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峰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 230031)
?
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研究
田秀峰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 230031)
摘要目的:對比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方法:將96例寒熱錯雜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8例,對照組服用香砂養(yǎng)胃丸治療,治療組服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均治療12周。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升高,臨床癥狀顯著緩解,預后生活質量顯著提升,P<0.05。結論: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更佳,能改善胃炎癥狀,提升生活質量。
主題詞胃炎, 萎縮性/中醫(yī)藥療法半夏瀉心湯/治療應用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為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發(fā)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1]。除胃黏膜腺體萎縮改變外,CAG患者還伴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而中重度異型增生則有進展為胃癌的可能,發(fā)生率為2.55%~7.40%,故WHO 將CAG歸為一種癌前病變[2-3]。 祖國醫(yī)學認為,CAG歸為“胃痞”、“胃脘痛”等范疇,病機為寒熱錯雜,故使用具辛開苦降、補氣和中藥效的半夏瀉心湯具有良好療效。
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寒熱錯雜證CAG患者96例,均符合CAG的相關診斷標準[4],并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6例患者分為2組,各48例,具體資料見表1。比較2組的一般資料未見明顯統(tǒng)計差異,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認證,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①病理診斷:活檢發(fā)現(xiàn)黏膜變薄,腺體萎縮,且數(shù)量減少;伴或不伴腸化生或異型增生。②內鏡診斷:黏膜呈結節(jié)樣或顆粒狀,紅白相間,并多為白;黏膜皺襞變平或消失,顯露血管。
中醫(yī)診斷標準選取病例均為寒熱錯雜型,其主癥為:胃脘疼痛、或脹滿,口干苦,嘈雜反酸,肢冷便溏,遇冷諸癥加重;次癥為:燒心,噯氣,口臭,惡心泛酸,乏力、納呆,胃脘喜溫喜按,小便短赤。舌脈:舌淡苔黃,或舌紅苔白,脈弱細數(shù)。具備4項主癥+2項次癥,并參考舌脈即可對CAG確診。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yī)基礎治療,即餐前口服硒酵母片(國藥準字號H10940161;規(guī)格:50μg/片),1次2片,1d2次;養(yǎng)胃舒膠囊(國藥準字號Z33020174),治療1次1袋,1d3次。
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加用香砂養(yǎng)胃丸(國藥準字號Z34020354;規(guī)格:30g×100片)治療,1次9g,1d2次。
治療組加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為醫(yī)院自擬湯劑,處方:吳茱萸4g,干姜5g,黃連、三七各6g,炙甘草9g,桂枝10g,法半夏、枳殼、黃芩、延胡索、大棗、香附及白花蛇舌草各12g,黨參30g。隨癥加減,寒甚者可加生姜、白茯苓、炒白術等;熱甚者可調節(jié)黃連劑量,增至10g,并酌加梔子、生大黃;氣虛者可加黃芪,白術,太子參;氣滯者可用枳實替代枳殼,并酌加厚樸、佛手等。用水煎制300ml,早晚餐前口服。兩組的治療療程均為12周。
療效標準觀察并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生存質量改善情況,并統(tǒng)計治療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
臨床療效治愈:癥狀消失,活檢及胃鏡未見異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活檢發(fā)現(xiàn)黏膜好轉>2個級度,胃鏡復查炎癥好轉;有效:癥狀明顯減輕,活檢發(fā)現(xiàn)黏膜好轉>1個級度,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減少>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繼續(xù)惡化者。
臨床癥狀評價CAG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包括胃脘痞滿、脹痛、噯氣、納差等,其中0分為癥狀消失,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5]。
生存質量采用慢性胃炎PRO量表評定,共包括心理、生理、周圍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4個領域,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不良反應統(tǒng)計治療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結果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5.83%,較對照組81.25%顯著升高(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比較治療后,兩組的臨床癥狀均發(fā)生顯著改善,其中治療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表4。
表3 臨床癥狀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4 生存質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
討論祖國醫(yī)學認為,CAG應屬于“胃痞”、“嘈雜”、“胃脘痛”等范疇。與寒熱濕邪侵胃致胃脘氣機阻滯,飲食不節(jié)或喜食肥甘厚膩致胃失和降,情志不暢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性胃失和降,素體脾虛致陰陽受損、氣滯血瘀等相關。因此,總結本病的病機為脾胃失和,氣滯血瘀,體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CAG中醫(yī)辨證復雜,但以寒熱錯雜型多見,寒、熱為“八綱”中兩大綱領,《素問》中指出,“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提示寒、熱為陰陽盛衰的具體形式,寒、熱相對并相互轉化,故存在寒熱錯雜[4]。對于寒熱錯雜型CAG,臨床治療應以寒熱平調為主,并配以升降氣機、補脾健胃。
香砂養(yǎng)胃丸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具有較強的健脾益氣之效,成分中黨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可順氣健脾,半夏、陳皮可化痰祛濕,砂仁、木香可順氣止痛,并輔以蒼術、柴胡、郁金、赤芍、干姜等增強化濕、疏肝、止痛、散瘀、散寒等[5]?,F(xiàn)代藥理學證實,香砂養(yǎng)胃丸可改善胃動力,減少胃酸分泌,并保護胃黏膜[6]。本研究顯示,香砂養(yǎng)胃丸治療CAG,可提高治療有效率,并改善臨床癥狀、胃腸激素水平及生活質量。
半夏瀉心湯為當前治療寒熱錯雜型CAG的代表方,《傷寒論》中記載,對于寒熱錯雜型CAG多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而此法也得到了大量醫(yī)學學者的認可支持。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為君,有止咳降逆,散結除痞之效;干姜、黃芩及黃連為臣,有溫中散寒,泄熱開痞之效;大棗、甘草、黨參為佐,有升補清陽,益氣健脾之效,諸藥相配,共奏平調寒熱、補氣和中,辛開苦降之功效[7]。半夏瀉心湯可調節(jié)胃酸分泌,增強腸胃功能,保護胃黏膜,并抑制幽門螺桿菌的形成[8]。
參考文獻
[1]寇媛,楊波.補脾通絡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5,36(1):19-21.
[2]李娜,楊康.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5,37(2):76-78.
[3]張玲霞,莊坤,張瀝,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與萎縮性胃炎關系的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3):279-282.
[4]高博.苦辛養(yǎng)中湯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
[5]張鑫.香砂養(yǎng)胃丸與溫胃舒膠囊辨證論治慢性胃炎的療效對比[J].中國藥業(yè),2014,23(20):109-110.
[6]劉海燕,陳軍賢.香砂養(yǎng)胃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GF-B1、Smad3表達的影響[J].中藥材,2014,37(3):544-546.
[7]秦春紅.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寒熱錯雜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7):14-15.
[8]陳春菊,杜文齊.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淺表性胃炎67例[J].河南中醫(yī),2015,35(7):1491-1493.
(收稿2016-03-27;修回2016-04-15)
【中圖分類號】R573.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