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給心靈找個家
□劉 凱
年少時,覺得這個世界很大很大,便一門心思想著仗劍遠行到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走上社會后,目不暇接地打量眼中的塵世,恨不得一口氣將這個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吞下肚去。臨近中年,卻突然間 “萬丈雄心齊消退”,不再向往繁華喧囂的都市生活,而是由衷地傾慕起兒時的田園生活來。
一是戀鄉(xiāng)。但凡空閑,我總會回到鄉(xiāng)村的老家。倘若幾周未回,自己便像浮舟一樣了無根基,活得毫無底氣和生機。而每一次歸鄉(xiāng),都是對心情的一次灌青。一進村口,望見熟悉的村落和縹緲的炊煙,心里就像洞開了兩扇大窗,亮亮的陽光一股腦地漾進來,照得自己很青春、很透明。踏進老家堅實的庭院,那顆久懸的心才“吧嗒”一聲落回原位,覺得四海安靖,天下無賊,一派祥和氣象。老家的一草一木雖然長年不改其容,卻也“相看兩不厭”。放下包裹,沿青麻綠草夾出的一條彎曲的小徑一路走下去,直至走近青紗帳、瓜田和果園。在鄉(xiāng)村,無一處不是風景。閱讀每一處久違的風景,如同老友重逢。大自然也有心聲嗎?當然有,它隱藏在每一處風景之中,等待和期盼著從遠方歸來的游子細細地品味,而后以徜徉的姿態(tài)深加感悟。
二是遐想。每次回鄉(xiāng),都會面對鄉(xiāng)間的景物癡癡地遐想,仿佛那一株株桃樹、一片片麻地、一棵棵白菜,都隱藏著我童年時許多走遠的樂趣;仿佛鄉(xiāng)間的一切景象就是整個童年的合訂本,讓我一想便沉入一種境界、一想便跨越時空……老家的舊飯桌、紡車、捶布石、漁網、八仙桌等物,歷盡風霜,均已風燭殘年,我讓母親悉心保存著。因為在這些東西的每一個磨損的棱角上,都刻滿了我孩提和少年時的艱辛和無邪。我甚至可以從中找回我丟失多年的童真,它們與時下的世故與城府相比,顯得是那樣的質樸而彌足珍貴!
三是穿著。穿著家做的布鞋上學的時候,心中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像城里孩子一樣擁有一雙锃亮的皮鞋?,F(xiàn)在,皮鞋穿上了,卻突然想穿媽媽用針納的千層底布鞋來!相對于皮鞋來說,布鞋更柔軟、更透氣、更舒服、更養(yǎng)腳。不唯穿鞋這樣,穿衣也是如此:總想穿一件兒時家做的花格布衫,跑步時花布衫在身上搖曳飄動,在炎炎盛夏,絕對祛暑!前些時,母親給我捎來一雙手織的線襪子,我穿在腳上,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和熨帖。穿上這雙襪子如同罩一身長衫馬褂在身,既是對母親的敬意,又是對東方文化的一種景仰——鄭板橋老先生認為:文化人最宜做的事就是穿一件青色長衫,教幾個蒙童!
時裝我依舊在穿,因為我畢竟要融入現(xiàn)今的社會,但內心深處我卻始終覺得自己就是穿家織布的料兒!有人說回歸是一種倒退,我不敢茍同。我想,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放置在一個最合適的位置,讓自己先行安穩(wěn)下來,然后才可以談及“修身齊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心不定何以定天下?
當我把心埯進壟間的時候,我感到胸襟中正升騰著一種叫作自豪的東西——其實,自豪似乎還談不上,因為我只是回到了心靈的家。
(作者單位:遼寧臺安縣臺安新聞報社)
[責任編輯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