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近年來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分為教師的課堂講授、學生的課后內化吸收、及學生的課堂討論三部分。本文探討了該教學模式在高校心理通識課程中的運用,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及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相結合,力圖增加師生及學生間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主性。
【關鍵詞】對分課堂 心理 高校通識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08-01
一、對分課堂的理論概述
基于大學生學習心理的規(guī)律,復旦大學的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對分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時間上,對分課堂(PAD)把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過程: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及討論(Discussion)。該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及討論式課堂,將課堂“對分”給教師,以進行課堂知識的教授;并讓學生,以討論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創(chuàng)新性地把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把教師講授時間和學生討論時間錯開,使學生在中間有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體性的內化吸收,改進了一般課堂講授后學生無論可討的局面,進而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進一步逐步鼓勵學生擺脫死記硬背,使課堂氛圍更為自由。
傳統(tǒng)課堂是由教師確定授課框架,“填鴨式”地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重教輕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過程變得機械消極,在課程考核期間突擊背誦復習,這使得整個教與學的過程變成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討論式課堂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展開的,鼓勵師生間、學生間積極討論,進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推理能力,但現實中常出現討論效率低下,討論問題多時間緊等情況,效果并不理想。
在2014年春季學期,張學新教授在復旦大學二年級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必修課上實驗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第一周的課上進行傳統(tǒng)講授式,布置讀書筆記的作業(yè),第二周進行討論式的交互式學習,先進行小組討論(相互復習、分享、答疑),接著師生討論(互動答疑、展示筆記),最后繼續(xù)采取傳統(tǒng)講授式進行新內容的學習。課程期末進行的基于學生自我報告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對分課堂在保持適度學習負擔的情況下,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p>
二、對分課堂在高校心理通識課上的具體運用
盡管對分課堂這一基于心理學的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僅是近兩年才被張學新教授所提出,但迅速在眾多教師中傳播開來,并得到廣泛肯定。并且,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推廣到大多數高校課堂上,文理兼并,比如政治、英語、市場學、生物學、化學等。除了專業(yè)必修課或專業(yè)選修課,其實通識課的地位也不容小覷,因為它可以幫助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進而使學生更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對人才多樣性的要求。作為美國最早的大學,哈佛大學屬于通識教育的先行者。其通識教育課程以一個學期為單位(13周),每一周完成1.5-2小時的理論學習,以及一個0.5-1小時的討論課程,當中的討論部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或應用理論知識。從中可以看出,在通識課中采取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是可行的,使學生不再停留在湊學分應付了事,而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達到其開課目的。
有別于心理專業(yè)課,心理通識課課時有限,一周一次,每次2課時,內容偏向于心理學與生活。由于學生并沒有心理學知識背景,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須先吃透準備講授的內容,并結合大量例子,同時使用視頻圖片資料,將之融合在一起,保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同時輔以討論式教學,課堂氛圍亦較愉悅。但不久便發(fā)現,漸漸學生參與的討論減少了,可能的因素是學生尚未能把剛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吸收。而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恰好針對并改善這一情形。
同時,在考核方面,除了對作業(yè)有要求,也將課堂討論后的發(fā)言納入課堂平時成績中,有了這一壓力,部分學生受到激勵更主動去學習,課后也會針對課上不理解的知識向教師進行提問。而通過進一步學習,部分學生感受到心理學的趣味,學習態(tài)度亦發(fā)生了轉變,更為主動投入。
學生在作業(yè)中亦提及“原以為心理學只是關于心理方面的,但學習后發(fā)現并不是那樣的簡單,心理學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也很抽象神秘,但很有趣”,“通過這門課學習到很貼近自己生活的一些專業(yè)心理學知識,懂得可以運用科學知識解釋自己的生活事件”,“自己原本理解的心理學是通過人類肢體語言與細節(jié)發(fā)現其心理變化,但現在發(fā)覺自己理解得太片面了,通過這樣的學習現在了解了一些人類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的關系”,并且“學習心理通識課程還可以輔助我的專業(yè),開拓視野”。從中可看出學生對于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認同。
三、結語
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操作起來簡明實用,短期內即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看到學生自發(fā)主動地學習,顯著效果。這減少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填鴨式教學”所導致的枯燥乏味,更貼近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國情——怯于參與討論”,但也讓學生在有更多時間準備下受助于朋輩壓力,逐步愿意討論發(fā)言。在章節(jié)學習中,對分課堂除了在兩次課中間留有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第二次課時強調溫習鞏固上一次課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和認知心理,有效減緩遺忘速度,“溫故而知新”,科學地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本門心理通識課程中,還建立了微信群,未來將逐步引進線上及線下的討論,使這種教學模式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學習能力得以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以訓練,演講發(fā)言能力得以鍛煉,使學生能明顯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同時,由于學生自主學習性的提高,愿意去學,也使得課堂氛圍變得相對輕松,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亦能減少因課堂枯燥而帶來的心理焦慮,使教師能更正面積極地面對教學,增強職業(yè)所帶來的成就感及幸福感。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了課堂教學質量,目前也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及嘗試,能否長期并真正推廣開來,還需要在未來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對此模式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改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2]蘇鏐鏐.基于對分課堂的泛在學習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
[3]王霞.對分課堂: 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簡介:
陳盈熙(1986-),女,福建上杭人,心理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