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清
一、第三者的案例類型化整理
在被保險車輛發(fā)生意外事故時,對受害人是屬于“車上人員”還是“第三者”的身份確定,在保險實務中經(jīng)常產(chǎn)生分歧。實踐中,“車上人員”是否可以轉(zhuǎn)化為“第三者”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駕駛員(被保險人)在其下車后發(fā)生事故
案例一:沈強是一名貨車司機。今年年初,他開車路過南京時,車輛在高速路上出了故障,沈強便將車子靠邊停下,自己則下車查看。沈強剛走到車子靠近高速欄桿的位置時,另一輛貨車撞上了故障貨車,沈強被夾在自家貨車和高速欄桿之間當場死亡。本案爭議的焦點為沈強作為司機與被保險人在下車后發(fā)生事故是否屬于第三者責任險“第三者”的賠償范圍。
(二)車上乘坐人員在事故發(fā)生過程中被甩出車外
案例二:柳某駕駛車輛與閆某駕駛的重型普通半掛車發(fā)生碰撞后,柳某的車駕駛室右側(cè)部受到碰撞向后撕裂變形造成副駕駛座位上的趙某被拋出向下墜落中右小腿下段受到柳某所駕駛的車輛左右側(cè)郵箱護欄下橫梁前端碰撞后著地當場死亡。本案爭議的焦點是趙某在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是“車上人員”還是“第三者”。
(三)在發(fā)生事故后乘坐人員為了避險跳車
案例三:張某乘坐李某駕駛的汽車行駛在公路上,經(jīng)過一處急轉(zhuǎn)彎道路時,車輛發(fā)生險情,張某打開車門跳出車外以求避險,但該車已經(jīng)失去了平衡,向張某著地方向翻滾,將張某當場軋死。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張某為例避險跳車的后是否可以認定其為交強險中的“第三者”。
(四)司機跳車,兩乘客甩出車外被軋,乘客是否為“第三者”
案例四:黃某擁有的拖拉機于2009年6月1日在某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2009年8月17日,黃某駕駛的裝載杉條的拖拉機搭載王某和劉某,行至一下坡路段,因道路呈“S”急轉(zhuǎn)彎下坡,車輛在倒車時方向失控滑出公路。黃某見狀立即打開左側(cè)車門跳下。車輛翻滾時,將王某、劉某甩出車外被軋,造成王某當場死亡,劉某構(gòu)成一級傷殘,拖拉機嚴重損壞。本案爭議的焦點為在黃某跳車后,死者王某、傷者劉某是否為“車上人員”,車上其他受害者是否也屬于“車上人員”。
(五)乘客在下車過程中摔倒在地面與其他物體相碰撞發(fā)生傷亡
案例五:2004年12月8日,車主趙顯國與趙顯國請來親戚及司機魏新堂駕駛一輛東風牌大貨車行駛在312國道上,由于車上遇到小偷,車主趙顯國便向下車查看貨物,司機魏新堂減速靠右側(cè)行駛,趙顯國打開右車門后由于風大便把他卷入掛車的右前輪之中,拖行10多米后當場死亡。趙顯國的妻子在整理遺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20萬元的保險單,遂向保險公司求償,保險公司以趙顯國為被保險人本身而不履行保險義務。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趙顯國在發(fā)生事故時是否屬于交強險中規(guī)定的“第三者”的范圍。
二、現(xiàn)行法律對第三者的認定
2011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65條對責任保險做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shù)?,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通過比較各個法律、法規(guī)、條例可以知道,《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第三者”范圍小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明確排除了車上人員、事故發(fā)生時無論是處于車外還是車內(nèi)非駕駛機動車的被保險人受害者。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條款》規(guī)定的“第三者”范圍最小,排除了對車上人員、被保險人、駕駛?cè)恕⒈槐kU人或駕駛?cè)说募彝コ蓡T的賠償。
三、保險實務中“第三者”的不足
“第三者”的界定不夠明確。我國就機動車第三者保險中的“第三者”認定不一,所以矛盾多限于“車上人員”與“第三者”的轉(zhuǎn)化。相關規(guī)定對“第三者”的不同定義造成了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爭議。投保人但是沒有駕駛事故車輛的權(quán)益難以得到保證。若某人將其所有或者管理的機動車借給朋友使用,結(jié)果其朋友在使用車輛過程中發(fā)生交通事故,顯然受到傷害的是車主,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不承擔責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強制險的立法目的的。目前我國發(fā)生的交通事故引起乘客傷亡的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而目前沒有相關立法將傷亡的乘客納入機動車的“第三者”的范圍內(nèi)。
四、關于“第三者”的觀點
(一)正確認識交強險的立法本意
按照交強險的目的來看,在案例二中,無論趙某所乘車輛的司機是否存在過錯,趙某應該屬于“第三者”的賠付范圍,這樣認定有利于使受害人得到及時、便捷的補償,符合交強險的立法目的。
(二)駕駛員、投保人與“第三者”的轉(zhuǎn)化
由于機動車的移動性,所以交強險中的車上人員、投保人、駕駛員也會隨著車輛的移動而發(fā)生變化。要明確交強險中的身份,應該以交通事故發(fā)生時的時空為參照。因此將交通事故發(fā)生時的時間點作為界定“第三者”的依據(jù),才可以將身份固定化。從立法的角度進行修改“第三者”的身份,可以減少保險實務的爭議。
(三)“乘客跳車”的近因分析
近因是引起保險標的損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近因原則說明了,保險人承擔責任取決于承保風險與承包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案例三中,案例的因果關系為:車輛失控對車上人員張某產(chǎn)生“車內(nèi)”風險張某繼而做出跳車的行為決定張某被軋死。
支配該事故發(fā)生的近因是車內(nèi)風險,張某死亡雖然為身體被車輛碾壓引起的,但碾壓是“車內(nèi)風險”的合理延續(xù)。因此,在本案中“張某”不屬于“第三者”。應按照“本車人員”的身份進行賠償。近因原則將事故發(fā)生的歸咎于最直接并且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在區(qū)分“車上人員”與“第三者”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體來說,在不破壞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前提下,應當最大限度維護受害人的利益,而這也是交強險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