【摘 要】 本文首先定位了研究目的和對象:漢語中來自佛教的詞匯。然后對這些佛源詞語作了兩個方面的分類,一是從翻譯方式,介紹佛源詞語的來源。二是從分布情況,介紹佛源詞語的去處。之后,對佛源詞語對漢語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作簡要的縱橫提示。力圖可以在梳理的過程中,揭示佛源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分布及其特點以及佛教對漢語的發(fā)展產生一些影響。
【關鍵詞】 佛教;詞源;分布
一、引言
漢語詞匯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的從兄弟民族和世界有關民族的語言中吸收新詞匯。這些新詞匯進入漢語詞匯(多數(shù)是一般詞匯,但基本詞匯發(fā)展雖然緩慢,卻仍然有力地說明了語言的發(fā)展,并反映出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宗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就稱之為外來語。本篇文章就是淺顯地討論一下在中古歷史時期,主要是東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約八百年間,曾來源于佛教的新詞語,期待能對佛源詞匯有一個大概的描寫,并從文化的角度看看佛教對漢語發(fā)展的影響。
二、對佛源詞匯的界定
首先我們用佛源詞匯這個概念統(tǒng)稱因為對佛經翻譯和中國僧人宣法而引起漢語產生的新詞匯或者某些詞匯的新用。我們知道外來語的界定在現(xiàn)在存在分歧,主要的分歧就在對所謂的“意譯詞”是否為外來詞上面。比如大家對釋迦牟尼(sakyamuni)統(tǒng)一地承認它是地地道道的全音譯外來詞,但是同樣是佛經中首次組合出現(xiàn)的詞語——“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督饎偨洝罚?,它雖然是首次在佛經中出現(xiàn),但是平和等早就是漢語的常用詞匯,并且各自的詞素義和平等的詞匯義有相連?!八裕覀冋J為它不是外來詞,外來詞不僅要反映外來的概念,還要其表示的形式(讀音)和內容(意義)的結合統(tǒng)一”(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武占坤,王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然而,在語言運用中,我們更容易忽略這類詞匯本身的本源,從論文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考慮,我們不能為了顧及外來詞的純正性,而剔除對這類詞匯的研究,相反的,這類詞匯因為在佛經中占有大多數(shù),在對漢語的影響上有更深刻意義,所以我們向此投入了更大的注意。因此從詞源的角度來看,我們把這類意譯詞還囊括于“佛源詞語”中,為的是研究這個“源”。這樣就跳過了這個糾纏的語言學問題,更方便來研究我們的主要對象。在此我們把這兩類詞語統(tǒng)稱為佛源詞匯。同時我們引進了另外兩個概念:借詞和譯詞。如果是連音帶意搬過來就是借詞(如釋迦牟尼),如果僅以漢字翻譯原來的詞義的就是譯詞(如平等)。借詞也叫外來詞;譯詞也叫意譯詞。
三、對佛源詞匯的分類
1、歷史的描述
東漢初期,天竺僧人白馬馱經,為大法東流的開始,直至東晉。佛經的翻譯多是直譯(也就是主要的是純音譯,產生了大量的借詞),文辭晦澀難懂。所以也只是供佛教徒內部學法使用,在漢語中并未有什么大影響。東晉而后,風氣大變,佛教盛行于南北朝,社會風氣的環(huán)境對佛經的翻譯也是一種促進,佛經開始了采用更為門閥貴族文人易為接受的意譯方式(此時進入漢語的詞匯主要是意譯詞)。而文人士大夫更喜歡談佛,經常在他們的作品中引用佛經禪語,此風氣至隋唐兩代更盛,它們通過文學作品而大量滲入到漢語中從而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其中很多都完全漢化了,如:功課(誦經修果做功課),說法,講堂,座次,學生,講師,律師,法師,導師,教導,教示,指示,上課,語法(動詞,說法義),語言/言語,等等。這些詞,非經考證,是不容易分辨它們的語源的。
2、從翻譯的方式分類考察
沿用對外來語的分類方式,我們依然從翻譯的方式這個角度先對佛源詞語做一個了解,為的是大致了解這些詞匯是怎么樣進入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
(1)音譯詞(借詞)。梵(音)漢對照的方式,如:samgha-僧伽、 kalpa-劫波、maitreya彌勒、samadhi-三昧、yamaraja-閻羅、sakyamuni-釋迦牟尼 arhan、-阿羅漢、Duhata-頭陀:又如;檀那(布施),毗離耶(精進),禪那(凈慮),迦藍(寺院),涅槃(成佛),摩可(大)般(bo)若(智慧)波羅蜜多(到彼岸) ,佛(覺悟),禪(靜慮),阿縟多羅(無上最高)三(正)藐(平等)三(正)菩提(覺悟),俱胝/那由他/迦羅/優(yōu)波尼/沙陀均(極大數(shù)目量詞),摩珂薩(菩薩),剎(寺廟),等。翻看佛經,我們會被這為數(shù)眾多的奇怪字眼而嚇倒。這些佛經中的音譯詞,為數(shù)極多。今人劉正談,高名凱的《外來語詞典》(1984,上海辭書出版社),共收錄古今漢語外來詞萬余條,其中源自梵語系統(tǒng)的佛教音譯詞(嚴格的外來詞)竟有1050條左右,近乎全書的十分之一??梢?,這些詞是漢語外來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它們比較明顯的帶有外來語的標志,因此并沒有廣泛的進入漢語(主要指基礎詞匯)中。然而,我們感覺還是要對一些問題說明一下:
①音譯的方式是多樣性的??傮w來說,是按照音節(jié)對譯的方式,即一個梵語音節(jié)用一個讀音相似的漢字來表示,如瑜伽(意為合,眾)是梵語yoga的音譯詞。但是當某些梵語詞音節(jié)比較多的時候,如果依然按照一個漢字對應一個音節(jié)的話,就出現(xiàn)很多漢字表示一個概念的這種情況,如,“摩可般若多羅蜜多”是mahaprajnaparamita的音譯,在很多情況下,佛經翻譯中用“多羅蜜多”代替“摩可般若多羅蜜多”以達到節(jié)約的效果。這可以看作是翻譯中的節(jié)譯—對全譯形式的縮略。
②佛源詞語中的音譯詞大多數(shù)是佛教中的專有名詞。清代的周春曾仿照《爾雅》體例,做《佛爾雅》八卷十五篇,開篇就是《釋名》。其中大多數(shù)是音譯詞,內容包括了佛名,菩薩名,羅漢名,論師名,國王名,長者名,神名,外道名等佛教專有名詞。在《釋詁》篇中則匯集了不少一般的音譯佛教詞語,也主要是關于佛教儀禮,典籍,義理,以及地獄魔鬼乃至表示人體部位,動作,狀態(tài)的名詞。在《釋宮》,《釋樂》等篇中,則是匯釋了有關建筑,器物,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等方面的佛教名詞。(參見〈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梁曉虹-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第十頁)。為什么是這樣的呢?這個是不足為奇的,佛經帶來了很多新的概念,這些都在當時漢語中找不到相關的名詞來表達,而且有些佛教概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比如“摩可般若多羅蜜多” 我們勉強地翻譯成“大智慧到彼岸”,若是按照這個漢譯的意思來理解它,便是落入了語言的窠臼,“摩可般若多羅蜜多”的道理本來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的,語言的工具怎么可以表達出來呢?),所以一部分因為漢語固有詞沒有相當?shù)囊馑迹仨氂靡糇g的方式,另一部分是因為用漢語的意思不能完整,準確地翻譯佛經中的詞,所以較聰明的辦法是干脆不強求翻譯,只是用沒有意義的符號表示那最有意思的道理。
③音譯詞所用的漢字并不是嚴格的固定。即使對同一個梵語詞也可能用幾個不同的音近的漢字翻譯。比如asura,有時譯為阿修羅,有時也譯為阿須羅,阿須倫,阿素羅。可能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的譯者,或是因為古譯,舊譯,新譯,也或是漢字的古今,方言差別,但是在逐漸使用的過程中,同時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這些一詞多譯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化的趨勢。比如,我們現(xiàn)在一般就只用阿修羅了。當然某些佛經的論著為了保持一種師承或追求古雅的原因,也會使用其他。另外,為了不引起歧義,佛教譯詞中也多用中性的漢字。
(2)意譯詞。 所謂意譯詞是指拋棄了外語詞原有的語音形式,而用漢語原有的構詞材料,據(jù)漢語原有的構詞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詞。它采用的是固有的語言形式,表達的是新的概念。佛源詞語的大多數(shù)是通過意譯的方式來產生的,它們因此常常被我們誤解了其詞源,而現(xiàn)在我們日常的使用中也往往意識不到它們和佛教的關系。比如:紅塵,清福紅塵;清凈,寂滅;布施-施者,受者,施事;虛空,虛妄;善根,善報;四唯(南西北東),恒河沙數(shù),大千世界,莊嚴;三寶-佛,法,僧;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誑語,不可思議;業(yè)-惡業(yè),善業(yè),作業(yè),造業(yè),業(yè)報;因緣;色(肉身感覺),相(意識活動);信心,微妙,衣缽傳人(袈裟衣,黃銅缽是傳法的標志),見解,幻相,如是(似是而非),如來(似來而未)-又稱做世尊(三世至尊),善逝,大雄等名。彈指,瞬間;執(zhí)著,貪著,孽障;慈悲,具足,報應;畢竟,究竟;摩頂受記,灌頂(源自古印度國王加冕禮,以四海之水澆頂);地獄,天堂;禮拜,禮敬;不二法門,東山法門;皈依,頓悟/漸悟,真趣,度牒,超度;無常,入定,內證/外照,參禪(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自在,真諦,宇宙,徹見,公案;四圣(聲聞,緣覺,觀音,菩薩);婆娑世界,善男/善女(信徒),諦聽;四世間-有情世間(人世間),器世間(物質世界),國土世間,圣賢世間(西方極樂);世界,永遠,實踐/理論,應用,(應用無礙);三藏(經,律,論),行者(有修行的人),八戒(八條誡律);成就,從事,事業(yè),供養(yǎng),懺悔(前懺過去之愆,后悔將來之過);法輪(轉法輪指修行佛法)目前,凈土,燒香;天龍八部(天龍為八部之首,八部泛指眾生,諸神魔等);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薩慶功能我皆隨喜,),恍惚,思想,了不可得,上人,和尚,宗旨,發(fā)生,結果,端正,情態(tài),存在,合十(兩手合攏,合十問訊)/和南(跪地拜頂禮),降伏,眾生/四生(胎卵濕化),品(佛經章節(jié)),開悟,福田(各種功德)福田衣(僧人百衲衣),苦海,煩惱,迷悟,解脫,真實,真如,發(fā)明(啟迪),變化,緣故,因故(我眼故明,因師而瞎),事緣,緣事,一塵不染,污染,階級(漸修佛法,沿級而上),利益,利息,處分,方便,等。
這些詞主要摘錄于《金剛經》和《壇經》以及部分《華嚴經》和一些佛學論文中,但也只是很少的部分。我們試依此為基礎,初窺一下意譯詞的規(guī)律特點。
①大部分的意譯詞其實是這種漢語詞固有意義的轉移,比喻造詞是其重要的構詞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風格就有“比”的特點?!对娊洝分虚_篇頭字便用關關雎鳩代指窈窕淑女,奠定了整個中國文學的基調。后來不僅用“比”喻人或物,而且發(fā)展到以“比”喻理,正是“理貴側附”。當遇到翻譯佛經時,采用比喻的方式造詞,給原有詞添加比喻意來解釋佛經自然不足為奇了。同時,更巧合的是佛家說理也同樣的喜歡使用比喻,《四分律》卷四四便說:“理資于比喻,智者以喻得解?!薄赌鶚劷洝肪矶呖偨Y佛家所用比喻八法:順喻,逆喻,現(xiàn)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兩家比喻高手相遇,自然使佛教的意譯詞更突出的體現(xiàn)出了比喻造詞的特色。所謂比喻造詞便是在翻譯佛經中利用或添加給某些漢字或詞語以比喻意。如,心花,以花喻心,簡而稱之,則有心花一詞。這類詞語在意譯詞的數(shù)量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僅以上面的選的詞匯中便可看出來。如紅塵,清福。
②詞義的轉換。有些詞匯是漢語中早就出現(xiàn)的,在佛經中被直接借過來表達新的意思。比如“師資”,其本意指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或事?!豆攘簜?僖公三十二年》,“此蓋春秋之本旨,師資辯說日用之常義”,至于引申為老師的意思,是后來的事?!逗鬂h書-卷七九-歐陽歙傳》“上使楷下獲殺賢之機,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而在佛經中,師資被用來表示師生(老師和學生)的意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說法與師資”(《大正藏》)。相似的還有“大家”,其原來的漢語意思是王公士大夫等貴族家庭,在佛經中指主人;生涯,本意指人生極限,在佛經中被借來指人生。
③同時,很多佛經中的詞匯流傳到現(xiàn)在,改變了原來的意思。比如“道具”,原指作僧侶所用的器具,現(xiàn)在則專指演戲時的器物;變相,佛經中指神佛變化的圖相,現(xiàn)在則指使用不同的手段作壞事。巡禮,在佛經中的意思是僧徒多方參禮,現(xiàn)在指觀光旅游。像這樣的詞匯義項的改變的情況是很普遍的。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已有前人的詳解,在本文就不多論述了。不過有一類詞匯義的改變是隨著詞性的變化一起的,比如利益(在佛經中做動詞,菩薩利益眾生);處分(名詞,指安排,眾生得處分);方便(名詞,指方法,手指明月,方便譬喻);出息(動詞,錢生利息),等。
④有相當部分的詞匯是屬于與某一個佛教教義相關的大類名構成的一個系列,它們大大豐富了佛教詞語。比如以“法”為本體,可以構成法門,法師,法寶,法雨,法云,法坐,法眼,法器,法界,法嗣,法身,法物等。“心”也是佛教教義中的一個基礎的術語,于是也出現(xiàn)了眾多與心相關的其他詞匯,如心地,心眼,心量,心境,心鏡,心田,心性等。這種詞匯的擴大方式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⑤佛源詞匯中還有大量的帶有量詞的詞匯。如一宿覺(言喻當下悟),二六時(言喻一整天,因為一天有二六一十二時辰),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言喻極高),四大空(超脫地水火風,),五十三參(從佛,神,僧,等五十三位有修養(yǎng)的善知識學習,言喻虛心學習),六根凈(耳眼鼻舌心意清凈),七病八痛,等。
(3)梵漢合壁詞—音譯和意譯結合。佛源詞匯也有大量的是通過梵漢合壁的方式產生的,比如佛是Buddha的音譯。所以佛是一個借詞,即完全音譯來。但是念佛則是漢字“念”和佛的組合,(它們的結合方式是按照漢語的語法),于是我們就稱這一類漢字加音義組合的詞語為梵漢合壁詞(見《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梁曉虹-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對這種現(xiàn)象有幾點需要說明:
①相當大的數(shù)量是屬于音譯加漢語類名。比如佛堂,佛衣,佛骨,佛機。這類詞語多為偏正式,在其中,外來的那個部分如佛做修飾成分,漢語詞表示其類屬。又如禪語,禪機,禪境,禪宗,禪窟,禪宮,等。
②還有一類詞是通過梵漢同義近義的連用產生的。其梵語的部分一般用漢字音譯略稱,而漢語的部分則用一個與音譯所代表的梵語意義相同、相近的詞,在形式上多為梵語在前漢語在后。如,僧(sangha)侶,尼(比丘尼bhisnni)姑,檀(dana)施,剎土,魔鬼等。
③有的時候翻譯者(另,其實“翻譯”這個詞匯的廣泛運用也是由佛經而來。)在漢字中找不到合適的漢字來表示佛經中的某些概念,也會創(chuàng)造出來新的漢字。比如懺是ksama的音譯,然后懺又充當起類似漢語的某個根詞,進入到了漢語的基本詞匯。繼而又結合漢字組成其他了很多詞匯,比如懺悔,懺文,懺除,懺禮,等。類似的還有塔stupa, 魔(mara)等。
3、從進入漢語詞匯的分布來考察
除了從翻譯方式上對佛源詞匯進行考察外,我們還有必要對佛源詞匯在漢語中的分布情況進行粗略地總結,這樣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在哪些方面,佛源詞語對漢語的深遠影響,即這些佛源詞匯進入了漢語后的分布。
(1)普通詞匯。這里的普通詞匯是指剔除詞匯中固定短語而言的,如前所列的大部分詞匯可看出來絕大部分(剔除純音譯詞,如般若,阿縟多羅等,因為它們只作為佛教術語使用在佛經中,對漢語的影響比較?。际亲鳛槊~,動詞,形容詞等實詞進入漢語的,它們對漢語的影響最大。因前面的分析已經很多,故在此不在贅述。
(2)成語。佛教有大量的成語進入了漢語中。根據(jù)它們的具體內容和來源可以分類考察。
①源于與佛祖和高僧傳道說法等活動有關的故事。
A、與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有關的成語。如,善男信女,在家出家,沿門托缽,等。
B、與釋迦牟尼葬禮有關的成語。如,聚沙成塔,等。
C、與菩薩之說有關的成語。如,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辯才無礙,等。
②與佛教原始經典有關的成語(故事的凝練)。
如:泥船度河,空山空回,屠所牛羊,盲人摸象,空中樓閣,水中捉月,一相情愿,天女散花,天花亂墜,借花獻佛,善財難舍,粉身碎骨,步步生蓮,以身舍鴿,皮紙骨筆;頑石點頭;蕓蕓眾生;等。
③與佛教理論相關的成語。
A、與“三法印”理論有關的成語。如,邪魔外道;左道旁門;混世魔王等。
B、與“四圣諦”理論有關的成語。如,生老病死;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回頭是岸等。
C、與“八正道” 理論有關的成語。如,勇猛精進;香象度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災八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
D、與“緣起論” 有關的成語。如,香火因緣;因緣為市等。
E、與“輪回說” 有關的成語。如,三生有幸;萬劫不復;在劫難逃;劫后余生;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笑面夜叉;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輪回六道等。
F、與“超人間佛陀”,“超自然佛陀” 理論有關的成語。如,惟我獨尊;神通廣大;大顯神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現(xiàn)身說法;不可思議;回光返照等。
G、與“大乘般若學” 理論有關的成語。如,肉眼凡胎;看破紅塵;超塵拔俗;超凡入圣;不生不滅;一塵不染;六根清凈等。
H、其他。如,不二法門,不即不離,四大皆空,普度眾生等。
④與佛教禮儀,律例,習慣,世襲等相關的成語。如,醍醐罐頂;衣缽相傳;開山祖師;五體投地;燒香禮拜;香花供養(yǎng);合十問訊;放生積德;頂禮膜拜等。
⑤摘錄于經書上的成語。有:
A、與《理惑論》有關的成語。如,對牛彈琴等。
B、與《摩可僧祗律》有關的成語。如,猿猴取月,水中撈月等。
C、與《楞嚴經》有關的成語。如,一絲不掛;想入非非;蒸沙成飯;鉆冰求酥;得未曾有;味同嚼蠟;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等。
D、與《金剛經》有關的成語。如,夢幻泡影;電光朝露;恒河沙數(shù);香花供養(yǎng);馨香祈禱;借花獻佛;揀佛燒香;皆大歡喜等。
E、與《法華經》有關的成語。如,曇花一現(xiàn);大慈大悲;大發(fā)慈悲等。
F、與《維摩詰經》有關的成語。如,不可思議;不二法門等。
⑥與各家宗派理論的成語。
A、與“禪宗” 有關的成語。如,老僧入定;六根清凈;得其三昧;游戲三昧;面壁功深;當頭棒喝;解鈴系鈴;破顏微笑;拈花微笑;心心相?。恍牡椒鹬?;一瓣心香,騎驢覓驢等。
B、與“凈土宗” 有關的成語。如,極樂世界,功德無量;功德圓滿;大吹法螺;大吹大擂;冤家債主等。
C、與“唯識宗” 有關的成語。如,森羅萬象;包羅萬象;一塵不染等。
D、與“天臺宗” 有關的成語。如,大千世界;佛頭著糞等。
E、與“律宗” 有關的成語。如,清規(guī)戒律等。
F、與“空宗” 有關的成語。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
⑦燈錄和高僧傳記傳創(chuàng)。
A、與《五燈會元》有關的成語。如,敲骨吸髓;葉落歸根;冷暖自知;磨鏡成磚;逢場作戲;君子一言;快馬一鞭;雪上加霜;泥牛入海;安身立命;萬古千秋;沉默寡言;搖頭擺尾;家破人亡;拋磚引玉;引玉之磚;龜毛兔角;電光石火;自由自在;弓折刀盡;七顛八倒;鑒貌辮色;單刀直入;龍蛇混雜;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千差萬別;張三李四;無風起浪;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臭肉來蠅;女大十八變;拂袖而去;單槍匹馬;手忙腳亂;白璧無瑕;因風吹火;自作自受;忍俊不禁;見兔放鷹;挑雪填井;驢前馬后;圓孔方木;尋行數(shù)墨;披毛戴角;半斤八兩;游山玩水;做賊心虛;拖泥帶水;火燒眉毛;看風使舵;隨波逐流;將錯就錯;水泄不通;猿餓有頭,債有主;不可言宣;依草附木;口碑載道;有口皆碑;千了百當;逍遙自在;人窮智短;七手八腳;韓盧逐塊;水漲船高;泥多佛大;好肉剜瘡;指東話西;葉落知秋;呵佛罵祖等。
B、與《傳燈錄》有關的成語。如,八面玲瓏;倒戈卸甲;頭頭是道;一花五葉;羚羊掛角;龍頭蛇尾;點鐵成金;泥牛入海等。
C、與《太平廣記》有關的成語。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等。
D、與《四朝高僧傳》有關的成語。如,降龍伏虎;豐干饒舌等。
E、與《碧巖錄》有關的成語。如,寸鐵殺人;多口阿師等。
F、與其他佛書、佛典有關的成語。如,人中獅子;不即不離;若即若離;鸚鵡學舌;吐絲自縛;哼哈二將等。
⑧與封建統(tǒng)治者,文人有關的成語。(各個時期)
A、南北朝時期。如,三教九流等。
B、隋唐時期。如,仙露明珠,發(fā)人深?。蝗f籟俱寂;暮鼓晨鐘;山光水色;方便之門;傷風敗俗;癡人說夢等。
C、隋唐之后。如,急來抱佛腳;一動不如一靜;綸音佛語;含辛茹苦等。
以上是便是對佛教及與其相關的成語的不完全的分類。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34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做出了一個更普遍的統(tǒng)計,總結出來佛教成語占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的90%以上。由此可看出來佛源詞匯中相當大部分進入了漢語中的成語體系。至現(xiàn)在我們還在大量的普遍使用這些成語。而成語是漢語中的語言精華,而佛源成語的加入,使?jié)h語成語更加豐富,同時人民在使用中也自然的接受了這些成語所帶來的概念和思想。
(3)俗語。佛教,特別是經過禪宗的漢化和發(fā)揚,也進入了廣大下層人民中間,求佛拜菩薩的意識已刻在我們中國人心中,隨之而來的,自然反映在語言中間,特別是在人民中流行的俗語中的佛源俗語被活潑地反映出來。下面就舉出一些生動的例子:
①有些俗語是借佛,僧來喻示一些通俗的道理,起到教育大眾的作用。比如,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來看佛面;不受磨練不成佛;和尚無兒孝子多;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僧尼是一家:等。它們通俗的表達出廣大群眾的對生活等道理的認識。
②有些俗語是借佛,僧來比喻形容一種現(xiàn)象。其中不乏對佛僧的的幽默和諷刺,這反映出來我們先民的機智,同時也有力的說明了華化佛教的平易通俗的特點。如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比喻干活消極,混日子。用歪嘴的和尚念經,比喻水平低,曲解了別人的意思;用佛面刮金,夸大卻不失形象逼真的比喻官府搜刮錢財不擇手段。
③用閻王催命不催食,比喻無論事情多么急,也要讓人先吃飽飯。這些俗語大大增加了漢語的趣味性,也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樂觀和幽默。
(4)諺語。與俗語一樣,佛源諺語也進入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用語,并更多的來表示一種群眾積累的經驗而流傳。這對于沒有機會讀書的下層群眾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做一世和尚,吃壞一餐狗肉;金剛撕打,佛也扭不下;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當);觀音菩薩,年年十八;這么多的有趣的諺語,是漢語中十分精彩的元素,同時它們又作為某些道理的傳載,給我們的人生的有現(xiàn)實的啟示,而且還可以叢中一窺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質。
四、佛源詞匯進入漢語后對漢語的影響
1、促進了漢語的翻譯事業(yè),積累了漢語吸收外來詞的經驗
漢語經歷了三次翻譯高潮:—漢魏六朝迄唐的佛典翻譯,明末清初的科學翻譯和鴉片戰(zhàn)爭后到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其中以佛典翻譯的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勝,歷時最久,居中國之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翻譯史上的不朽豐碑。同時也為現(xiàn)代漢語吸收外來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chuàng)造了音兼意的造詞法。比如尼姑,懺悔,前字是梵語字的音譯,后字是用漢語中意思與音譯的梵語詞相近的字詞。這種聰明的翻譯方法被我們吸收。并在漢語之后吸收外來詞中也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比如我們現(xiàn)在翻譯的卡車(car),酒吧(bar)。
2、促進了漢語的口語化進程
“魏晉以后漢語言文分歧的痕跡才逐漸的明顯起來…”(呂叔湘-《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序》)。當然,促使?jié)h語口語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佛經的作用是值得我們高度的肯定的。為爭取群眾,擴大佛教的影響,同時又因為大量外來翻譯者的漢語水平的客觀原因,佛經的翻譯采用了一種比較接近口語的通俗文體?!拔彷呑x佛典,無論何人,初展卷必生一異感,覺其文體與他書迥然殊異?!保簡⒊?《翻譯文學與佛典》)。作為宗教經典,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佛經在各階層人民中間的傳誦,當然促進了漢語的口語化進程。如佛經中形象的把人比做皮囊(佛稱美女不過是充血皮囊),又如 隨緣,方便 等詞就因佛經而進入了我們的口語中間。
另外,佛源詞匯也擴大了漢語的詞庫;加速了漢語詞匯的雙音化進程;豐富了漢語詞匯的 構造方式;梵文對漢語的語音學,特別是反切的注音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等??傊?,可以這么說,佛源詞匯帶來了漢語詞匯發(fā)展的歷史性轉折。
【參考文獻】
[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語文出版社,1989.
[2] 楊琳.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M].語文出版社,1996.
[3] 葛本儀.漢語詞匯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4] 武占坤,王勤.現(xiàn)在漢語詞匯概要[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5] 符淮青.漢語詞匯學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6] 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M].商務印書館,2000.
[7] 潘允中.漢語詞匯史概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9] 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大,1995.
[10] 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M].人民出版社,1973.
[11] 方一新.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J].語言研究,2000(2).
[12] 李維王奇.《佛經釋詞》《佛經續(xù)釋詞》《佛經釋詞再續(xù)》--湖南師范大學.
[13] 馬國強.敦煌變文字詞札記[J].古漢語研究,2001(2).
[14] 祖生利.《景德傳燈錄》中的偏正式復音詞[J].古漢語研究,2001(4).
[15] 六祖惠能壇經.
[16] 地藏菩薩本愿經.
[17] 《華嚴經》-唐三藏譯本.
[18] 洪修平,孫亦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惠能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
[19] 《禪話》-南懷謹.
[20] 南懷謹.金剛經說什么-臺北十方書院金剛經課程1980年講義[M].北師大出版社,1993.
[21]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22] 趙樸初.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語佛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3] 朱瑞玫.成語與佛教[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郭彥魁(1976.9-)男,漢族、河南商丘,河南醫(yī)學等??茖W校,本科,助教,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