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摘 要: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透過文字表現(xiàn)出來。該文通過對“刑、法”這兩個漢字符號的字形及其造字原理的研究,結(jié)合“刑”與“法”的歷史出現(xiàn)與演變過程,運用文獻研究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制觀念:國家依據(jù)法律懲罰罪犯,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法必須公平、公正。這些思想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社會。
關鍵詞:“刑” “法” 法制觀念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b)-0119-02
1 國家依據(jù)法律懲罰罪犯,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
通過分析栲、懸、割、刵等漢字的古文字形體,可以看到古代刑罰多種多樣,雖然一些刑罰在今天看來不免有些過于殘忍,但在當時對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及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古代先民制定這些刑罰的原因和根據(jù)是什么呢?下面,從“刑”字來探求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起源。
“刑”字的甲骨文作,金文作,篆書作?!墩f文解字·刀部》:“刑,罰罪也。從井,從刀。《易》曰:‘井,法也。井亦聲。”可以看到,“刑”由“刀”和“井”兩個字組成,是會意兼形聲字。“刀”與“刑”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大多數(shù)刑罰的實施都需要刀具,而“井”和刑罰的之間的關系就沒那么明晰了。要探討“井”和“刑”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可以從“井”字本身入手。
甲骨文“井”作,金文作,篆書作?!墩f文解字·井部》:“井,八家一井。象構(gòu)韓(交木構(gòu)成井口)形?!倍斡癫米ⅲ骸氨裙啪镏啤!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胺嚼锒虐佼€。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蔽覀冎溃讨軙r期的統(tǒng)治者為了對老百姓便于管理,實行井田制,將方一里的土地劃分為九區(qū),八家各分一區(qū)耕作,中央為公田。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井”的本義為井田,是商周時代“井田制”的產(chǎn)物。因為“井田制”對土地的劃分整齊明確,故“井”字又被引申為“整齊而有條理”的意思。《越絕書·記地傳》中說:“‘井者,法也。井訓為法,故作事有法謂之井井?!薄盾髯印と逍А罚骸熬馄溆欣硪玻瑖绹蕾馄淠芫醇阂??!币罁?jù)法律做事才會使社會秩序井井有條,故“井”又引申為“法度”之義。到這里,“井”與“刑”之間的關系就變得一目了然了。既然“井”表示“法度”,“刀”表示古代的一種兵器,那么“刑”的本義就可解釋為“以法治罪”。
對于“刑”字的構(gòu)形原理,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解釋。學者吳東平就根據(jù)清人馬國瀚的《春秋元命苞》所載推測,商周時期,奴隸主為了對奴隸進行管理和控制,實行了井田制,并在井田的中央造一口井,以供奴隸們灌溉莊稼和飲水之用,由于人多井少,經(jīng)常出現(xiàn)搶水的風波,奴隸們?yōu)樗l(fā)生爭執(zhí)互相毆打,甚至有人被推到井里淹死。這時奴隸主就派人持刀守衛(wèi)在井邊,對打水不守秩序的人則用刀砍他們的頭。他認為這就是刑罰的開始,“刑”的本義就是許慎說的“罰罪”,即懲罰罪犯。
不論是以上那種解釋,從古字“刑”的創(chuàng)制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已經(jīng)意識到懲罰罪犯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而第一種解釋則把古代先民的法制觀念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其體現(xiàn)出的法制觀念不僅有“懲罰罪犯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更指出“懲罰罪犯必須依據(jù)一定的法度,不可以亂殺無辜”。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法必須公平、公正
“法”本為“灋”,最早見于金文,金文作,篆書作。《說文解字·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笨梢钥吹?,最初“法”字由“水、廌和去”三字組成,是一個會意字。下面,來分析這3個字在“法”字中分別表達了什么具體的含義。
首先,“水”在這一字中的意義十分明顯,喻執(zhí)法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像水一樣平。其次,再來分析在現(xiàn)今字體中已被省略的“廌”。許慎在《說文解字》對“廌”的解釋為:“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獄,令觸不直;象形,從豸省。”廌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的像牛,小的像羊,有點像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頭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人們認為它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類的語言,當人們發(fā)生沖突或者糾紛時,它具有分辯是非曲直的本領,用角指向有罪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相傳黃帝曾用這一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獸來決斷疑獄??梢钥吹剑瑢ⅰ皬D”放在“法”字中是為了表達這一思想:法律的作用在于整治言行舉止不直者,只有有了法律的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才會符合社會規(guī)范。最后,來分析“去”在“法”字中的作用?!叭ァ弊旨坠俏淖?,金文作,篆書作?!墩f文解字·去部》:“去,人相違也。從大,凵聲”段玉裁注曰:“違,離也?!笨梢钥吹?,“去”字甲骨文從大,表示活動著的人,從凵,表示地穴出口,整個字會人從出口走出離開之義。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既然“去”的本義為“離開”,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去”在“法”字中表示任何人都不可以違背法律。
綜合“水、廌、去”這3個字在“法”字中表達的具體的含義,可知,古代“法”字的創(chuàng)制,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早期的法律意識,蘊涵著古代先民的法制精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可以違背法律;執(zhí)法一定要公平、公正,這樣才能保障社會秩序正常運行。
當然,對“法”字的造字原理學者們的還有不同的意見。谷衍奎先生就認為許慎《說文解字》的釋義不符合造字者的原意,是后人根據(jù)傳說的附會。他指出,“法”字金文從人、從口、從水、從廌、整個字會人收起帳篷,帶著牛羊,逐水草而居之意,是古代游牧生活的寫照。因此,“法”字本義為“逐水草而居”,又因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時代有規(guī)律的生活,由此“法”引申為“約束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制度和法律”。
不論是以上那種解釋,從“法”字的古形體中都可以看到古代先民這樣的法制觀念:法律的實施有助于規(guī)范、約束社會生活,保障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3 結(jié)語
該文通過對“刑、法”這兩個漢字符號的古字形及其造字原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個漢字的創(chuàng)制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法制觀念:國家依據(jù)法律懲罰罪犯,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法必須公平、公正。這些思想不僅適用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也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社會。
參考文獻
[1] 吳東平.漢字文化趣談[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 竇文宇,竇勇.漢字解說[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3]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語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