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邊緣”看歷史讀《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2016-08-24 08:39:55龍成鵬
      今日民族 2016年7期
      關(guān)鍵詞:華夏民族王明華夏

      □ 文·圖 / 龍成鵬

      ?

      從“邊緣”看歷史讀《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文·圖 / 龍成鵬

      編者按:《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是臺灣歷史學者王明珂民族史研究的名著,1997年在臺灣出版,2006年在大陸出修訂版,2013年出全新修訂本,在知識界一直很暢銷。被評價為“歷史人類學研究領(lǐng)域的典范”,讀這本書,可以了解最近民族研究領(lǐng)域的部分聲音。

      氣候變遷與華夏民族的形成

      對中國民族的認知,當代學者從民族史的角度提供了很多自成體系的理論。其中,我們熟悉的是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個理論最早公開發(fā)表是在1988年,引起學界巨大反響。

      費孝通先生的理論,與另一個學者蘇秉琦的比較類似??脊艑W者蘇秉琦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掘中梳理出一條中國文明的發(fā)展模式:從空間上,他主張是“滿天星斗”而不是黃河流域一枝獨秀;從發(fā)展階段上,他細化出“古國”(堯舜禹時代或更早)、“方國”(夏商周)到“帝國”(秦漢以后)的三步曲。某種程度上,蘇秉琦的觀點可以視為“多元一體”的考古學版本。

      有費孝通和蘇秉琦的觀點為參照,我們對王明珂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中對中國民族提出的另一個解釋體系,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先從具體的問題入手。中國的早期文明,無論是費孝通還是蘇秉琦,似乎都同意它是從涓涓細流發(fā)展成大江大河的過程,是綜合不同的區(qū)域文明,最后發(fā)展成為一個整體,好像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在《華夏邊緣》一書中,王明珂補充了一個特別重要,但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jié)。

      在《華夏邊緣》的第二部分,用3章來闡述這個細節(jié)。王明珂注意到了一個現(xiàn)象,中國北方,從西北到內(nèi)蒙古再到華北一線,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有發(fā)展程度較高的農(nóng)業(yè)文明。但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這個區(qū)域發(fā)生了重大變故,他們從農(nóng)業(yè)逐步轉(zhuǎn)向游牧,出現(xiàn)了文明的“衰退”。

      有一個典型例子。青海河湟地區(qū),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馬家窯文化,這個文化受著名的仰韶文化影響,也是定居的農(nóng)業(yè)文明。但經(jīng)過齊家文化,到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時,這個地方已經(jīng)游牧化,養(yǎng)羊已經(jīng)普遍地替代了養(yǎng)豬。

      這個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王明珂認為是氣候變遷。公元前2000年左右,全球氣候開始了持續(xù)一千多年的干冷化,直接導致了上述地區(qū)逐步放棄農(nóng)業(yè)而轉(zhuǎn)向游牧,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個轉(zhuǎn)變得以完成,并造成了一系列民族史上的后果。

      王明珂把公元前1000年前后上述地區(qū)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上的變化,視為中國民族史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這種轉(zhuǎn)折就是,華夏民族的疆界沿著農(nóng)業(yè)與游牧這條生態(tài)邊界開始形成,而由此進一步產(chǎn)生了華夏民族的認同以及與邊界之外的游牧民族的長期對抗。

      從先秦考古文獻中梳理早期民族史材料,是件十分困難的工作。因為考古材料只能說明它是人類的遺跡,但卻不能告訴你它應(yīng)當屬于什么民族。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民族有它客觀的一面,但也有主觀的一面,主觀的一面,主要是民族的認同,認同什么時候出現(xiàn)?只有跟“外人”或者“他者”有接觸,并反觀自己時,認同才出現(xiàn),這個人群才會意識到我是什么族或者什么人。

      王明珂認為,華夏民族這個集體認同的出現(xiàn),是春秋時代的事情。他從歷史文獻中也找到了若干證據(jù)。在西周時期,中國北方,并沒有華夏與其他民族的區(qū)分,西周崛起于西部,在它西邊的“戎”就是它的盟友。但到公元前771年,一個事件打破了這種聯(lián)盟的關(guān)系(彼此矛盾也許更久)。這就是西周王都,被西方的“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殺,其余王室成員被迫東遷。這個時間點,是東周的開始,也是春秋的開始。而此時的戎狄入侵,也并沒有結(jié)束而只是一個開端。此后春秋時代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尊王攘夷”,而“攘夷”的背后,就是華夏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華夏民族的認同與近代轉(zhuǎn)型

      從春秋時代形成的華夏觀念,在中國的歷史上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晚清西方殖民勢力入侵,中國出現(xiàn)了“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后,才逐步瓦解??吹轿鞣饺?,看到另一種“他者”之后,中國知識分子,才重新調(diào)整歷史上的“華夷之辨”,重新建立一種新的認同,一種包含了華夏與周邊民族的認同。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起源。

      《華夏邊緣》一書,對上述歷史演變,都有涉及。在該書的第三部分,王明珂用4章的篇幅闡述了華夏民族向四周擴展的歷程,在第四部分,用2章的篇幅回顧了近代民族主義影響下,傳統(tǒng)的民族觀念如何向近代轉(zhuǎn)型。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的遷徙經(jīng)常被關(guān)注,但華夏民族向四周的擴展,卻容易被忽略。比如羌人,在商周時代,活動范圍是在陜西黃河流域,但到東漢、魏晉時期,羌人已經(jīng)一部分“遷徙”到了新疆的天山南路。這種遷徙,經(jīng)常成為民族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但王明珂認為,羌人的“漂移”,其實反映的不是羌人的實際遷徙,而是華夏族群的西擴。換句話說,羌并不是一個實際的民族稱呼,而只是一個西方異族的模糊的指稱,羌人所在的位置,就是華夏民族的邊疆(他用“邊緣”這個詞),這個邊疆,也可以視為文化的邊疆。相比春秋時代,秦漢時期華夏的疆界已經(jīng)超出了農(nóng)耕與游牧的生態(tài)疆界,變得更具包容性。

      華夏的擴張,并不單純是武力征服的過程。王明珂花了很大篇幅,講歷史記憶如何使得華夏的疆界向東北、東南、南部擴展。典型例子就是“泰伯奔吳”的故事。

      泰伯奔吳,說的是春秋時代的吳國王室是周人的后裔,而且是主動放棄王位的泰伯的后裔。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因為周文王的爺爺看好周文王,想讓他成為未來的接班人。但周文王的父親不是長子,所以,按規(guī)矩,不能順利接班。于是泰伯就主動放棄王位讓給弟弟(周文王的父親),跑到了荊蠻地區(qū),文身斷發(fā),主動變成“野蠻人”。荊蠻后來就變成春秋時代的吳國。

      王明珂認為,這個故事,不能視為真實的歷史,但可以視為歷史記憶,通過這個歷史記憶,原本被華夏視為“野蠻人”的吳國,主動認同為華夏,于是華夏的邊緣得以擴展。

      華夏的認同,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爭奪正統(tǒng)?!疤┎紖恰钡墓适?,也可以看出吳國對正統(tǒng)的窺覷:泰伯這支原本是正統(tǒng),但他放棄了。此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同樣可以看成是對正統(tǒng)的爭奪。爭奪正統(tǒng)的后果,就是強化了華夏的認同,強化了華夏文化優(yōu)越性這種觀念。

      假借歷史記憶來完成華夏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故事,云南的“莊蹻王滇”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在《華夏邊緣》一書中,王明珂并沒有具體闡述,但在幾年前的一個講座中,他提過這個例子。

      楚國的莊蹻,在滇池邊建立了滇國,此后滇國被漢武帝滅,但王室被保留。因為楚國的這層淵源,古滇國與中原的漢王朝,具有比云南其他部落、王國更親密的關(guān)系。司馬遷在《史記》的評論部分就暗示,正是因為楚國后裔這個身份,滇王具有某種優(yōu)越于云南其他部落的德行,所以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庇護。

      對中國民族的近代歷史,王明珂的研究,對我們認識今天的民族有很多啟發(fā)。他并沒有割裂歷史與近代的聯(lián)系,而是視為一種延續(xù)。通過近代民族主義的洗禮,中國把過去與華夏對立的“四夷”轉(zhuǎn)換為“少數(shù)民族”,華夏變成漢族,華夏與“四夷”從概念上的分裂走向融合。

      王明珂從個案入手,對這個過程進行了描述。他從學術(shù)史的角度,分析了民族知識的生產(chǎn)在促進近代民族觀念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意義。他的案例之一,是1928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在史語所倡導下,民族學者在全國進行了大量的民族調(diào)查,這些調(diào)查,所匯集的知識,豐富了“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細節(jié),為構(gòu)建中華民族奠定了歷史根基。

      王明珂描述的史語所,跟云南的民族研究的確有密切關(guān)系。1928年,史語所成立不久,就派出楊成志到云南調(diào)查,楊成志是第一個到云南開展調(diào)查的民族學者,所以,1928年也被視為云南民族學的開端。

      王明珂從民族學知識生產(chǎn)(民族學調(diào)查)的角度,分析近代民族觀念的轉(zhuǎn)變,還留下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實際上,1949年后的民族識別、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都是同樣類型的文化工程,對于我們塑造今天的民族格局(知識上或者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談?wù)撁褡鍟r,今天的學者在談?wù)撌裁?/h2>

      《華夏邊緣》在臺灣出版于1997年,2006年引進大陸。臺灣版出來后,我曾經(jīng)讀過一次,還寫過書評。現(xiàn)在重讀,跟過去的認識有很大不同。過去,關(guān)注的是王明珂對傳統(tǒng)民族史的“解構(gòu)”的一面,但現(xiàn)在,看到他的更多“建構(gòu)”的一面。

      王明珂是臺灣學者,早期的學術(shù)經(jīng)歷比較叛逆,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就讀于哈佛大學,研究的是羌族。1994年,開始到羌族地區(qū)調(diào)查,《華夏邊緣》是成果之一。

      《華夏邊緣》一書可以視為他對羌族長期研究之后,由點向面,從羌族進而中華民族的一次嘗試。該書的一個關(guān)鍵詞匯是“邊緣”,“邊緣”是一個研究領(lǐng)域,也是研究視角或者研究策略。為了弄清楚中國人是什么,中華民族怎么來的這樣的問題,王明珂從中國的“邊緣”(華夏的文化邊界)入手,從“邊緣”的變化看中國整體的變化。

      這個研究角度,跟以往的民族研究,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中心,是起源。王明珂選擇從“邊緣”入手,解讀中國民族史,其背后有怎樣的考慮?他有一個比喻: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它的“邊緣”讓它看來像個圓形。所以,要描述一個民族時,他的方式,不是描述這個民族有什么文化特征,具有什么樣的“本質(zhì)”,而是描述它的“邊緣”,它在邊緣之地,與他者發(fā)生文化接觸時的各種際遇,研究它怎么看待,怎么區(qū)分其他民族,其他民族怎么看待它。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民族學上,有一個通俗的現(xiàn)象,叫“面對他者,自覺為我”,你有什么特征,你開始是不知道的,只有與他者相遇,你才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區(qū)別。這就是“邊緣”的優(yōu)勢。

      而且,這個自我與他者的區(qū)別,表面看是一種文化(比如,用服飾區(qū)分與周邊另一個族的區(qū)別),但再往里分析,則是一種族群認同。你的文化(包括對歷史的記憶),不過是為了建構(gòu)或者維護某種認同時的工具。認同是流動的,所以,民族的文化表象也是會改變的。

      這種現(xiàn)象,以及對認同的強調(diào),是《華夏邊緣》這本書的理論背景。在該書的第一部分,王明珂用3章的篇幅描述了當代社會人類學的族群理論、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以及民族史研究中的邊緣理論。王明珂是一個十分前衛(wèi)的學者,很有理論野心,所以,他想從這些不同領(lǐng)域的理論中總結(jié)出一個體系,用來解讀中國復(fù)雜的民族歷史。

      簡單說來,王明珂的理論背景,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認為民族(他用族群這個概念)是一個認同現(xiàn)象,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歷史追溯下來就有著某種本質(zhì)的共同體。他把這個觀念帶入到歷史研究中,就得出與過去很多民族史學者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

      另一個是認為歷史材料不是客觀的,而是客觀與主觀的結(jié)合物。找到真實的材料,證明歷史材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并用來描述民族歷史的細節(jié),是傳統(tǒng)民族史學的重要工作。但王明珂認為,民族史的材料,在客觀性之上,還有一個認同的因素,認同有主觀的一面,所以,經(jīng)常有“造假”。他把歷史材料,視為歷史記憶,而歷史記憶可以因情景、因認同而改變。在這種觀念基礎(chǔ)上,王明珂對傳統(tǒng)歷史材料的解讀,又顯得與眾不同。

      王明珂對羌族的研究,最初是想要解構(gòu)羌族,認為它是一個被創(chuàng)造的民族。但是在田野調(diào)查之后,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初衷。在不久前,上海的一次講座上,他再次舉了在田野中的一個例子。

      他在川西北做羌族的調(diào)查,有一次訪問一位老人。老人講他們的村寨常常生活在一種恐懼中,因為總是怕下游的漢人和上游的“蠻子”來欺負他們,這個老人就講了很多過去的暴力故事,然后突然笑著說道:“那是因為過去沒知識,不知道我們是一個民族?!蓖趺麋嬲f,“大家現(xiàn)在聽了很好笑,可是我當時聽了寒毛直豎,我在干什么?難道真的需要解構(gòu)這種概念和知識嗎?”

      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的民族以及如何看待它的歷史,王明珂提到的這個故事,已經(jīng)提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我們需要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理論來認識我們今天的民族,來理解我們今天的民族工作,如果創(chuàng)造歷史是一個中性詞,若干年后,再回頭看今天,我們今天做的應(yīng)當就是創(chuàng)造歷史。

      (責任編輯 趙芳)

      王明珂是哈佛大學著名的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學生,所以對考古材料十分熟悉,他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北方考古材料反映出的這一重大變遷。這些材料,有一部分被蘇秉琦用來證明他的中國文明起源模式,但這些考古遺址背后的人群,后來如何成為中國人,蘇秉琦并沒有涉及。而王明珂剛好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

      猜你喜歡
      華夏民族王明華夏
      綻放,華夏之美
      學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8:26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華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論帕斯卡猜想:一個名字叫“夏”的亞洲族群
      大東方(2020年2期)2020-10-21 23:38:38
      一場約架,變了華夏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6
      華夏擷韻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4
      走過318
      北方音樂(2019年10期)2019-07-10 19:13:36
      “看不見”的王明華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22
      淺析敦煌壁畫的民族精神及文明傳承
      青年時代(2018年26期)2018-10-13 07:40:32
      有趣的象形字

      屯留县| 霍林郭勒市| 苏尼特右旗| 丰城市| 获嘉县| 宜都市| 五家渠市| 邢台市| 莱西市| 东兴市| 陕西省| 台北县| 香河县| 临安市| 新昌县| 玉山县| 东山县| 洛浦县| 鲁甸县| 宜宾市| 永登县| 普格县| 禹州市| 介休市| 门源| 白玉县| 田林县| 玛曲县| 木兰县| 青岛市| 容城县| 湖北省| 湖南省| 德钦县| 株洲市| 德江县| 大庆市| 新巴尔虎左旗| 深泽县| 柳州市|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