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奇志
【關鍵詞】德育工作 有效性
學生特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A-
0056-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早期,生理變化很大,隨之會有心理的不適應,情緒不穩(wěn)定,對異性有莫名的好感;此階段學生意志力仍不夠堅定,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自主意識非常強烈,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集體榮譽感相對淡薄,對家長、教師的正當干涉有明顯的反抗與抵制傾向。如果此時學校不能及時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可能會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出現(xiàn)如厭學、早戀、欺負低年級同學、偷盜、敲詐勒索等不良現(xiàn)象。所以,學校應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加強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
一、根據學生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有效解決學生的早戀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教育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某個方面存在問題,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那個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對待學生的早戀問題也應如此。課標版《品德與社會》僅在六年級下冊有一個小專題是關于男生與女生如何相處的教育,而且重點是指導學生學會理解和尊重異性,與異性和睦相處。我們要正視學生的性成熟,對其進行理性分析。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后,男女學生之間的身體和心理差異越發(fā)明顯,“對異性莫名的好感”是學生人生的一段美妙而值得懷念的情感經歷,我們既不應把它妖魔化,特別是不要一律把它當作早戀扼殺掉,又要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分喜歡和戀愛的區(qū)別。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認清自身的成長,定期開展青春期教育,可以請學校德育處主任、有經驗的女教師或者衛(wèi)生所的醫(yī)生到學校進行專題教育,促使學生特別是女生了解早戀的危害,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和理解學生,以真誠的教育打動學生,以教師的真心換取學生的理解和信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個人隱私。
二、扎實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和民族榮譽感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從小做起,樹立理想,并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他們?yōu)樽约旱睦硐電^斗。當前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文明辦、教育局等部門經常指導各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的節(jié)日”(元旦、春節(jié)、清明、五一、端午、國慶、中秋)等一系列德育活動。在教學課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時,正值端午節(jié)期間,我們可以圍繞端午節(jié)開展主題活動,組織學生調查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新舊風俗的變化,通過調查報告、情境劇、詩歌朗誦等,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深入了解偉大的先人屈原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德,激發(fā)學生崇德向善的品質,樹立遠大理想。
三、加強家校合作,及時糾正不良問題,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學生的不少問題都可以從家庭或家長身上找到原因??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睂W校要主動加強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從學校領導做起,帶頭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家長、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要求各班主任每學年至少家訪全體學生一次以上。高年級學生大多反感老師家訪,班主任在與家長聯(lián)系時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深入了解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愛,解除學生的心理芥蒂;定期召開家長會,除了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更要一起商討如何有效管理學生,交流德育經驗,提高德育有效性。此外,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的作用,組織家長開展專題講座,提高家長的文化修養(yǎng),使家長能夠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彌補學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社會資源能彌補學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我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南寧市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歷史悠久,人文和自然景觀眾多,如名勝古跡就有雷婆嶺摩崖石刻、那蒙坡百年老民居、告祥坡明團河營遺址、帽子嶺水庫、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開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還通過加強關工委等部門的聯(lián)系,彌補學校德育的不足。如在上學期邀請一位原籍在本村、現(xiàn)在南寧市開超市的老板回校講他的奮斗史,他講述做生意要講誠信、做人要真誠的道理,語言樸實,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對“圍繞小學高年級學生身心特點 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這個課題進行了兩年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和我們的期望值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德育教學中,我們將繼續(xù)圍繞學生身心特點,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抓出實效,力爭取得新的突破。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