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高峰
高中歷史課該講到什么程度,是我講《1787年憲法》時產(chǎn)生的疑問并思考至今。講本課之前,我通過網(wǎng)絡參考了很多老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有的老師給學生補充了大量課外資料,課堂容量很大。我認為這種思路是對的,在高中課堂上拓寬學生的視野非常有必要,畢竟課本內(nèi)容有限,通過課內(nèi)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是有效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改革要求用課本來教,并不只是教課本,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靈活補充或刪減內(nèi)容。但是教師補充內(nèi)容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否理解?是否會增加學生負擔?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兩個問題,則必然會畫蛇添足或者事倍功半。
我是這樣處理上面兩個問題的。首先認真研究課本,找出本課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分析課本所給史料能否幫助實現(xiàn)教學目標,能否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如果真需要補充內(nèi)容,就要有針對性地拓展,決不能無目的、無篩選、無針對性。否則,課堂可能看似花團錦簇,而學生卻一頭霧水,說明一定有些知識點沒有講透。不光課本重難點要講透,補充的內(nèi)容也要講透,如果起不到這種作用,則還不如不補充。
如美國《1787年憲法》這節(jié)課中,憲法制定背景有三點:1.美國的獨立是政治基礎;2.邦聯(lián)制下美國的窘境是動因;3.啟蒙思想在美國的傳播是思想基礎。如果只局限于這三點就會給愛思考的學生帶來一些困惑:為什么后來同樣具有以上三點背景的國家,學習美國的憲法和制度卻沒有成功?可見課本上的背景內(nèi)容不足以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美國《1787年憲法》為什么能成功制定,又成功地使美國走向強大。“有怎樣的公民就有怎樣的政府”,其實可以套用成“有怎樣的公民就有怎樣的憲法”。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大多數(shù)人是怎樣的,社會就是怎樣的。不補充獨立前后與民主政治有關的美國人的資料就無法講透《1787年憲法》產(chǎn)生的背景。所以我認真閱讀了《論美國的民主》和《美國的歷史》這兩本書中關于美國獨立之前美國社會的部分,從中精選了與本課有關的內(nèi)容打印出來指導學生閱讀。最后我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在民國初年曾大張旗鼓地學習美國制度,但是最后以失敗告終?學生通過比較和思考,清楚地明白一個道理:美國《1787年憲法》需要大部分國民具備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受到參與民主政治的參政能力的長期訓練,還要具備知識平等、財產(chǎn)平等條件,并且需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確保其不需要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就能維持國家安全。而這些因素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具備的。如果能把這個問題挖掘到這種程度,則學生是不可能理解不透徹的。而且有了學習美國代議制的經(jīng)驗之后,還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學習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制度。
再如有的老師講課時補充了英國和美國代議制的異同的資料。講到相同點時,提到英國和美國都是三權分立,而沒有進一步解釋兩國三權分立的內(nèi)容、原因、形式等問題。我覺得此處如果不講透則還不如不講。因為有些學生會誤以為英國的三權分立和美國是一樣的。講這個問題時,把兩國最高立法、司法、行政部門進行了仔細比較,幫助學生梳理英國內(nèi)閣(行政、部分立法權)、議會下院(立法權、監(jiān)督行政權)、議會上院(部分立法權、最高上訴法院)的權限,然后與美國的總統(tǒng)、國會、聯(lián)邦法院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看似都是三權分立,但美國各部門是相互獨立的、平衡的,而英國三個部門的權利卻分離不清(不獨立),大小不均(不平衡),所以只有美國的三權分立才是最充分的。我趁機引導學生理解三權分立的兩個關鍵要素是權利的獨立與平衡。這樣一分析,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初步具備了辯證分析歷史史料的能力。老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引導、助力的作用,是學生學習關鍵時刻的助推器。
有些老師在學案和課件中大量補充材料。有些課的材料確實翔實,但是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學生閱讀不到位,理解不到位。甚至有的學生沒有看過材料,起不到應有作用。這樣的情況在我的教學工作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次設計《美國1787年憲法》的教學時我決定盡量避免。所以我在學生的學案中補充了11436字的材料。當我將學案下發(fā)給學生后,很多學生感到詫異。我告訴學生,這次我準備做一次教學創(chuàng)新實驗。希望他們積極配合,相信他們一定能完成任務。但是當我檢查預習情況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利用補充的材料解答學案中的探究題。這使我不得不調(diào)整方法,利用兩個課時讓學生當堂把每一段的讀后感寫在段后。我在課堂上檢查指導,結果發(fā)現(xiàn)效果很好。上公開課時,我只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整堂課大部分時間都由學生討論、發(fā)言,學生可以熟練引用材料。這節(jié)課受到了同科目老師的好評。而且大家最后討論的結果是:大量的補充材料必須落到實處,讓學生看懂、吃透,這樣老師才可以講透。并且認為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在每冊課本中選擇一到兩節(jié)典型課采用此方法,可以占用更多課時,以達到講透目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好飯不怕久等”。
總之,高一學生從初中歷史只知道“是什么”的階段,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高中歷史應理解“為什么”的階段。高中歷史老師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多產(chǎn)生“為什么”,多解決“為什么”,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質疑精神、解疑能力。與教學目標有關的重難點問題一定要講透,該補充的課外資料一定要補充,補充的資料要有利于講透知識,決不能越補充越糊涂,“越描越黑”。要正確處理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系,抓住升華知識的關鍵點,把握好學生思維提升的節(jié)點,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品質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