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琳
這是我第一次到西藏。
雍布拉康,孤然屹立在扎西次仁山頂,翻過岡巴拉山口,圣湖羊卓雍措就在眼前,九九八十一道彎的山腳下,到達勒布溝, 滿目蒼翠的樹林,潺潺的飛瀑,猶如世外桃源,桑耶寺屋頂金光閃耀,黑、白、紅、綠4 座佛塔各據(jù)一方。
第一次西藏之行集中在山南。山南地區(qū)是藏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有著眾多為人稱道的第一,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第一座佛堂、第一片王田、第一座寺廟、第一部藏戲,此行的每個目的地都足以自成一篇,可惜自己對藏文化知之甚少,也沒有太多準備就匆忙上路, 加上西藏多變的天氣,留下美好難忘回憶的同時,也落下了一地遺憾。
山間折返的石階小路通往雍布拉康,小路紅色磚墻上堆疊著翠石
我們在山南前前后后一共度過了7 天時間,坦白說,因為要一直住在山南行政中心澤當鎮(zhèn),路線的設計并不理想, 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折返的路程上,加上雨季路途更加泥濘顛簸,好在一路上自然與人文風景兼?zhèn)洌屓税倏床痪搿?/p>
雍布拉康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坐落在扎西次仁山頭,是我們沿途經(jīng)過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目的地,算下來,應該不少于3 次,每次經(jīng)過都忍不住讓司機停下車子,再拍幾張照片。雍布拉康是碉樓式建筑結(jié)構,白墻, 金頂。曾經(jīng)的宮殿,現(xiàn)在是一座寺廟。雍布拉康的建筑規(guī)模并不大,但因為居高臨下的位置,遠看孤高,令人矚目, 與德國的新天鵝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新天鵝堡講述著路德維希二世的浪漫故事,而據(jù)說文成公主遠嫁到西藏后的第一個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過的。
離開澤當,驅(qū)車來到岡巴拉山, 隨著山勢越來越高,高原反應也越來越厲害,忍不住又吃了一片“高原康”。當翻過海拔5000 米的山口后,羊卓雍措出現(xiàn)在眼前。下了車,山間冷風吹過, 分明頭還在痛,卻又十分清醒,我自動屏蔽掉了那些被牽著走的可憐藏獒, 走到一處高地,當時的天氣并不好, 陰沉沉的,羊卓雍措的美也足以沁人心脾,像是最上等的藍色絲緞平鋪在群山之中,忍不住想用手去摸一摸。
天空漸漸放晴,羊卓雍措也跟著天氣變換著色彩,從碧藍到澄綠,不同時刻,展現(xiàn)著不一樣的顏色。我們驅(qū)車環(huán)湖一周,遇到騎行的隊伍,格外佩服。在海拔4000 多米的高地,別說是騎行, 就是小跑幾步,都感覺呼吸不暢。
在環(huán)羊湖的那天,我們中途前往了卡若拉冰川,卡若拉冰川是電影《紅河谷》的拍攝地,當年劇組為了追求視覺震撼效果,強行冰川爆破,給卡若拉冰川留下了難以愈合的疤痕,加上近年來,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冰川的體量不斷縮小,以至于剛到卡若拉冰川的時候,我完全分不清楚哪里是雪山,哪里是冰川。
前往勒布溝的路程漫長又顛簸, 當我們進入錯那縣后,忍不住感慨, 可以到不丹或者印度轉(zhuǎn)轉(zhuǎn)了,因為錯那和不丹與印度相鄰。如果以為到了錯那縣,就到了勒布溝,那就錯了。勒布溝在康格爾多山腳下,我們要從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地重返低海拔地區(qū)。當翻過一道道彎道,終于抵達勒布溝景區(qū)時,空氣變得濕潤清新,氧氣充盈在鼻腔,竄入大腦。
低海拔的勒布溝有著與眾不同的藏區(qū)風景,植被茂密,水流湍急,云霧繚繞,植物們在這里盡情舒展著筋骨,聽隊友說,這里的景色與墨脫相似。勒布溝是蓮花生大士修行之地,也是倉央嘉措的講經(jīng)地,進入森木扎景區(qū)之后,處處都有典故,有許多宗教傳說,像蓮花生大士8 歲時走過的腳印、以法術降服的女魔變身的泥石骨架、守護森木扎的蛇形石……深厚的藏文化賦予勒布溝更神奇的色彩。
據(jù)說,在陽光明媚的上午,運氣非常好的有緣人,可以從瀑布中看到五彩斑斕的油燈。而人們?nèi)魪钠俨枷旅娴乃髦秀@過去,則預示著一年內(nèi)不會得病。
在前往桑耶寺的途中,天空還陰沉沉的,沒想到吃過午飯,走出藏房, 天空干凈通透。遠遠就看到桑耶寺中央的鄔孜大殿,白墻、紅檐、金頂,在藍天白云映襯下,氣勢十足?!吧R笔遣卣Z,意思為“出乎意料”,關于寺名的由來,還有個小故事。寺廟初建完成, 墀松德贊國王急切地想看到寺廟全景, 蓮花生大師在手中變幻出寺廟的幻影, 國王脫口而出“桑耶”,而由此得名。
桑耶寺的確有著“出乎意料”的建筑風格。鄔孜大殿共3 層,從底座到塔頂,融合了藏、漢、印度3 種建筑樣式, 故又被稱為“三樣寺”。進入桑耶寺, 除了中央大殿,紅、白、黑、綠4 座佛塔也格外醒目,4 座佛塔的造型各有不同,塔身上繪制著眼睛,看資料介紹說,4 座佛塔代表著四大天王。
桑耶寺的整體按照佛經(jīng)中的大千世界來布局:中央為世界中心須彌山, 由鄔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建有太陽、月亮兩殿,四角建有4 座佛塔,四周還分布著四大殿和八小殿,代表四大部洲和八小洲。
青樸修行地是我們在山南的最后一站,距離桑耶寺大概15 公里。青樸修行地位于納瑞山腰,山中大大小小的山洞都是修行之所,據(jù)說共有108 處, 我們也僅僅拜訪了一處覺姆們的修行地。我們跟著身穿絳紅色長袍覺姆們走進她們修行的院落,幾位覺姆正坐在地上吃油餅,看到我們的到來,熱情友善地示意讓我們也嘗嘗。
院落中有一座兩層佛殿,稱不上恢宏,與覺姆們生活的簡陋小屋,還形成了鮮明對比。隊友說可以到一個小屋請圣水喝,剛剛走進小院,一位面容和藹可親的覺姆把我?guī)У搅硗庖粋€小屋, 拿出黑色小米大小的植物種子讓我吃, 發(fā)澀發(fā)苦,覺姆一直笑瞇瞇地看著我, 語言不同的我們就靜靜坐著。再到喝圣水的小屋,年輕的覺姆因為我接水時手掌蜷握的姿勢不對,裝作生氣地用力打了我?guī)紫?,我抬頭看眼她,我倆都不由笑起來。
在青樸修行地,覺姆拉著我的手, 帶到小屋靜坐,屋內(nèi)十分破舊,點著一盞酥油燈,我倆語言不通,卻共享著超然物外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