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浪安一
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退休就意味著繁華落盡,抱抱孫子,打打小牌,似乎成了人生最后的樂趣。但是姜連生卻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退休了,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存款過百萬,買海景房,讀研,這些成就是不是讓年輕的你都感到很驚艷?沒錯,這就是現(xiàn)年73歲高齡的姜老退休后交出的成績單。
姜連生(左)在人民大學書法高研班讀研
2003年6月底,北京市大興區(qū)興達中學放暑假。在一群興高采烈走出校門的孩子當中,一個蒼老矮小的身影顯得很扎眼。他叫姜連生,時年60歲,等待他的不是快樂的暑假,而是一個沒有歸期的長假——他退休了。半年前,學校推行聘任制,教了二十多年政治、當過團支部書記、兼任過校印務廠廠長的姜連生,原本想教到期末退休,但領導卻急著把機會給了一個年輕老師,而把姜連生安排到了電腦室。姜連生嘴上說服從安排,心里卻品嘗到了一種被提前退休的苦澀。
姜連生能在大京城的三尺講臺謀得一份教師職位,相當不容易。出生在河北邯鄲市成安縣農(nóng)村的姜連生,打小就是個苦孩子,母親在他8歲時就病逝了,父親又在他念高二時候患肝癌去世,他完全是憑借刻苦讀書改變了命運。高二肄業(yè)后,他到了家鄉(xiāng)的村小學當代課老師,一邊工作一邊報讀大名師范學校,后來又考上了北京師范學院高等師范政治專業(yè)。1965年,姜連生被調(diào)到北京工作。1978年,姜連生被調(diào)到北京大興區(qū)孫村中學教政治。在孫村中學過渡了幾年后,他才終于被調(diào)到興達中學工作,直到現(xiàn)在退休。
退休后的姜連生沒在家里呆幾天,就帶著老伴王桂蘭去了遠郊的劉村。當年,姜連生在孫村中學教書時,就把老伴王桂蘭的農(nóng)村戶口從河北老家遷到了劉村(依然是農(nóng)村戶口),并以她的名義蓋了一個小四合院,盡管很陳舊了,卻是一個很好的散心之地。其實,姜連生原本不必這么做。他有三個兒女,前兩個是對龍鳳胎,三個孩子都在北京工作,老大在一家國企做銷售經(jīng)理,女兒、小兒子都在政府上班,他們都已經(jīng)成家,有了各自的孩子。聽說父親退休了,孩子們都搶著要接他和母親過去享清福,要說有什么活,無非就是帶帶孩子??山B生閑不住,他寧肯選擇“解甲歸田”。一直沒有工作的王桂蘭為了照顧他的起居,也只好跟著去了劉村。姜連生和老伴在半畝左右的小院里,種了一片翠竹,還有黑棗樹、柿子樹,這樣的田園生活看上去愜意,可麻煩卻開始纏上了他。
一天,姜連生看到棗樹上長滿了虺虺,便去農(nóng)藥店買回一瓶殺蟲劑,兌在盆里,再一手端盆,一手拿帚,爬上梯子,準備給棗樹殺蟲。不想,剛下了雨的地面很滑,梯子瞬間傾斜,姜連生在半空中一下子跌倒在院壩里,當即動彈不得。好在能打手機。到醫(yī)院一查,三根肋骨壓縮性骨折,光押金就得交6萬。還要鑲鋼板,之后需要取鋼釘,留下后遺癥更麻煩,好在一位朋友的愛人是個有經(jīng)驗的丈夫,她說千萬不要做手術,采取回家躺平板床三個月保守治療。姜連生聽取了這樣的建議。躺在床上,他一遍遍回憶從高空跌落時的感覺。他覺得從那么高的位置摔下來,疼痛是正常的,就像自己從講臺上突然退下來會疼痛一樣,不同之處在于疼痛的部位,一個在精神上,一個在身體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姜連生總在想,父母都很年輕就去世了,自己的壽命恐怕也不長,但自己好歹活到了六十,知足了。
孩子們不久還是知道了父親摔傷的事,來看父親,給父親付了兩萬多元。因為這事,一向硬氣的姜連生覺得“沒面子”,所以當孩子們還要給他生活費的時候,他拒絕了。他不想靠孩子們“養(yǎng)”。但現(xiàn)實很嚴峻,姜連生的積蓄花得所剩無幾,如果不想靠孩子們“接濟”,就得自己設法掙錢,否則老兩口的日子光靠他那點退休工資,很難撐下去。
事情也巧,這時,姜連生的表弟陳彥來找他投資,說是要到山西去辦一家磚廠。姜連生以自己當印務廠廠長的閱歷,對這個項目做了分析,覺得這事靠譜,便向朋友借了3萬,再加上自己僅有的1萬,共投資了4萬元。姜連生指望著靠這個廠子養(yǎng)老,不想,迎接他的卻是一盆劈頭蓋臉潑過來的冷水。僅僅半年,姜連生還沒等到身體完全康復去山西上任,就傳來了磚廠倒閉的消息,而表弟不好意思見他,跑到新疆去了。這個時候,擺在他面前的路有兩條,要么向孩子如實說出自己的處境,到他們家里去享福;要么以六旬之軀,繼續(xù)尋找掙錢之道。要是換了別人,肯定是選前者了,王桂蘭也這樣勸他,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干嗎要瞎折騰。去孩子們家里住,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嗎?但姜連生堅決不同意。不同意就得想門路,姜連生首先想到的法子是開一個饅頭店。這樣的好處是,至少可以把老兩口的早餐給解決了,只需要賺午餐和晚餐的錢就行了。這樣的規(guī)劃想想都覺得悲壯,但王桂蘭拗不過他。二老把劉村的房子租了出去,在黃村又盤下一個小吃店,開啟了退休后逆襲人生的第一步:賣饅頭。
姜連生展示自己的獲獎書法作品
姜連生和老伴都來自農(nóng)村,蒸饅頭難不住他們。一開始,他們只能做早餐這一頓,所以需要凌晨4點鐘就起床和面,做饅頭,蒸饅頭,很辛苦,而且生意很差。因為他們只賣饅頭,并不能吸引顧客,加之一條街全是賣早餐的,二老這么辛苦下來,掙不了幾個錢。一天早上,鄰居小劉偶然看到姜連生的饅頭店,很驚訝:“姜老師,你怎么賣起這個來了?”有那么片刻,干了大半輩子教育工作的姜老師有些尷尬,但他很快調(diào)整了心態(tài),呵呵一笑:“退休了嘛,我又不想讓孩子們養(yǎng)著,干點事,自己養(yǎng)活自己?!闭f罷,開始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說自己的饅頭都是純手工做出來的大堿饅頭,還送一個讓對方免費嘗嘗。這一嘗,就嘗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原來姜連生買的都是上好的精面粉,又沒添加什么發(fā)泡劑,味道自然純正。這以后,小劉每天早上上班都要繞道來買姜連生家的饅頭,下午下班回家還要來買一大袋回家給家人第二天做早餐吃。
熟客漸漸多了,而且大都成了回頭客。這樣干了幾個月,姜連生總算悟出了道道,應該再賣些搭配的早餐。于是他買了一臺豆?jié){機,開始賣豆?jié){。和買精面粉一樣,黃豆也買最好的。后來,一個馬上要歇業(yè)回老家的早餐店店主告訴姜連生:“你傻呀,豆渣全都倒掉,還放白糖,難怪你賺不了幾個錢,正確的做法是用開水反復地沖洗豆渣,把水滲在豆?jié){里一起賣,白糖也不要放,放糖精。”姜連生沒有采納這樣的經(jīng)驗之談。幾十年的教師品德不允許他這樣做。實際上,他正是得益于自己的“傻”,才讓生意越來越好,他的店連招牌都沒有,但顧客們卻認定了他這家店。
等到賺了一點錢,他又開始賣豆腐腦,賣油條,賣大餅,賣包子,并請了兩個工人幫忙。解放出來的姜連生很快又對一個新“項目”產(chǎn)生了興趣,他發(fā)現(xiàn)菜市場的生意特別好,便又租下一個攤位賣蔬菜,把早餐店交給老伴打理。剛開始,姜連生做得很辛苦,他只有1.54米的個子,加之摔傷過,雖然有菜農(nóng)送貨到市場,還是需要搬運,這讓他很吃力,挪兩步又要歇一會兒。在賣菜時,這個倔老頭再次顯示了“傻”的一面,不肯往白菜上灑水,結(jié)果賣到下午菜就蔫了,這時候,他又不斷地剝掉外面的壞葉子。這樣的下場是,每天收攤的時候,負責打掃市場衛(wèi)生的大姐總抱怨他那兒的廢葉堆積如山,別人那里幾乎沒有。除此之外,姜連生在經(jīng)營方面,也是個菜鳥。別人賣菜不準挑選,實在要挑,那就得付更高的價格,可姜連生卻主動幫人挑選,小蔥還是買一送一的贈品。這樣,姜連生的利潤總是比別人低很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賺得少,他用自己的“傻”漸漸壟斷了人心。時間一長,他又賺歡了。
2006年年底,姜連生靠賣菜和早餐店攢了幾萬元,考慮到無論是老伴經(jīng)營早餐店,還是自己經(jīng)營菜攤,都委實太辛苦,他將菜攤轉(zhuǎn)讓了出去,三年過去,轉(zhuǎn)讓費翻了兩番,又讓他白撿了一筆。他將錢全部投進去,后來又銷售廣告掛歷,開小超市,賣日常生活用品。至此,二老總算從繁重中解脫出來了。經(jīng)營超市很清閑,有送貨商送貨,通常情況下,只需要王桂蘭一個人就能照顧過來。這個小超市維持二老的日常開銷已經(jīng)綽綽有余。
姜連生是《知音》的鐵桿粉絲
盡管退休了,有一個習慣姜連生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每天看報。有一天,姜連生看到一篇報道,說人的正常年齡應該在125歲至175歲,之所以沒有人能活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情緒積郁,缺乏科學的鍛煉和養(yǎng)生之道。困擾他多年的陰影一下子消散了,他不會再擔心自己壽命不長了。他把這篇文章念給王桂蘭聽,然后感嘆地說:“你看,我們才60歲出頭,就不說活125歲了,活100歲應該可以成為我們的目標吧,那我們還有近40年的生命呢。這么說,我們還年輕得很嘛!”“年輕得很”的姜連生,不允許自己只安于靠一家小超市糊口了,他還有更高的追求。他給自己設定了“雙百工程”:創(chuàng)收過百萬,健康超百歲。
姜連生買了一輛二手小貨廂車,開起了搬家公司。和開饅頭店之初因為資金和人手不足必須親自操刀一樣,早年就拿了駕照的姜連生自己開著小貨廂車到處攬生意,有了生意再臨時去人力市場叫兩個民工幫忙搬家。在給房東搬東西的時候,他會當著主人的面,親自給工人示范一遍如何搬東西,讓主人絕對放心。搬家,最怕就是東西損壞,所以口碑是最好的宣傳。當時,姜連生以前教書的孫村有好幾個小區(qū)面臨拆遷,業(yè)主們都需要搬家。姜連生做好了第一單生意,就會不斷地被推薦給其他人。漸漸地,一輛車忙不過來了,姜連生又買了一輛二手小貨車,招了八個工人,分兩個組跑生意。近年來,北京市內(nèi)因為房價高得離譜,越來越多的人搬到了周邊的河北境內(nèi),這樣的長線,很多搬家公司不愿意接,但姜連生愿意,而且是親自開車。待公司步入正軌,姜連生不再親自跑車,而且請了人管理公司。搬家公司終于讓姜連生的財富不再是小打小鬧,加上超市的利潤,他的存款已接近7位數(shù)。實現(xiàn)“雙百工程”中的第一個“百”,這個退休老師只用了6年時間!
為了實現(xiàn)第二個“百”,姜連生比過去更注重保重身體,他喜歡用旅游的方式給自己減壓。這年10月國慶期間,姜連生帶著老伴去山東威海旅游,了解到乳山的海景房并不貴,便借道去考察。當天,二老就買下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海景房。
客觀地說,要實現(xiàn)活一百歲這個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姜連生的理解,需要保持好的情緒,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的鍛煉,科學的養(yǎng)生手段,并始終讓生命充滿活力。其中,他最欠缺的就是科學的養(yǎng)生知識了,不光自己欠缺,他發(fā)現(xiàn)身邊很多老人都不注重養(yǎng)生,因此覺得投資養(yǎng)生,會是一件既創(chuàng)收又能給老人帶去福音的事業(yè)。2008年,姜連生再三考察后停掉了競爭越來越激烈?guī)缀鯚o利可圖的搬家公司,投資了兩家養(yǎng)生館,并親自擔任店長。自從投資養(yǎng)生館,姜連生也盡可能地為身邊人解決實際困難。姜連生是《知音》的鐵桿讀者,每期必買。2012年6月,他在《知音》上看到一篇文章,四川樂山有個叫王玲的女孩帶著癱瘓父親上大學。深受感動的他,立馬聯(lián)系了幾家和自己合作的保健公司,給王玲的父親免費提供了價值2萬多元的康復器材和藥物,親自從北京帶到樂山,交到王玲的手中。這趟行程,姜連生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和汽車,但他不覺得累,他把這當成是一次旅游,而旅游是能鍛煉身體和愉悅心情的。
除了旅游,姜連生每天早晚都帶上老伴走兩個小時的路。他相信走路是最好的鍛煉。除了走路,寫字也被姜連生視為提升精氣神、防止老年癡呆的健身方式。姜連生自幼就熱愛毛筆書法,以前只是作為一種愛好,偶爾提筆,現(xiàn)在卻成了他每天必練的必修課。因為練書法,姜連生結(jié)識了很多書法家朋友,姜連生不想讓書法僅僅成為自己鍛煉身體的道具,他也想像那些大書法家一樣,在書法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從來沒接受專業(yè)書法培訓的姜連生決定拜個大師,好好地學習一下。不想,拜了幾個老師,對方看了他的作品都真誠地給他建議:“書法和畫畫一樣,如果只是當興趣,可以自己在家里練,但您要是想在這方面取得造詣,就有必要接受一下專業(yè)的培訓了?!边@時候,姜連生了解到中國人民大學開設了書法高研班,便決定去讀。但是要讀高研班并不容易,除了書法作品要達到錄用標準外,還要進行文化綜合考核,二者達標后才能入讀。此時的姜連生已經(jīng)70高齡,聽說他要讀高研班,老伴王桂蘭盡管很支持,卻很擔心他的身體會吃不消,便勸他:“姜老師,你都已經(jīng)到了古稀之年了,還折騰啥呀?我看就算了,就在家里練習書法吧,你要嫌孤單,我給你當陪練?!苯蠋煵环猓骸?0歲怎么啦?你忘了我的口號了,創(chuàng)收過百萬,健康超百歲!第一個目標實現(xiàn)了,第二目標正在實現(xiàn)中——我還要活30年!按照一般人活70歲的目標推算,我現(xiàn)在相當于別人的40歲,正是當打之年,難道不該努力學習嗎?”王桂蘭見他說得有道理,也不再勸他。
姜連生與老板旅游照
“正是當打之年”的姜連生開始為讀研作準備。每天早晚,姜連生除了走路鍛煉身體,就是看書和練習書法。早上看書的時候,他會選擇到校園的樹林里去感受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氣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又回來當老師,在備課。和朝氣蓬勃的孩子們一起看書,古稀之年的姜老師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么年輕過。2015年4月5日,姜連生像一個胸懷大志的青年一樣實現(xiàn)了讀研的愿望。這天,他通過考核,坐進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書畫專業(yè)高研班的教室里。德藝雙馨的書法大師張惠臣成為他的指導老師。讀研期間,姜連生的書法技藝日益精進。到2016年4月畢業(yè),姜連生一共在全國書法大獎賽中獲得八個金獎。一畢業(yè),他就被中國發(fā)布網(wǎng)書畫頻道聘為特約編輯。
5月18日,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在北京召開。姜連生即興寫了一首贊美月服和詩歌:月季真鮮艷,月月都展現(xiàn);潑辣卻耐看,季季全奉獻。目前,他以習近平主席“與高者為伍,與德者同行”的指示為指導,要創(chuàng)辦“健康超百歲協(xié)會”,讓每個步入暮年對生命失去激情的老人重新給自己定位。毫無疑問,姜連生的事跡和他的“不老夢想”,成為此次大會的一個亮點。2015年底,姜連生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坎坷生輝》的續(xù)篇準備出版,現(xiàn)在編輯正在審稿。這部長達24萬字的小說有兩大主題,即坎坷和生輝。在姜連生看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只有在坎坷中生出的光輝,才能持久,才足夠耀眼。姜連生將這本書的書稿送給三個孩子看。三個兒女無不欽敬感動,整日忙工作的他們并不十分清楚父親一路走來的艱辛,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1.54米的小個子父親是個頂天立地的巨人!
6月1日這天,姜連生帶著老伴和小孫子回了一趟山東乳山,這里的海景房是他偶爾散心、度假的地方,一年會來幾次。這些年,王桂蘭早已成了他的貼身秘書,無論是出席重要聚會,還是到國外旅游,他都帶上她,一來是為讓她照顧自己,二來也是為了讓辛苦伺候自己大半輩子的老伴,也享享清福,見見世面;而年長的孫子們最小的都已在讀初中,只有這個小孫子還有資格陪爺爺過兒童節(jié)。
三個人走在海邊。頂著百萬富翁、書法家、作家、研究生、養(yǎng)生專家等光環(huán)的姜連生,會情不自禁想起13年前退休時的郁悶和接連遭遇的厄運,想起他賣饅頭時的苦澀。他把后來的逆襲,歸功于他那顆年輕的心,是這顆心讓他書寫了“坎坷生輝”的傳奇。心年輕,歲月奈我何?73歲的姜連生像個老頑童在海邊和孫子嬉戲起來。
編輯/李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