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強 張 俊 侯 宇 李 霞 孫 玲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哈爾濱 150000)
牽引下腰椎斜扳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李勇強 張 俊 侯 宇 李 霞 孫 玲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哈爾濱 150000)
目的:觀察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隨機分成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組(治療組)32例和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組(對照組)32例,觀察兩組患者療效。結果:治療前后2組有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 (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與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均有臨床療效,但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 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 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為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我科2015年06月—2015年12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4例,分別采用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和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并對治療前后進行療效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皆為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4歲,平均51.2歲;病程4天~3年,平均1.5年。急性腰扭傷12例,慢性勞損37例,15例無明顯誘因。均行影像學檢查(腰椎CT/MRI掃描),其中L3~4椎間盤突出18例,L4~5椎間盤突出31例,L5~S1椎間盤突出15例,L3~5兩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24例,L3~S1三節(jié)段椎間盤出4例,L4~S1兩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13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2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發(fā)病部位等方面比較,詳情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基本本資料比較,性別、年齡屬性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1 三維快速牽引床牽引:應用產品注冊編號: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1第2260664號的YHZ系列頸腰椎治療牽引床進行多功能電腦三維快速牽引:將患者仰臥位固定到牽引床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參數設定:如身高170cm、體重65kg,牽引參數設置為:牽引力:15kg;旋轉角度:左右各15°;俯角15°。不同患者視其具體情況而增減力度、角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參數最大值必須在YHZ系列頸腰椎治療牽引床允許范圍內。
2.1.2 牽引下腰椎斜扳法,即在電腦三維牽引床牽引下行腰椎斜扳法。治療時在牽引旋轉角度到達最大時,視其旋轉方向順勢行腰椎斜扳法。此時患者腰椎處于扭曲和牽拉狀態(tài),當腰椎扭轉角度不再增加或患者有扭曲牽拉感或原有癥狀(脹痛麻等感覺)發(fā)生變化時,即保持該推扳力大小,約2分鐘后,多數患者有腰部或下肢原有癥狀的減輕或加重,保持約1分鐘緩慢遞減斜推力。在斜扳過程中術者不斷詢問患者癥狀的變化,可相應調整推扳力度和方向,原有癥狀或一過性新癥狀隨斜扳過程而逐漸減弱或消失,則可肯定這種斜扳法的方向和力度;若癥狀隨斜扳過程越來越嚴重,則應立即停止。牽引床復位后松綁,不應立刻起來,繼續(xù)平臥30min后平車推入病房。
予以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颊邆扰P位,上部腿屈膝屈髖,下部腿自然伸直,術者立于患者前側,用一手前臂向前靠住臀部(大轉子附近),并用拇指扣住病變節(jié)段偏斜的棘突,另一手向后推同側肩部,囑患者放松,雙手向相反方向輕扳數次后,突然用力推之,同時拇指向棘突偏斜的反方向用力推頂,常可聽到“咔嚓”響聲。最后輕揉拍打腰。以上手法雙側交替各進行1次。
兩組均隔日治療1次,治療完畢后囑絕對臥床6小時,此后以臥床為主,避免咳嗽及打噴嚏。兩周一個療程。
療效標準: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有關標準,結合臨床擬定。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功能活動正常,直腿抬高試驗達70°以上。顯效:癥狀與體征大部分消失,時覺輕微腰臀部疼痛,直腿抬高試驗50°以上。好轉:腰腿痛癥狀減輕,體征較治療前好轉,直腿抬高試驗增加10°以上。無效:癥狀與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通過電話或門診復查的形式觀察記錄2組患者治療后12個月內的復發(fā)情況。
治療前2組患者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的JOA評分均增加,治療組增加更明顯(表2)。
表2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后差值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表3)。
表3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總體療效比較例
兩組比較Ridit分析,P<0.05;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的療效
治療后12個月內,治療組3例復發(fā),對照組11例復發(fā),對照組復發(fā)率高于治療組(P<0.05)。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本病治療可分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遠期療效[2]并不優(yōu)于非手術療法。中醫(yī)手法治療擁有“簡”“便”“易”“廉”的優(yōu)點,不僅能緩解絕大多數患者的疼痛癥狀,還可使患者病情長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3]。
斜扳手法作為腰椎疾病正脊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種,一直被廣泛使用,它對后背小關節(jié)紊亂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椎間盤突出癥導致的腰椎變直、腰椎側彎、椎體不穩(wěn)、椎體滑脫、椎間孔變窄等病理改變有良好的正脊復位功效[4]。但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強調使用“巧力寸勁”,每個操作者使用的力量和熟練程度有很大差異,臨床經驗不足的醫(yī)生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并且,由于每個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及病情不同,其斜扳時施用的力度和速度也不盡相同,因此療效的個體差異較大?;颊哌€可因緊張、配合不當等因素給施術帶來困難。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放棄使用爆發(fā)力,并在施治中不斷詢問患者感受,避免了對骨骼、肌肉和韌帶的損傷,在斜扳力的方向上有與扭轉力相等的牽拉力作用于腰椎,使椎間隙、橫突關節(jié)間隙、椎間孔等間隙加大,與扭轉力共同影響了椎間盤及相鄰神經根硬膜囊等之間的位置和應力關系,對癥狀體征的緩解尤為重要。牽引下腰椎斜扳法給了椎間盤和相鄰組織結構較長時間發(fā)生形態(tài)改變。通過與對照組治療的比較,發(fā)現牽引下腰椎斜扳法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且復發(fā)率低,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本試驗中治療組JOA評分在治療后較對照組改善更為顯著,證實了電腦三維牽引下腰椎斜扳法優(yōu)于常規(guī)斜扳法。
以腰椎斜扳手法為基礎,融合現代電腦三維牽引技術,結合了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既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在臨床的運用中也展示出了很好的效果,有進一步研究和推廣的價值。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 涂院海.牽引按摩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遠期療效觀察[J].中醫(yī)正骨,2008,20(10):20-21.
[3] 陳勤,宋躍明,鄧寧,等.四川省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座談會會議紀要[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7,21(6):665-666.
[4] 郎伯旭,羅建昌.齊刺配合定點斜扳法為主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癥12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5):32-33.
(2016-08-23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