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彩虹
【關(guān)鍵詞】《夏》 教學實錄 立足文本 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A-
0068-02
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夏》這篇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內(nèi)涵豐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了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贊美。在欽州市第一中學“龍崗名師工作室”示范課活動中,筆者為兄弟學校展示了《夏》的教學,得到了觀摩教師的一致好評。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來猜個謎語,打一個季節(jié)。
(PPT:春華秋實之間,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生:夏季。
師:很聰明!你們是根據(jù)什么猜出來的?
生:春與秋之間。
師:非常好,今天咱們一起走進梁衡的《夏》。
二、說夏
(PPT:聽老師朗誦,思考文章抓住夏的什么特點來寫?是怎樣寫的?)
師: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聽老師朗讀,在聽的過程中拿筆標出生字詞。
師:文章抓住了夏的什么特點來寫?
生:緊張、熱烈、急促。
師:這些詞出現(xiàn)在哪里?請讀出這段話。
生:第一自然段。(板書:總寫夏的特點——緊張、熱烈、急促)
師:我們請一名同學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師:這兩自然段都是抓住夏的什么方面來寫的?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描寫了草、麥子,寫了夏的熱烈和急促。
師:非常好。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翻滾的麥浪,氣勢非常磅礴,那種磅礴之勢正是一種熱烈之勢。第三自然段描寫了長勢旺盛的高粱、玉米,旺盛也是一種熱烈、強大、急促之勢。
師:接下來我們來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描寫了夏的哪個方面的特點?
生:寫出了夏的緊張。
師:第一自然段總寫了夏的特點,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細寫了夏的不同方面的特點,文章采用了怎樣的結(jié)構(gòu)來構(gòu)思?
生:總—分—總結(jié)構(gòu)。
師:不錯,是總—分—總結(jié)構(gòu)。第五段總寫了什么?請朗讀。
生:抒發(fā)了對夏的贊美之情。
三、讀夏
(PPT:文章描繪了哪幾幅畫面?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
師:好文章都會選擇恰當?shù)牟牧蟻肀磉_主題,課文主要選取了哪些畫面來表現(xiàn)夏的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
生:麥子、農(nóng)作物。
師:麥子成熟,在風的吹拂下,一片熱浪呈現(xiàn)出一股什么氣勢?
生:磅礴的氣勢。
師:請把這個詞語劃出來,小字注釋是怎么注解的?
生:磅礴,形容氣勢盛大。
師:“磅礴”正是描寫了這些農(nóng)作物長勢蓬勃旺盛,這突出了這些植物內(nèi)在的一種什么力量?
生:旺盛的生命力。
師:這里除了寫農(nóng)作物,還描寫了什么人?
生:勤勞的農(nóng)民。
師:描寫了忙著收割和播種的辛勤的農(nóng)民,勤勞的人是美的,作者寫了美的景、美的人。
(PPT:描寫了氣勢磅礴、色彩金黃、旺盛活力的熱烈的美麗畫面;人們緊張、急促的勤勞畫面。)
四、品夏
師:同學們已經(jīng)初步學會了欣賞語言,我們用波浪線把自己認為美的語言劃出來。
師:現(xiàn)在請推薦精彩第①句,一起朗讀。(PPT展示,學生朗讀)
師:“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夏天比作一鍋水。
師:把夏天比作一鍋水,有什么特點?
生:冒氣充盈,終于沸騰了。
師:水在燒開的時候,先是沸騰,然后沖開鍋蓋。這里把夏天比作一鍋水,正是寫出了夏天熱烈的特點。這段話還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生:對比。
師:在這里,通過比喻和比較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對夏天的一種什么情感?
生:喜愛。
師:很好,那我們現(xiàn)在來做一個總結(jié)。剛才賞析句子的時候,我們做了三步工作,分別是什么?
生:先看片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再看它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最后看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非常棒,我們把這種讀書的方法稱為“三步曲賞析句子法”。首先確定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或表現(xiàn)手法,或者看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是通過視覺還是聽覺、嗅覺等這些方面描寫的。接著再看它從內(nèi)容上點出了什么,最后說說表達情感的作用。我們試用這種方法同桌合作賞析第②句。
(PPT展示: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
師:“長成”的詞性是什么?
生:動詞。
師:什么長成了什么?
生:芊芊細草長成密密的厚發(fā)。
師:這正是寫出了芊芊細草由疏變密的過程,那淡淡綠煙到黛色長墻中的“黛色”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這又是寫出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生:黛色是深綠色,寫出了色彩由淺變深的過程。
師:前半句描寫了形態(tài)由疏變密,后半句寫出了色彩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這句話中,運用了“長成”和“凝成”兩個動詞,可以去掉它們直接描寫草長密的過程嗎?
生:不可以,這樣就會缺少動態(tài)的美感。
(PPT展示:“長成”一詞生動地描摹了芊芊細草的形態(tài)由短變長、由疏長密的過程。而“凝成”則生動地描寫了樹木的色彩由淺入深、由淡變濃的過程。這兩個動詞的使用給語句注入了動態(tài)的美感。提煉方法:分析這個動詞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師:現(xiàn)在我們小組合作來賞析第③句。
(PPT示例③: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fā)出旺盛的活力。)
生:“舉”和“匍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很生動,表現(xiàn)出那些植物的長勢很旺盛。
師:抓得準。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給植物賦予了一種動態(tài)的美,同時也描寫了植物的長勢非常的旺盛,表現(xiàn)出夏天的一種旺盛的活力。
(PPT展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舉”字,又讓我們感到了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一個“匍匐”,我們同樣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動,蜿蜒蛇行。)
師:我們用“三步曲”賞析了文章精彩的句子,還可以舉一反三,賞析課文中其他語句或課外閱讀?,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關(guān)注另一個問題。
(PPT:作者為什么不歌頌春花秋月而要贊美這充滿緊張、急促旋律的夏天?)
師:春天很美,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文人都喜歡贊美它們。為什么“我”卻要贊美夏天呢?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答案。
師:文章之所以把夏天的特點總結(jié)為緊張、熱烈、急促,是誰造就了這樣的一副畫面?
生:是勤勞的農(nóng)民。
生:用了對比的手法。歷代文人多寫春秋,而極少寫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引起人的文思,而夏天“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人們的勞動過程更為重要,是人間最美的風景線。
生: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
五、寫夏
師:夏季是美好的,拿起筆書寫她的芬芳(選擇其中一題)。
1.夏之色為 的 ,如 ,如 , 。
2.夏之色為 的 ,如 ,如 , 。
3.夏之色為 的 ,如 ,如 , 。
(PPT展示范例: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師:這個句子,前半句寫的是季節(jié)的顏色,后半句是季節(jié)的特點?,F(xiàn)在就請同學們動筆,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吧!
(學生仿寫后交流)
生1:夏之色為黃的暖,如麥浪,如玉米,象征著豐收的希望。
生2:夏之色為金的黃,如烈日,如小麥,標志著豐收的季節(jié)。
生3:夏之色為熱的黃,如麥浪,如高粱,迸發(fā)著旺盛的活力。
……
師:同學們寫得非常好,當然,我們除了寫夏,還可以去寫其他美麗的季節(jié)。
六、推薦閱讀
師:只要同學們廣泛地去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和書籍,如豐子愷的《桂林的山》、張向天《故都消夏閑記》,我們也一樣能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四季,獲得更多的精彩。
[評析]
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閱讀什么”的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內(nèi),當然應該以閱讀教材中的課文為主。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具有典范性,用好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教師應緊扣文本,深究文本,拓寬文本,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以文本為根本的語文課堂,語文味才能飄香。這節(jié)公開課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緊扣文本,抓語言品析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學習散文要注重品味語言,在“品夏”環(huán)節(jié)中多角度、多層面地抓住精彩語言,如“長成”“凝成”的動態(tài)美,“烘烤”“涌”的熱烈與氣勢,“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的比喻與“舉”“匍匐”的擬人修辭手法,這些語言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夏獨特的魅力。引導學生與教師、文本展開對話,讓學生走近文本,在品析文字中嗅到夏的芬芳。
二、深究文本,抓讀寫滲透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重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既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辯證統(tǒng)一、有機結(jié)合的一個整體。只有將閱讀與寫作充分結(jié)合起來,“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形成“雙贏”的理想局面。
在“寫夏”環(huán)節(jié)中,“夏季是美好的,拿起筆書寫她的芬芳”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夏的熱烈,通過有梯度的仿寫來促進對夏(或其他事物)的贊美。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麟生曾說:“讀,離開了寫的讀,是膚淺的;寫,離開了讀的寫,是無源的?!敝挥袌猿肿x寫滲透,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拓寬文本,抓方法提煉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本課在教學中注重“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提煉“三步曲賞析句子法”,實用易記,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