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薇
1974年,著名攝影家焦波第一次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爹娘。2002年,焦波的爹走了。2004年,焦波的娘也走了。整整30年的記錄畫上了句號。又經(jīng)過12年的沉淀與打磨,紀錄片《俺爹俺娘》誕生了。8月11日下午,中宣部《黨建》雜志社舉辦紀錄片《俺爹俺娘》研討會,《黨建》雜志社全體同志、攝影家焦波以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現(xiàn)代傳播》主編胡智鋒參會并作發(fā)言。
研討會上,焦波講述了《俺爹俺娘》30年的誕生過程。作為子女,“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滋味苦痛異常,留下一份真感情最珍貴。從1974年起,焦波拿起攝像機與攝影機,盡自己最大努力將父母活生生地留住。他說:“雖然總有一天爹娘會走,但影像卻可永存?!?/p>
拍著拍著,焦波發(fā)現(xiàn),鏡頭下的父母一天天變老,腰板一天天彎垂,頭發(fā)一天天花白……于是,后來的幾年,焦波不斷與時間賽跑,回到家見了爹娘馬上拍、走前趕緊再拍上一段,總怕這就是爹娘的最后一張照片、最后一個鏡頭。
父親走前一個月,母親過90歲生日,焦波用鏡頭匆匆記錄下最后的父親。關于父親,焦波本還想記錄更多。其實他已買好50個膠卷、幾十盤帶子,想著過年再回家時專門記錄下父親那在生活經(jīng)驗積累下的智慧。焦波的父親曾是位木匠,初學技術時整整拉了3年大鋸,后來父親教育他:拉鋸是用來磨性子的,鋸要一鋸一鋸地拉,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這句話一直支撐著焦波,讓他學會用時間磨一部片子——這部《俺爹俺娘》,焦波前后用30年時間拍攝了700多小時的原始素材,又經(jīng)一點點精選打磨,才誕生了今天這部時長1.5小時的紀錄片。也正是這句話,支撐著他在1990年用9個月騎著自行車重走長征路,2012年駐扎沂蒙山區(qū)整整373天拍攝紀錄片《鄉(xiāng)村里的中國》,也支撐著他用8年時間與6個汶川地震孤兒一起記錄他們的震后生活,這項記錄還在繼續(xù),焦波打算在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時獻出這部片子,讓全社會見證這6個孩子的10年成長蛻變。焦波說:“爹娘是本書,是我永遠讀不完的書。是爹娘教會我,干什么,只要踏踏實實干,就會成功?!?/p>
《俺爹俺娘》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爹走了,娘也走了,再也不能給他們照相了?!薄白佑B(yǎng)而親猶在”是最幸福的,焦波希望用這部《俺爹俺娘》喚起觀眾對爹娘、對親人最深沉的情感,告訴人們,任何時候,走得再遠,都不要忘記爹娘的養(yǎng)育之恩,讓“孝”一直延續(xù)下去。
胡智鋒認為,《俺爹俺娘》這部影片深刻詮釋了三種精神:
第一,孝道精神。焦波用鏡頭記錄爹娘,又在爹娘誕辰100周年時用這種方式紀念他們,表現(xiàn)出他、父母、哥哥之間深沉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具有支撐性的精神來源,《俺爹俺娘》是當代中國所有影像記錄中體現(xiàn)孝道精神最突出的一部,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文化建構意義,是重構當代傳統(tǒng)文化價值精神、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一部標志性作品。
第二,工匠精神。焦波用安安靜靜的堅持,幾十年磨一劍拍出《俺爹俺娘》。沒有幾十年影像素材的積累,沒有幾十年用心沉淀的功夫,沒有堅韌不拔、踏踏實實拉大鋸的工匠精神,這部影片是無法誕生的。
第三,專業(yè)精神。拍攝《俺爹俺娘》,焦波用的是巧勁。焦波用他的專業(yè),將成千上萬盒家庭影像式的素材打磨成這部具有專業(yè)意義的作品,專業(yè)的敘事成就了精彩的影像效果和觀眾高度的情感共鳴。(下轉(zhuǎn)第56頁)(上接第57頁)這部片子背后,蘊藏著精巧的設計、精到的構思和精深的打磨。
《俺爹俺娘》在《黨建》雜志社全體同志中引起熱烈反響。研討會上,不少同志表示觀影時濕了眼眶,想起了自己的爹娘。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動人,首先在于它真實記錄了一對普通中國老人樸素而原生態(tài)的生活。巴金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影像。《俺爹俺娘》使用了大量白描手法,但“此時無聲勝有聲”,每一個元素都有沉甸甸的分量,每一個元素都有滾燙的溫度,反映了中國社會深層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一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樸素、最核心的成分。
其次,這部影片告訴我們中國故事應該如何講。影片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講述了焦波父母的一生,他的父母,是千千萬萬父母的一個縮影。我們與父母之間,都有著與影片相似的故事,父母高貴的人格、樸素的情感、滾燙的愛心,也一直影響著我們。如何把兒女與父母之間的故事講好,《俺爹俺娘》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焦波的敬業(yè)精神、職業(yè)精神、專業(yè)精神,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三貼近”的深刻內(nèi)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首先要貼近我們的父母、貼近最能打動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宣傳思想戰(zhàn)線的戰(zhàn)士,要學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貼近生活、擁抱父母,深刻體會生活中的感動,傳播好兒女與父母間最深沉的情感,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溫度、能動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