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平 高偉萍
(廣東省恩平市中小學教研室 529400) (廣東省恩平市第一中學 529400)
不同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是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的初中生物學教材正在使用,適應時代需要,開展初中與高中生物學教學銜接的研究,為教師科學利用教材,促進生物學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分子與細胞》模塊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銜接教學為例進行了探討,對本模塊提出了銜接教學建議。
初、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的具體內容標準規(guī)定了本課程所要達到的基本學習目標。高中《分子與細胞》模塊包括5個主題,具體內容標準共有25條;初中生物學課程內容包括10個一級主題,具體內容標準共有106條,比較兩者銜接的具體內容標準有13條(表1)。
其中對于《分子與細胞》模塊內容, 相應銜接點分布于初中教材4個一級主題中,關于該部分內容的水平要求,初中“了解水平”占多數、少數為“理解水平”,高中則相反。同屬“理解水平”要求的知識內容,初、高中課程標準的表述各具特點:初中課程標準對“分化”的要求為“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雖屬“理解水平”,但重點是理解組織的形成方式;高中課程標準對“分化”的要求為“說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屬于“理解水平”,其重點是分化這個概念本身。由此可見,高中生物學教材是在初中教材基礎上的深化、細化。參照表1,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重視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髙中教師可知道學生具有的前概念,在課堂上適當溫故知新,有效把握好教學的深度。
對初、高中教材內容作梳理,列出初、髙中教材內容銜接點(表2)。其中,《分子與細胞》模塊內容相應銜接點分布于初中教材第二、三、四單元中,在“細胞結構”“光合作用”“細胞增殖分化”等主題中存在較髙的銜接性。從教材內容來看,初中知識較為宏觀,高中知識較為細致深入,如“光合作用”一節(jié),初中介紹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為氧氣和有機物;高中介紹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色素分子,進行光合作用的具體結構,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等,難度加深。參照表2,教師可以知道教材的哪些部分應該詳講,哪些部分可以略講,哪些知識需要及時補充,為教師科學地處理教材提供依據。在初中生物學教學的基礎上,高中階段的教學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既然是進一步,則需要以初中生物學知識為基礎,明確教材內容的銜接,才能抓住銜接教學的落腳點。
人教版初、高中生物學教材的編寫體例大致相同,都在某一主題下設若干章,在每一章設若干節(jié)。
3.1 熟悉節(jié)的編寫體例,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初、高中教材對于節(jié)的編寫,都是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后,再進行正文的學習,接著用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其中每一節(jié)都有本節(jié)重點、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技能訓練、科學家的故事、STS等欄目;附有本節(jié)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重點。正文并不是平鋪直敘,而會穿插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初中生在使用四冊人教版初中教材后,再使用人教版高中教材,對教材的使用方法不會感到陌生。
基于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思維特點不同,初、高中教材在細節(jié)處理上各有特點,初中教材文字簡單直白、圖文并茂、生動活撥;高中教材則言簡意賅、邏輯嚴謹、科學性較強,編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
3.2 熟悉欄目活動,用教材教學 人教版初、高中生物學教材編寫有類似的學習活動欄目,這些欄目各有特色,合理利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例如,初中教材“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將知道”欄目,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列出,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預習、學習及復習時關注該欄目,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是否都掌握了,當學生升入高中后,對于“本節(jié)聚焦”欄目的使用自然水到渠成;教材中有許多“資料分析”欄目,教師在課上要讓學生自主分析,培養(yǎng)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教材的“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介紹了生物學知識與科學、社會的關系,能較好地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某些具體內容標準也是通過該欄目來實現的,不可忽視。初、高中教材的這些欄目編寫銜接性強,只要學生熟悉活動形式,自主學習能力將不斷增強。
表1 初、高中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銜接點
表2 初、髙中生物學教材內容銜接點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No.2013ZJK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