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鈺蓉
摘 要:電影片名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彰顯影片的內(nèi)容主題有著突出作用,因此翻譯影片時不能忽視片名的翻譯。但目前電影市場里的片名譯名十分混亂,缺少一定的指導(dǎo)翻譯原則。鑒于此,借助賴斯的文本類型劃分法對電影片名進行定性,指出片名翻譯要對市場進行重點考慮,并把市場要素(“誘”)指導(dǎo)下的“信達雅”標準作為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
關(guān)鍵詞:片名翻譯;文本類型;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7-0121-03
引言
中國電影翻譯事業(yè)已經(jīng)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廣大電影翻譯工作者們不僅讓中國觀眾領(lǐng)略了異國的風土人情,感受了不同的思想魅力,也將不少優(yōu)秀的國內(nèi)影片翻譯出去供外國觀眾欣賞,打開了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電影翻譯在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電影片名的翻譯卻一直未被提到重點研究的范圍。
電影片名雖然只有寥寥幾字,卻是全片的點睛之筆,起著“導(dǎo)視”的重要作用。要想讓觀眾過目不忘、產(chǎn)生興趣,對片名的翻譯者來說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譯名能使佳片錦上添花,讓普通影片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譯名也能使佳片黯然失色、光彩盡失。而在如今的電影市場,給人印象深刻的優(yōu)秀譯名實在少之又少,多數(shù)落入陳窠。不僅如此,譯名混亂、亂譯胡譯滿天飛。鑒于此,筆者希望通過探討電影片名翻譯的特點,提出一個適用于電影片名的、且行之有效的翻譯原則,供譯者參考。
一、電影片名翻譯的特點
首先,我們需要給電影片名的翻譯行為定性。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在其《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一書中,將源語文本劃分為四類:以內(nèi)容為重的文本(content-focused text)、以形式為重的文本(form-focused text)、以訴請為重的文本(appeal-focused text)以及以聲音為媒介的文本(audio-media text),并重點對前三種文本類型在翻譯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做了探討。何為以訴請為重的文本?賴斯指出,此種類型囊括了所有“訴請元素”占主導(dǎo)地位的文本,廣告、政治宣傳、普通宣傳、布道、論辯、煽動等都屬于這一范疇[1]40。電影片名作為觀眾接觸影片的第一信息源,起著重要的宣傳作用,應(yīng)當歸為以訴請為重的文本這一類。對于這類文本的翻譯來說,形式和內(nèi)容都顯得不那么重要,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實現(xiàn)信息傳遞,刺激讀者或聽眾,獲得預(yù)期的反饋,簡言之,翻譯此類文本的重點就是要使文本在目的語語境中產(chǎn)生和源語語境同樣的效果。
該“效果”之于電影片名,即有足夠的吸引力,喚起觀眾的觀看欲望,讓觀眾走進影院。顯然,在翻譯電影片名時,市場要素應(yīng)該被擺在首位來考慮。文藝片的片名可以譯得有意味些,喜劇片可以譯得活潑些,劇情片還是偏向懸念性、博人眼球。如美國電影Sister Act,中文譯作《修女也瘋狂》,觀眾一看便知是喜劇片,而且該片名容易引發(fā)好奇心——以往給人刻板印象的修女在這部電影里會有什么不同呢?能做出什么瘋狂的事?再如美國恐怖喜劇電影Scary Movie,以惡搞各種大片、恐怖片聞名,該片沒有直譯成《恐怖電影》,而是意譯為《驚聲尖笑》,為何?首先,與后者相比,前者實在缺乏吸引力,流于直白普通;其次,該片以另外一部熱門青春恐怖片Scream為主線,Scream的中文譯名是《驚聲尖叫》,若用模仿的手法將Scary Movie變成《驚聲尖笑》介紹給中國觀眾,想必定能增加更多的關(guān)注。而且,這個譯名很好地展現(xiàn)了影片類型,有喜有懼,能體現(xiàn)出恐怖喜劇的特點。譯者在翻譯片名時,要盡量體現(xiàn)影片的類型,是喜劇、愛情片、文藝片?還是動作片、災(zāi)難片、驚悚片?讓觀眾一眼看到片名就心中有數(shù),愛看這一類電影的人自然會納入考慮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對待從名著改編的電影,最好直接采用固有翻譯,因原著早已為人熟知,名字也已深入人心,又有一批讀者作為潛在觀眾,沿用譯名能夠打響知名度,使電影更具票房號召力。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Pride &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Atonement(《贖罪》)、Oliver Twist(《霧都孤兒》)、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等。港臺地區(qū)曾將The Sun Also Rises(《太陽照常升起》)和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分別譯成《妾似驕陽又照君》《愛比戀更冷》,自以為更加浪漫文雅,卻流失了一大批觀眾,實在是多此一舉。
二、電影片名翻譯的信達雅
嚴復(fù)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并非不可適用于電影片名的翻譯,但由于電影片名不屬于文學(xué)范疇,電影片名翻譯的信達雅也有其特殊性——市場要素指導(dǎo)下的忠實、暢達、雅致。
1電影片名翻譯的信
翻譯首先要忠實。但在翻譯電影片名時,忠實絕不僅僅是指字面上的對等。電影片名既以訴請為重,也就賦予了譯者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允許其適當脫離形式和內(nèi)容而行動。賴斯也指出,對于翻譯以訴情為重的文本來說,忠實意味著保留原有的訴請內(nèi)涵,取得原作者預(yù)期想達到的結(jié)果[1]41。
求信,首先要遵循信息的對等。這里所指的信息并非僅為電影片名包含的信息,而是指整部電影的體裁、題材、主題、情節(jié)等必要信息。片名作為第一信息源,作為觀眾對整部電影的第一印象,是全片內(nèi)容的凝結(jié),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職責。
有不少片名可以直接采取直譯,如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 、Braveheart(《勇敢的心》) 、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紅高粱》(Red Sorghum)、 《千里走單騎》(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手機》(Cell Phone)、《黃土地》(Yellow Earth),這些片名本身就已經(jīng)很好地傳遞了影片的信息,且在目的語(漢語/英語)里也有相應(yīng)的表達,所以不需費力改動。但當遇到容易引起誤解的情況時,則要舍棄直譯。美國經(jīng)典電影Waterloo Bridge就是很好的例子。原題名Waterloo Bridge意為“滑鐵盧橋”,在這座橋上,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彼此邂逅,一見傾心,而故事最后絕望的女主人公為了愛情和名譽,選擇回到這初識之地,喪身于滾滾車輪之下,正是滑鐵盧橋見證了這份愛情、這個悲劇的開始和結(jié)束。但是,一提起滑鐵盧橋,中國觀眾不由會想到拿破侖慘敗的戰(zhàn)場,腦中會浮現(xiàn)出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戰(zhàn)爭場面,與這部飽含悲情色彩的愛情電影掛不上一點鉤。若直譯為《滑鐵盧橋》,觀眾可能會認為是一部與拿破侖有關(guān)的戰(zhàn)爭片,或是介紹滑鐵盧橋歷史的紀錄片。為避免誤導(dǎo)觀眾,譯者借用了中國古代“藍橋相會”的典故,再輔以“魂斷”二字暗指影片的悲劇性,鍛造出“魂斷藍橋”這一佳譯。
若原片名傳遞的信息較為模糊,譯者就要在翻譯時將信息明確化,增添一些關(guān)鍵詞,例如把Babe具象化為《小豬寶貝》,Traffic化為《毒品網(wǎng)絡(luò)》,Chocolat化為《濃情巧克力》,The Piano化為《鋼琴課》,Scarface化為《疤面煞星》,An Education化為《成長教育》,F(xiàn)rozen化為《冰雪奇緣》,使影片的類型、主題等得到更直接的展示。一些以人名地名為片名的電影也可采取這種方法,如Rio(《里約大冒險》)、Patton(《巴頓將軍》)、Shrek(《怪物史萊克》)、可可西里(Kekexili: Mountain Patrol)等。
還有一些片名較為晦澀,幾乎傳遞不了有效信息,這就需要譯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熟知全片內(nèi)容、主題的基礎(chǔ)上賦予影片一個合適的譯名。就拿美國電影They來說,單看片名大概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恐怖片,譯者在翻譯時并未直接譯成《他們》,而是根據(jù)片中情節(jié)給了它一個恰如其分,且符合恐怖片驚悚氣氛的名字——《噩夢纏身》。再說著名動畫電影Up,單看片名也是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其中文譯名《飛屋環(huán)游記》把up(向上)的內(nèi)涵——系著成千上萬氣球而飛起來的屋子點了出來,又考慮到動畫片的受眾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增加了“環(huán)游”這種帶冒險、好玩意味的詞,作為動畫電影片名十分合適。
2電影片名翻譯的達
電影片名要暢達,是指譯名要符合電影片名的特點——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即觀眾在解讀、理解譯名上所付出的努力越小越好。
“達”的問題在涉及到文化時要特別考慮。傳記電影Amadeus,直譯為《阿瑪?shù)纤埂罚v述的是偉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傳奇一生。Amadeus取自莫扎特的全名Wolfgang Amadeus Mozart,在拉丁文中有“上帝的賜予”之意,以此為名既能指明影片主角,又能暗指莫扎特的幸運,此中的蘊含之意對外國觀眾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國觀眾普遍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如何理解?所以譯者直接將片名譯為《莫扎特傳》,一目了然,更易于為中國觀眾所接受。相似的還有奧斯卡最佳影片Argo,該片講述了一名中情局特工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成功將困在加拿大駐伊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Argo是希臘神話里伊阿宋率領(lǐng)英雄尋找金羊毛所乘坐的快船,把它作為片名有很強的象征作用。該片的中譯名《逃離德黑蘭》點名了影片的主題,卻喪失了原片名的象征意味,無奈翻譯在很多時候難以兩全。
翻譯時尤其要注意的是,很多意象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蘊含的意思不盡相同,還可能截然相反。dragon長久以來一直被誤譯為“龍”,但其實二者在各自的文化里有不同的內(nèi)涵和聯(lián)想意義,所以影片Dragon Heart譯為《魔龍傳奇》是合適的,而《臥虎藏龍》的譯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則犯了大忌,可將hidden dragon替換為roaring lion,或者采用意譯化為Hidden Talents,后者作為片名雖顯得直白平庸,但卻是用退讓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文化沖突。
3電影片名翻譯的雅
在翻譯電影片名時,審美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一。漢語的四字格內(nèi)容上言簡意賅,形式上整齊勻稱,語音上又順口悅耳,特有的抑揚頓挫展現(xiàn)了漢語的語言之美[2]。因此,四字格的使用在漢語中十分頻繁,很大比重的中國電影都采用四字格作為片名。在翻譯英語電影片名時,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漢語這一優(yōu)勢,增添片名的韻律美和感染力,充分滿足中國觀眾的審美心理。有些片名可以直接拿現(xiàn)有的漢語成語來翻譯,如Flipped(《怦然心動》)、As Good as It Gets(《盡善盡美》)、My Fair Lady(《窈窕淑女》)、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意思很妥帖。有些則可以在成語的基礎(chǔ)上稍作改動,如Moneyball(《點球成金》)、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無所依》)?!包c石成金”和“老有所依”都是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表達,這樣的改動類似于洗發(fā)水廣告里的“無屑(懈)可擊”,能讓人會心一笑。而且譯名同原片名以及電影主題都很對應(yīng),譯得非常巧妙,堪稱佳譯。不過大多數(shù)的片名無法做到用前兩種方法進行翻譯,只能采用普通的四字格,如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透著浪漫,Blood and Sand(《碧血黃沙》)飽含蒼涼,Sideways(《杯酒人生》)語帶雙關(guān),Entrapment(《偷天陷阱》)驚心動魄,都極富表現(xiàn)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用一些修辭手段使電影譯名在語音上具有美感。Outland的譯名《天外天》首尾押韻,《兵臨城下》的譯名The City Is Under Siege則運用了英語里最常用的頭韻,Speed不譯為“速度”,而譯為《生死時速》,連用四個s開頭的字聽起來有種刺激、快速的感覺。最妙的當屬周星馳電影《功夫》的英譯名Kung Fu Hustle,為何要加上hustle一詞?它是采用了諧音——這三個詞連讀聽起來就如“confusion”,取“混亂”之意,hustle一詞在口語里又是“競爭”的意思,都是在暗指影片里跳脫的情節(jié)、紛雜的功夫流派。
漢語重意境美,若能恰當運用漢語優(yōu)勢,將英語電影片名用詩意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則能達到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令人難忘,耐人尋味,比如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這部電影,譯為《誰來赴宴君且猜》就比直譯《猜猜誰來吃晚餐》有韻味得多。
論起耳熟能詳?shù)牡拿雷g,就不得不提及電影Lolita的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了。影片描寫了一個中年男子與其十四歲養(yǎng)女之間的一段不倫戀情。其譯名出自蘇東坡調(diào)侃其好友張先之作,因張先以八十高齡納了十八歲少女為妾,詩為:“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币源藶樽g名,比喻、象征、典故、古詩,全都有了。
但是,漢語之美體現(xiàn)在中國電影片名上,則給譯者帶來不小的麻煩。尤其是詩詞、成語等,如果直譯會使其喪失原有的意境?!兑唤核驏|流》的英文名是The Spring River Flows East(春天的河流向東方),《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成了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金色花的詛咒),更別提《倩女幽魂》,直接變成了A Chinese Ghost Story(一個中國的鬼故事),毫無美感可言,也激不起觀影興趣。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可行之法是另起一個具有意境并且適合電影的英語名。比起直譯給外國觀眾帶去困惑和誤解,另起爐灶對于中國電影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輸出文化的好方式。經(jīng)典武俠電影《東邪西毒》的英譯名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乍一看似乎與片名、與電影沒什么聯(lián)系,但細細想來,才深覺其妙處?!稏|邪西毒》的內(nèi)容就是如煙如霧,沒有結(jié)局,一切如霧里云煙,這個譯名道出了影片的精髓,竟是比原片名都高上幾分。所以飽含意蘊的片名不是不能譯,只要譯者反復(fù)思索琢磨,總是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譯法,保留原片名的美感。
結(jié)束語
在市場要素指導(dǎo)下的信達雅,可以用“信、達、雅、誘”四字加以概括,作為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雖然把“誘”字放在最后,但其實它才是主角,因為前三點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為了占有市場、獲得利益服務(wù)??傮w來看,內(nèi)地的電影譯名主要走中庸之道,保守為主,直譯偏多。與內(nèi)地相比,港臺地區(qū)則更加靈活,不拘一格,雖然有過分迎合市場而趨于低俗之嫌,但也不乏有佳譯出現(xiàn)。我們在翻譯片名時,不妨對港臺地區(qū)的譯法加以參考,以開闊眼界,切忌在不了解影片內(nèi)容的情況下僅憑主觀推測就動手翻譯,導(dǎo)致產(chǎn)生胡譯亂譯之嫌。
參考文獻:
[1]Reiss K.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M].Rhodes E.F.,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健,唐悅.漢語四字格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運用[J].湖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1):124—126.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