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嬋
(長沙市南雅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該不該讓學生帶手機進校
吳恩嬋
(長沙市南雅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已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尤其是在中學生群體中更為普遍,而且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表現(xiàn)不佳。本文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當前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手機依賴的原因,指出學校單純依靠“禁機令”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學會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學生健康地使用手機。
心理學;中學生;手機;學校
手機上網(wǎng)已成為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且有不斷發(fā)展擴大的趨勢。根據(jù)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機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20億,有90.1%的網(wǎng)民通過手機上網(wǎng),其中有53.1%的青少年網(wǎng)民使用手機上網(wǎng),手機已經(jīng)成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網(wǎng)工具。其中聊天交友、聽音樂、玩游戲是青少年群體最熱衷的網(wǎng)絡活動,而查資料、看電影電視劇等活動相對較少。然而這種“帶著體溫的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青少年帶來各種便利和娛樂的同時,也使許多身心未發(fā)育成熟的青少年對其產(chǎn)生依賴,這不僅嚴重損害自己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而且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安全隱患。那么,學校該怎么做呢?是疏還是堵?
中學生正好處在青春期間,易情緒化,做事魯莽,思維簡單,對事物的認識難以觸及本質(zhì),容易受到外界誘惑,所以這一時期經(jīng)常被稱為是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暴風驟雨時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慢慢地形成,若不加思考的過度使用手機,則手機網(wǎng)頁的負面信息或者誘惑極易誤導使其沉淪,嚴重危及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必須引起重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根據(jù)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中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善于自控型學生,這種學生有很強的延遲滿足能力,他不會因為帶了手機而影響學習;一類是無可救藥型,這一類學生幾乎沒有自控能力可言。他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即便沒有手機,活得照樣瀟灑,手機只不過是又為其提供了一個玩具;最后種屬于中間類型,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也有分心的可能。那這種情況下,對于手機的禁用,可能會使好事,會使其更專注于學習。1978年,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武器效應”(Weapons Effect)理論,該理論闡述道:學生的分心行為與外界容易引起分心或失范行為的刺激條件或因素有關,如果沒有這種刺激條件,則會大大降低學生分心的可能性。由此看來,到底允許還是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必須具體分析學生屬于那種類型,對于那種自控型良好的學生而言,手機不但不會影響其學習,反而還會擴展其知識面,而對于無可救藥型的學生而言,手機里的負面信息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過度地沉迷手機網(wǎng)絡,不僅會造成學業(yè)退步,實踐能力差等問題,更嚴重的是會阻礙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必須引起重視。當然,學校要注意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抗外界誘惑,培養(yǎng)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手機的出現(xiàn)對身心未發(fā)育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是把“雙刃劍”,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機,已成為全世界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所謂“手機依賴”,是指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手腳發(fā)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diào)等生理反應,也稱“手機綜合癥”、“手機中毒癥候”、“手機焦慮癥”、“成癮”等。手機依賴屬于過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所致的行為成癮,行為成癮是指過度沉湎于某種事物或活動的現(xiàn)象,這些成癮行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體直接生物效應的物質(zhì),而是指一種異乎尋常的行為方式,由于反復從事這些活動,導致個體痛苦或明顯影響其生理、心理健康、職業(yè)功能或社會交往等。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少見,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qū)е铝饲嗌倌耆菀桩a(chǎn)生“手機依賴”呢?“手機依賴”又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什么關系呢?
3.1 中學生“手機依賴”產(chǎn)生的原因
從心理學角度看,中學生產(chǎn)生“手機依賴”大概是由以下4種心理需求造成的。如果這4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很容易受到手機的誘惑,久而久之,心理畸形,甚至危及生命。
3.1.1 社交需求
中國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缺乏玩伴,學業(yè)負擔重,生活單調(diào),缺少娛樂。他們在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常有困惑和壓力,卻沒有時間及途徑減壓放松,而求新求異則是青少年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心理特點,應運而生的手機則成為青少年在有限的現(xiàn)實條件下?lián)碛械淖畋憬荨⒖旖?、多功能的娛樂、放松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開闊交際娛樂空間,緩解壓力,并達到調(diào)節(jié)心情的目的。
3.1.2 個性、時尚需求
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要求獨立自主,喜歡與眾不同,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擴大個人的私域空間。而手機是一種外化的成熟時尚的象征,使用手機有助于其在同齡群體中獲得地位,被同伴群體所認同和接納。手機的便捷性、多功能性、可個性化裝飾等特點,都給中學生提供了展示他們獨特個性的機會。
3.1.3 認知需求
認知需求指的是通過手機快速獲取知識,增進對世界的了解,促進認知的發(fā)展。手機龐大的信息量對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來說誘惑不少,當然,合理正確的使用手機將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但這一階段的中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被網(wǎng)上的虛假信息迷惑,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3.1.4 娛樂需求
娛樂需求是指通過手機達到娛樂、放松、豐富生活以及超越狹窄地理空間的需求。中學生這一階段特別容易情緒化,心理也特別脆弱,抗壓能力弱,受到別人指責或者與同學鬧別扭很容易引起其心煩意亂,抑郁,厭食甚至厭學情緒。此時打開手機聽聽音樂,上QQ和人聊聊,談談心,也不愧是一種排憂的好方法,但是,如果過度沉迷手機,會阻礙青少年的正常社交,容易造成其與社會脫節(jié)。
3.2 “手機依賴”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手機是把“雙刃劍”,中學生適當、合理的使用手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給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帶來便利;然而一旦對手機產(chǎn)生依賴,則會對自身心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使其滋生盲目攀比、愛慕虛榮的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中學生對手機產(chǎn)生心理依賴會表現(xiàn)出: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查看或使用手機;不能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當手機不在身邊時會引起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經(jīng)常因為手機而改變原定計劃;甚至出現(xiàn)手機鈴聲幻聽等問題,影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若是不能及時解決,任其發(fā)展,則會使其越陷越深,嚴重危害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這一角度來看,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對于克服學生的攀比心理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作用是有限的。
中學時期是人生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是個體心理發(fā)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正確地使用手機,能對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相反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出現(xiàn)手機濫用,則極易導致網(wǎng)絡成癮綜合征等問題。因此,我認為學校的作用在于疏而非堵,初中、高中的孩子叛逆心理非常強,學校越是不允許用,學生很可能越好奇、越不滿,好奇加上不滿,就會使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下更喜歡偷著玩手機。所以,學校要做的就是通過調(diào)查走訪,了解學生玩手機的原因,是雙趨沖突(既想帶手機,又想集中精力把學習搞上去)還是雙避沖突(既怕導致分心,又怕不帶手機跟同伴缺乏共同話題),然后根據(jù)學生意志沖突的情況決定學校的相關政策。另外,學校還可以發(fā)揮手機便攜、快捷、擁有率高的獨特優(yōu)勢,將引導學生健康使用手機、豐富校園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結(jié)合起來,例如開展鈴聲設計大賽、節(jié)日短信大賽等活動,使綠色手機文化成為校園主流文化的有益補充。最后,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手機離不開家庭的大力支持,家校應通力合作,引導中學生學習更多健康的減壓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滿足合理的娛樂放松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信息化時代,手機應用無處不在,它在給中學生帶來快樂的同時也使不少同學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網(wǎng)絡成癮,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要根據(jù)學生類型及自身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認真分析其手機依賴的原因,明確其心理需求,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關心孩子,充分給以他們表達自己的空間,多聽聽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切忌“禁機令”,一味地命令禁止只會適得其反,容易刺激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相反,要學會從正面正確的引導學生,使其理性對待手機,這樣做的效果會比簡單禁止要好得多。
[1]馬洪濤,景學安.中學生手機上網(wǎng)成癮情況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3):201~204.
[2]付桂芳,李歆瑤,徐柱焜,韋憲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高教學刊,2016(1):65.
[3]黃林娟,林丹華.中學生手機心理需求與手機依賴的關系[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5):35~40.
G627
A
1004-7344(2016)07-0030-02
20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