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晴晴
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動力,使我們對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反思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問題分析
自新課改以來,教育界很多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進行艱苦的探索和改革,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審視當下我們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卻存在許多問題,既不像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實質,致使語文課堂教學在誤區(qū)里越走越偏,越偏越遠……
一、語文課淡化識字寫字教學,危害無窮
作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字詞教學,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識字寫字的階段目標中是這樣闡述的“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會寫3000個左右。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guī)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倍鴮嶋H情況則是:1、教師不重視,完全放手字詞教學,布置課下預習,不檢查,不評價;2、學生能認讀,不會書寫;3、書寫潦草,字跡不工整,不規(guī)范;4、錯字別字現(xiàn)象比較嚴重;5、識字量不夠,詞語積累不多,作文語言匱乏。[1]
以我所教學生為例:我的學生,大多是從村小直升上初中的,很多學生書寫一點都不規(guī)范,字跡潦草難辨,點畫不到位,歪七扭八,不成樣子。很多學生認為,只要答案正確,書寫好壞無所謂,分數(shù)才是最重要的。
伴隨著書寫而來的最大問題就是錯別字連篇。一篇作文下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個以上的錯別字。如:“名字”這個詞語,學生常常會把它寫成“名子”,“妨礙”寫成“防礙”……不僅是寫作文,就連寫作業(yè),甚至寫檢討,都會寫錯別字。有一次,有學生給我寫了張請假條,三十五個字,她錯了十五個。上次月考小作文是寫一篇“尋物啟事”,班里有半數(shù)同學把“事”字寫成“示”,針對這一點,我當時扣了分數(shù),后來發(fā)完試卷,學生紛紛找我來討要扣掉的一分,他們居然不知道錯在哪里。[2]
二、語文課忽視文學常識積累,閱讀量銳減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很少讀書,在農村,由于沒有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學生更不喜歡讀書。有的學生不能完整的閱讀名著導讀部分推薦的文章,只能依靠資料書上介紹的文章梗概,簡要了解名篇內容,以應付中考。細細想來,這種情況的產生難道和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對這一板塊的教學不夠重視無關嗎?有的時候,語文教師過度追求分數(shù),為了教學進度順利完成,對教學中涉及文學常識的部分略講甚至不講。學生們除了能略微了解一下書上常見到的名家作者之外,其他的就一無所知,更不要說讀“四大名著”“四書五經(jīng)”了,能準確說出“四書五經(jīng)”的學生都少的可憐。我曾執(zhí)教的一個班級,有65%的學生甚至不能準確的分清楚人稱代詞。
三、語文課上作文教學過于隨意,忽視對學生實踐的引導與講評
每周的語文課,都會有兩節(jié)連堂,美其名曰:作文課。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也在中高考語文考試中占據(jù)半壁江山。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完整的設計一堂優(yōu)秀的作文課。教師不僅不重視作文教學,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語文教師為了大規(guī)模提高教學質量、要升學率,不得不靠繁瑣的講授和頻繁的練習來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以至有時把作文課拿來講課文,搞基礎訓練,搞閱讀訓練,作文則被給予一個題目,當成作業(yè)布置到課下完成。即使是上作文課,教師在寫作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導學生審題,或使學生進入寫作情景,或構思啟發(fā)乃至“訓練”。也就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對“怎么寫”只有原則性指導和要求。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只是給予學生寫作時間,寫作過程,老師很少顧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導。在寫之后,教師對學生作文缺少必要的講評,或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紹一下觀后感,或解釋一下考試時作文打分標準。大多數(shù)學生寫作水平很低,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平平淡淡,個別學生的作文字數(shù)不足,錯別字連篇,根本不能稱其為作文。長久以往,學生沒有了寫作熱情,必將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3]
四、語文教師盲目追求新課改,迷失語文教學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課改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可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全面落實的新課標精神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認自從新課改以來,對于如何上好語文課,教育界很多專家、學者及學校一線教師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改革,一些先進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確實使傳統(tǒng)課堂面貌煥然一新。有些教師對語文課程改革抱有濃厚的熱情,看到了語文名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都迫不及待的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想讓自己的語文課煥然一新。實際結果卻是:盲目的追求忽視了本地區(qū)學生的主體因素,生拉硬套現(xiàn)有教學模式,使課堂索然無味,學生反應冷漠。片面的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還少嗎?[4]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學者對語文課程的廣義文化學解讀,使語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該承受之重,使語文課程在外延無邊際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體內涵。語文就是語文,學習、運用、豐富和發(fā)展祖國的語言文化是語文課程的唯一要義。語文課堂教學的確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需要我們教師在付出艱辛勞動的同時,更要注意課堂教學中對必要問題的正確處理,每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恰如其分,就會在課堂教學中收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更生.語文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于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4] 欒文娣.課堂問題行為心理分析及應對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