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妍
異體字研究綜述
◎李妍妍
異體字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存在也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對異體字的研究成為歷代研究的重點。從古至今,人們對異體字的界定尚未有一致的看法,著眼點和分類標準也各不相同。
異體字 研究 界定
總體來說,異體字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漢字系統(tǒng)本身。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文字,通常都是用幾個文字符號來表示一個詞語,因此異體字也就應運而生了。
外部原因則為社會因素。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且雜居,交通不便,當不同地域的人們?yōu)橥粋€物件造字時,這就產生了異體字。此外,古代中國政治不穩(wěn)定,國家不統(tǒng)一,戰(zhàn)亂頻繁,大量異體字產生。而且,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皇權,禁止民間使用皇帝專用字,因此人們又造出很多避嫌的新字。
章瓊的《漢字異體論》指出“異體”這個詞較早是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但是和今天所說的“異體”是不同的。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開始使用“異體”這個詞,在他使用的二十多次中,有些是異體字,有些還不能確定是否是異體字。近年來,學者們大多數認為用“異體字”表示漢字異體是從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因為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其他一些規(guī)范文件中都使用了這個術語,也因此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大討論。
(一)狹義派關于異體字定義的看法
《擬廢除的400 個異體字表草案》指出,在一些報刊或者手寫字中,有很多音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字,文章認為這樣的字就是異體字。王力先生認為異體字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他還特別強調,有一些字,它們的關系錯綜復雜,所以并不能看作異體字。
在《古漢語詞匯綱要》中則提出異體字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yōu)橥粋€詞所造的幾個不同的字,而這些字有的在《說文》中是異體字,有的隨著現代漢語的發(fā)展或平時用法的不同而變成兩個字或部分異體字。狹義派在理論上將異體字的范圍嚴格控制,但實際應用中往往又把范圍擴大。
(二)廣義派關于異體字定義的看法
呂叔湘先生對狹義派所提出的“音義完全相同”這一觀點表示認同,除此之外,他認為有的字只有在特殊語境即用于特定意義的時候才會出現另一種文字寫法,而換做其他語境,就不能那樣寫了,所以真正的純粹的異體字并不復雜,復雜的是這一部分的異體字。
《現代漢字學綱要》中提出事實上存在兩種異體字,一種是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相同的字,那么這幾個字互相為異體字。另一種是與本體字相對而言的,異體與本體只是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都相同。還沒有整理的異體字我們采納第一個含義,而已經整理好的異體字應該選取后面一個含義。
(三)李運富關于異體字的界定
1.形體不同
如果單純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把“形體不同”歸結為“結構不同”是可以的,但如果從字樣的角度出發(fā),把“形體不同”定義為“外形不同”,將異體字的范圍拓寬,認為“異體字”是可以“無窮無盡”的,這在理論上應該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在論述時應該把出發(fā)的角度或立足點說清楚,否則很容易使事實和理論相矛盾。
2.讀音和意義相同
在異體字定義方面存在“寬”派與“嚴”派兩種觀點。“寬”派認為異體字的“同音同義”特征并不是絕對的,應該包括意義完全相同和音義部分相同的情況。而“嚴”派的觀點僅僅只是一種對理論的假設,在實際應用的判別和歸納異體字的過程中極少有音義完全相同的情況。
3.異體字的共時性
李運富先生指出我們在談異體字的時候應該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來研究。歸納總結異體字的共同使用現象可以從共時角度出發(fā),想要探討異體字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則可以從歷時角度出發(fā)。其實,這里所說的“共時”和“歷時”都只是我們研究異體字的方法和途徑,而不是異體字的特點。因此,共時性不是區(qū)別異體字的特征,更不是異體字的固有屬性。
4.“字”的所指
“字”的所指有兩個,一個是字樣,一個是字構。從字樣角度來看,“異體字”可以指記錄同一個詞的所有字形不同的字樣,包括筆劃、筆形、筆勢、部首、筆順等各方面的差異,因而“睬”跟“倸”可以看作是一組異體字。而從字構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說的“異體字”是指記錄同一個詞而結構屬性不同的一組字,包括構件不同、構件數量不同、構件功能不同等方面的差異,因而“睬”跟“倸”才能算是異體字。
對異體字的界定要充分尊重漢字記錄漢語的實際情況,弄清“字”與“詞”的關系問題,詞是音義結合體,字是記錄詞的符號。今后,我們還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這對異體字的整理和漢字的規(guī)范有深遠意義。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責任編輯劉冬楊)
(李妍妍,女,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