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點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不少考生陸續(xù)知道了自己的分數(shù),但市民張女士一家現(xiàn)在還感到難以置信:今年2月,張女士的兒子小睿報名參加了濟南某教育機構(gòu)的一對一培訓班,輔導費每天1200元,三個月共花費8萬多元,可誰想高考小睿只考了317分。而據(jù)張女士稱,小睿在上該輔導班前還能考320分,怎么花了數(shù)萬輔導費后,學習成績反而退步了呢?一怒之下,張女士前往該培訓班討說法,要求該機構(gòu)退還自己從2011年以來所花費的16萬元費用,遭到拒絕。
——摘自《齊魯晚報》
點評:
高額的輔導費到底能不能換來高分數(shù)?在筆者看來,關(guān)鍵要看通過輔導,孩子是否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換句話說就是要看輔導費是不是花對了地方。很顯然,張女士的錢并沒有花對地方。“拒絕退費”這件事孰是孰非,筆者不敢隨意置評。不過,筆者倒想借這條新聞給其他家長提一個醒: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自己不計代價地為孩子付出了,就應該獲得令自己滿意的回報,但實際上,“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的前提是你選對了方向和方法。選對了,那叫得償所愿;選錯了,那叫南轅北轍。
最近,各中學“小升初”報名陸續(xù)結(jié)束,孩子們也都基本確定了就讀的學校。《重慶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在受訪的20名學生中,有17名學生表示,自己已經(jīng)預定了暑期補習班,提前學習初中課程。除此之外,還有一人表示,還沒有報名補習班,但已經(jīng)報名了興趣特長班。“初中學科增加了,還是比較擔心她的學習。”一名受訪家長告訴記者,為了幫助孩子盡早適應初中學習,已為孩子報了“小升初”銜接班,提前學習初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課程,學習時間16天,結(jié)束了再帶孩子出門玩。
——摘自《重慶時報》
點評:
從“小學生”升級為“中學生”,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艱巨的轉(zhuǎn)型過程,提前預習一些中學的課程,為適應這一轉(zhuǎn)型過程做些準備,無可厚非。相較于孩子,筆者更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家長——從“小學生”家長升級為“中學生”家長,你們做好準備了嗎?你們即將要面對一個生理上急速成長、心理上容易波動、思想上向往獨立的少年,特別是他(她)還要經(jīng)歷“讓人歡喜讓人憂”的青春期,根據(jù)眾多“過來人”的經(jīng)驗,家長所面臨的挑戰(zhàn)遠比孩子要大得多。因此,在筆者看來,“小升初”銜接班,孩子可以上,家長需要上。
近日,一位泰國網(wǎng)友在泰國清邁機場拍下特別的一幕:一群日本小學生等飛機,不是拿手機出來玩,而是人手一本書。感動之余,他特意在“臉書”上分享這些照片,并配文稱“希望泰國的學生也可以向他們學習,不要玩手機,隨身帶一本課外書閱讀”。這些照片被傳到中國,不少國內(nèi)網(wǎng)友都為這些小學生點贊,認為日本無論是國民素質(zhì)還是教育下一代的方法,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摘自《南方都市報》
點評:
日本人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筆者看來,就至少有兩點:一是日本小學生貌似很少有可以用來玩游戲的高檔手機;二是在日本小學生的書柜里,至少有一本適合外出攜帶的書。手機如果可以用來玩,而且身邊的大人都在玩,那么孩子難免會“有樣學樣”;書柜里的書如果不是“一課一練”就是各種習題集,孩子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會帶在身邊、隨時閱讀呢?所以,筆者認為,日本人可以學,美國人可以學,歐洲人可以學,全世界人都可以學,但要學到點子上,否則不過是新時代的東施效顰或是邯鄲學步。
6月24日,一名少年跪在湖南鳳凰縣城鬧市區(qū),用雙膝著地,緩慢前行,這一奇怪的舉動引得市民圍觀。原來是一對父子正鬧矛盾,父親為教育兒子,罰其跪地游街示眾。經(jīng)鳳凰縣公安局特巡警大隊民警苦心勸說,兒子鄒某向父親賠禮道歉,父子倆重歸于好。
——摘自“新浪網(wǎng)”
點評:
根據(jù)有限的法律知識,筆者對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是:請民警同志將這個家長帶走!因為根據(jù)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個家長的做法已經(jīng)屬于嚴重的違法行為,理應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制裁的方法,筆者也為這個家長想好了,那就是讓這個家長也來這么一次跪地游街示眾。當然,筆者沒有這個權(quán)力,在當今這個法治社會中,任何人都沒有使用羞辱手段懲罰、教訓他人的權(quán)力,哪怕你是孩子的親爹親媽。請不要用“愛之深、責之切”來做遮羞布——任何違反法律的“責”,都只是在發(fā)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根本就不是“愛”。
(責編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