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淇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陳壽《三國志》
小時候,最喜歡的兩部書是《西游記》和《三國演義》。《西游記》看書且不說,影視劇自是看了好多遍,而《三國演義》也是反反復(fù)復(fù)看了三遍。人往往對一個先入為主的事物有很深刻的印象,并且極難改變。像我,從小就對曹操的印象很不好: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一個不擇手段的小人。相比之下,劉備的仁德,孫權(quán)的制衡都使我深感欽佩。
多年以后,突然驚覺:此人絕非奸雄,實乃曠世之英才也!
首先,我要為曹操正名。他“奸雄”之名號無非是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來的,而這罵名的由來,實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是不謀而合的。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代,在中國民眾的心靈深處,總是存有“正統(tǒng)”的觀念。羅貫中亦擺脫不了,故從《三國演義》始,我曾一度以為劉備就是“正統(tǒng)”。
其次,作為一名英雄,曹操惜才。曹操不因為典韋是個十惡不赦的殺人犯而不用,相反讓他做自己的衛(wèi)士。當(dāng)?shù)漤f死后曹操痛心疾首,拈香祭拜;“千軍易得,猛將難求”,曹操對大罵他的張遼,不僅不殺,還收入帳下,“乞哀呂布無人救,罵賊張遼反得生”由此而來。還有許多他惜才的例子:陳琳、徐庶、蒯越、賈詡等降臣皆為他所用。決漳河許攸獻計;郭嘉遺計定遼東;抹書間韓遂等計策都是曹操網(wǎng)羅來的人才所獻,再加上他自己天生就是出色的軍事家,周公吐哺,何愁天下不歸心?
最重要的是曹操也有愛民之心。之前看過他的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該是個多么自私的人?。《聦嵣?,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實行鹽鐵官賣的制度,對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遁锢镄小贰吧癜龠z一,念之?dāng)嗳四c”,更是他對百姓命運多舛的感嘆。他以身作則,坐騎不小心踩踏了麥田,卻要自刎以謝之,在眾人的勸說下,割發(fā)代首。這樣一個治世之能臣,怎可謂之以“奸雄”?
而且,他對文學(xué)方面的貢獻亦不可忽視。他開創(chuàng)“建安風(fēng)骨”,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名篇,魯迅、毛澤東等名人對其也皆有贊美之詞。毛澤東更有詩句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換了人間。”
長大之后,我逐漸明白,能屹立于亂世的人,必定不是庸碌之輩。曹操雖生性多疑,做過許多錯事,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大體來說,他的功遠大于過,他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人物,一顆在歷史天空中熠熠生輝的明星。
【評點】
“尊劉抑曹”是中國歷朝歷代以來所極為推崇的思想,包括現(xiàn)如今的很多人仍將劉備視為漢家正統(tǒng),將曹操視為奸雄叛逆。而本文立意新穎,別具一格,從權(quán)謀、愛才、養(yǎng)民、文學(xué)成就幾個角度歌頌曹操,并贊其為“曠世英才”,論證雖有偏頗,多處也能自圓其說。作者行文時寫自身認識的變化,看似隨意,實則是展現(xiàn)了認識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并非偶然。文章層次清晰,觀點鮮明,例證豐富,論據(jù)有力,典故和詩句的引用也恰到好處,是一篇議論文佳作。
王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