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藍(lán)
小時候,喜歡吃粽子,是因為嘴饞。
那時候,家境貧窮,端午不說肉,就連包粽子的糯米,都是從鄉(xiāng)鄰處用秈米三斤兌一斤換來的。家鄉(xiāng)地處丘陵地帶,都是坡式梯田,一塊塊小而狹長,隨著地勢蜿蜒成牛角狀,一年收成基本上只夠全家一年的口糧,只有家境殷實點的會種上幾分地的糯米,農(nóng)忙之余做些美食慰勞下家人。也多虧了母親平時熱心肯幫忙,一開口鄉(xiāng)鄰總是不會拂了面子。
有了糯米,母親就會去山腳的水塘邊,采摘最新鮮的箬竹葉,回家放鍋里煮下攤開晾干。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拿白瓷臉盆裝上浸泡過的糯米,一家人圍坐在八仙桌上的煤油燈旁,開始包粽子。
母親先給我們做示范,拿兩片大的粽葉交替放在一起,卷成漏斗狀,放入幾勺糯米,用手指壓緊,再拿一片稍小的粽葉對折后捏出棱角收口,用棕樹葉撕成的條兒捆緊,一個形狀十分完美的三角粽就包成了,看得我們很是羨慕,也學(xué)著母親的樣子包了起來。沒想到看起來簡單的步驟,操作起來卻是很難上手,我們再怎么捏,包出來的粽子不是沒有棱角,就是粽葉錯位。好不容易成功一個,一看,底下米粒都漏出來了,于是,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笑聲盈滿了一屋。母親把粽子十幾個連成一串,我小心翼翼地拎起來,猶如欣賞一件美麗的藝術(shù)品,愛不釋手。
粽子都包好后,母親把平時煮豬草用的大鍋刷洗干凈,放好水把粽子放進(jìn)去用大火煮了起來,然后催我們快去睡覺。第二天天剛泛白,我趕緊爬起床,迫不及待地揭開鍋蓋,頓時,一股清新的粽葉香撲面而來。趕緊撈出幾個剝開來拿筷子一戳,蘸層白糖,放到嘴里咬掉一個角。那種香糯而甜蜜的感覺幸福了整個端午。
童年時的端午節(jié)就在這清新的白米粽香中度過。如今,母親漸漸老了,每年端午,怕母親操勞,總是打電話跟她說不要給我們包粽子了,我們還買了各式各樣餡的粽子帶回去讓她嘗鮮??赡赣H總說,外面的粽子不是太甜,就是太油,吃起來就是沒有粽子味。
下班回家的路上,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說今天早上去摘粽葉了,準(zhǔn)備給我們包白米粽。聽著母親在電話那端的聲音,我仿佛又聞到了那思戀已久的棕香。
裹滿鄉(xiāng)愁的白米粽,就如同母親的品格,清清白白,簡單樸實,細(xì)細(xì)品之,卻是世上最真最純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