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弦
藤壺和茗荷兒
撰文|武弦
藤壺和茗荷兒都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它們都生活在海洋上,成體常固著于巖石、貝殼、珊瑚礁、漂浮的木塊或其他物體上。
藤壺是一類有灰白色石灰質外殼的海洋生物,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曾經被認為是軟體動物。藤壺分布甚廣,數(shù)量繁多,故俗稱為“馬牙”,常密集在一起。藤壺不但能附著在礁石上,而且能附著在船體上,任憑風吹浪打也沖刷不掉。
我們所看到的藤壺外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鵝頸型藤壺,它們經由一個不同長度、呈圓柱型的莖,附著在硬物上。另一種是圓椎型藤壺,它的外殼由復雜石灰質所組成,看上去像座火山縮小的外型。以上這兩種型式的藤壺開孔部,都有一個由許多小骨片所形成的活動殼蓋,當水流經過孔部時,殼蓋會打開,由里面伸出呈羽狀的觸手,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壺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后,殼蓋會緊緊地閉起,以防止體內的水分流失及防御其他生物的侵擾。雖然藤壺有很堅硬的外殼保護,但卻是海中的海星、海螺及天上的海鷗的攝食對象。
藤壺在每一次脫皮之后,就要分泌出一種黏性的藤壺初生膠,這種膠含有多種生化成分和極強的粘合力,從而保證了它極強的吸附能力。它們的附著對于在海水中航行的船只和抽取海水冷卻的工廠而言,都是極大的困擾與負擔,全球每年都得耗費極龐大的人力及資金清除藤壺,而防止藤壺附生的各種科技手段及涂料,也始終在研發(fā)當中。
茗荷兒有一長的肌肉質柄附著在基底上,是由身體的口前部延伸形成的。體外有背甲特化形成的柔軟的外套。外套表面至少有5塊鈣質板。頂端是一龍骨狀的峰板,其兩側靠柄的一對稱為“楯板”,遠離柄的一對為“背板”。兩楯柄之間有大的閉殼肌相連。背板相對的一邊具有開口,允許附肢由此伸出,或關閉進行保護。中國東部沿海盛產的“海佛手”也是茗荷兒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