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顧呈波
父親與他的歲月如“梭”
■ 文 顧呈波
父親從13歲開始,就開始跟隨奶奶學(xué)織布。
奶奶是村里織布的一把好手,從織麻線開始,到卷羽紗,再牽麻線,還要刷頭,最后才上機織布,一整套織布環(huán)節(jié),麻利干脆,不出兩天,一整塊夏布便可下機。家里的蚊帳、被單、甚至是衣服都可以用夏布來做。
那時父親的學(xué)習(xí)在班里算是優(yōu)秀的,據(jù)說很多同村叔輩都在考試時讓父親“關(guān)照”過。但是在那個年代,讀書真的沒有形成良好的風(fēng)氣,加上家里的田地又多,父親下面全是妹妹,弟弟尚在襁褓之中,所以為了能有出工的勞力,父親便在他小學(xué)畢業(yè)那年,毅然中止了學(xué)業(yè),一頭鉆進農(nóng)田里賺工分去了。晚上休工時,父親便在奶奶一手調(diào)教下學(xué)會了織布。父親似乎得到了奶奶的真?zhèn)?,在年紀(jì)還太小,腿太短還碰不到織布機上的腳踏板時,便能一上一下有模有樣地學(xué)起了織布。
一開始,父親只會給奶奶打下手。比如卷羽紗,再后來學(xué)牽麻線,刷頭時要用米漿刷上去,刷米漿時的麻線又硬又脆,極易弄斷,但奶奶說父親刷頭時極少斷線,還很好上機織布。奶奶織布時梭羅飛快地左右穿梭,織布機的“扣”上下翻飛,很快就能織出一大塊布來,父親覺得那才有成就感,前面的那些都是輔助工作。所以后來,奶奶就專門讓父親一個人來織布,讓小姑們“打下手”干“輔助工”。
織布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往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最怕的就是炎熱的夏天了,父親坐在織布機上,座位上全是濕的,衣服更是從沒有干過,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夏布上面,讓父親體會到勞動的艱辛。
由于夏秋時節(jié),織布機上的麻線太干易斷,父親便在房后靠山的一邊打個地窖,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還得再加罩上一張塑料布,用來保持里面的濕度。這樣一個恒溫恒濕的容器里,父親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晚。看著塑料皮上的豆大水珠便可知道,父親要忍受多大的濕度和地窖的泥土味兒。因為織布機上的麻線是刷過漿糊的,老鼠們就偏好這個味道,于是在一個晚上之間,父親留在機上還未完工的夏布,便被剪掉一大截。父親總是耐心地一根根接上去。
那幾年夏布暢銷海內(nèi)外,上門收夏布的商販就定點來我家收,一些親戚們就都紛紛來我家向父親學(xué)習(xí)織布技術(shù),父親總是把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那個時候,家里的織布機擺滿了每個角落,我也好奇地爬上織布機偷偷學(xué)起了織布,并樂此不疲。沒多久,父親便阻止了我,他讓我趕緊回到課堂上去,說他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讀書的機會,不能再耽誤了我的學(xué)習(xí)。
這幾年,父親漸漸蒼老了,手腳不再那么靈活,當(dāng)年飛快地拋接梭羅的雙手,也早就長滿了老繭,變得緩慢而笨拙。父親不再織布了,那臺老舊的織布機便徹底被掛在老家的板梁上。父親每次經(jīng)過那間房間時,都會默默注視著那臺織布機,看著那臺讓他揮灑著青春,交織著生活中重重滋味的織布機,許久都不忍離去。
前一陣子,因為同學(xué)開了一家懷舊餐廳,需要找一些舊物件擺放,所以,父親的舊織布機便順理成章地出現(xiàn)在了餐廳一角。父親雖然諸多不舍,但還是把它奉送出來,因為父親要把自己與織布機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們,讓世人知道什么是歲月如“梭”,光陰似箭!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