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歡歡長安大學 陜西西安 710000
?
秦始皇陵兵馬俑廣場調研報告
崔歡歡
長安大學 陜西西安 710000
【摘要】優(yōu)秀的城市開放空間應該具有良好的可達性,豐富的多樣性,適宜的尺度,以及為不同群體進行各種活動提供可能性。本次調查通過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國際旅游廣場群的分析,討論城市旅游景區(qū)開放空間公共性的實現途徑,反映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要求,并就如何使廣場使用率得到提高和歷史氛圍的保護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歷史氛圍;商業(yè)化;使用率
(一)調研背景
《人性場所》一書寫道:“一個主要為硬質鋪裝的、汽車不得進入的戶外公共空間。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閑坐、用餐或觀察周圍的世界。與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有一處自我領域的空間,而不是一個用于路過的空間?!北R俑國際旅游廣場作為兵馬俑入口廣場,其承載的功能不僅是娛樂休閑,更是展現兵馬俑個性魅力的重要窗口——傳承歷史文化。景區(qū)入口廣場被賦予傳承歷史和文化延伸的作用,是我國旅游規(guī)劃中的普遍手法。我們選取兵馬俑廣場作為調研對象,正是基于它的代表性。
為了適應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更好地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皇陵遺址公園服務,陜西省政府決定對秦兵馬俑博物館館前區(qū)環(huán)境進行全面徹底改造建設,按照"圍繞大旅游、服務大旅游、開發(fā)大旅游"的思路,改造景區(qū)入口廣場,重塑陜西旅游品牌形象。
(二)調研范圍及現狀
1、廣場區(qū)位現狀
兵馬俑國際旅游廣場,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緊靠秦兵馬俑博物館,是兵馬俑博物館館前改造服務區(qū)唯一的文化旅游商業(yè)區(qū)。
廣場西部緊接兵馬俑博物館,南部為驪山溫泉別墅區(qū),東南緊靠溫泉酒店,東北部為原兵馬俑所在地原住民搬遷地——秦俑村,再東側為大地景觀居住區(qū)。廣場北側為西臨高速的延伸線——臨藍路,給景區(qū)及廣場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廣場距秦皇陵1.5km。
廣場呈南北狹長狀,包含了大秦文物復制廠、中華非遺博覽園、嬴軒文物等秦風文化展覽館;以及秦皇御膳,老西安等山西特色飲食餐廳和中華民俗特色餐飲區(qū)。
2、廣場優(yōu)勢分析
兵馬俑國際旅游廣場是兵馬俑博物館館前改造區(qū)唯一的旅游商業(yè)區(qū),具是經過國務院批準立項的秦皇陵遺址公園和秦陵博物院總體規(guī)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成將對旅游產業(yè)鏈的延伸,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弘揚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3、調研方法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實地踏勘、現場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訪談廣場人員和照片記錄相結合的手段。通過“了解——深入學習——分析——研究——反饋”的過程對兵馬俑廣場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調研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實地發(fā)放問卷100份,廣場內部及周邊同時發(fā)放,當面填寫,有效回收率100%。
1、空間尺度
52%的人認為廣場與景點入口距離過長,容易走疲勞;51%的人希望通過其他更短的路線直接進入景點。我們知道尺度分為公共活動尺度和個人活動尺度,廣場在空間上呈狹長型,主要用于引導游客出入景區(qū),同時廣場上的人流量會由于旅游團的成批到達而比較集中,因此廣場的公共活動尺度不太適宜,個人活動尺度只有在廣場緊鄰停車場入口的地方比較自由。
2、吸引程度與舒適度
54%的人在通過本廣場后對參觀兵馬俑仍然沒有什么期盼;23%的人甚至降低了對兵馬俑的參觀興趣。35%的人認為廣場給人的感受是宜人舒適的;38%的人則認為廣場單調乏味,甚至擁擠壓抑。在接受調查的游客中,有部分人認為廣場沒有很好地體現秦文化要素,本來抱著極大的熱情來參觀兵馬俑,但是入口廣場的諸多不適體驗讓人對兵馬俑的參觀熱情也有所減退。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廣場上的單獨活動的人往往選擇“觀望”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常常會面無表情地坐在遠離密集人群的場所,而成群結隊的人則往往愿意“扎堆”,但多數都顯得較為匆忙。
3、人們的意愿行為
33%的人基本不在廣場停留;60%的人愿意在廣場停留;55%的人在廣場停留是因為休息或等人;21%的人因為拍照;7%的人因為購物或就餐;7%的人則是因為散步遛彎。兵馬俑的參觀游客的來自世界各地,行程不受時間限制的人往往愿意多停留一會兒。而多數在此停留的人表示,面對行色匆匆的人群他們會感到擁擠與壓抑。人們的行為活動會因為心理的不適體驗而受到限制,因此廣場空間并不能提供各種多樣的途徑使人們完成公共活動,并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受。由此看來廣場的設計更適應穿行者。
4、廣場基礎設施
標示指引:48%的人認為廣場上指示標志數量適中,但位置不夠明顯,30%的人則認為其數量較少,并難以找到。
其他基礎設施的使用率:人們對各類基礎設施的需求,以座椅(73%)為最多,對于公廁(46%)、垃圾桶(49%)等使用率較平均,電話亭(3%)則基本無人問津。
基礎設施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原因有:位置不合理,找不到(30%);數量太少(28%);衛(wèi)生狀況差(24%);有損壞,不方便使用(9%);其他原因(9%)
廣場上還需要增加的基礎設施:人們認為還需增設的基礎設施,以遮陽設施(64%)為最多,飲水器(46%)、取款機(38%)的需求量較平均,還有部分人希望增設室外茶座(18%)、殘疾人專用設施(16%)和兒童游樂設施(14%)。
基礎設施作為廣場空間的核心要素,與人的心理及行為體驗關系密切。但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廣場上的基礎設施難以很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調研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廣場在設計中并沒有很好地認識到,座椅在廣場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座椅在設計上主要存在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布局上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空間,并且在很多有長時間光照的位置沒有考慮遮陽問題;座椅的排列形式單調刻板,朝向上忽視了人們對于觀景及與陌生人交流的需求;座椅的形式單一,且部分座椅依附樹池布置,材質上采用易使人感覺生冷的石材,難以滿足各種類型的休息者的需要。
5、綠化景觀
21%的人對廣場上的綠化感覺滿意;72%的人感覺一般;其余7%的人則感到不滿意。56%的人認為廣場上的綠化覆蓋面積??;16%的人認為廣場上的樹種過于單一;16%的人認為綠化植物的布局不合理;12%的人認為綠化管理不好,景觀顯得凌亂。
廣場上大部分面積都做成了鋪地,綠化不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人們停留、休息主要都是在綠化率較大的區(qū)域和有遮陽設施(主要是喬木)附近的座椅上,致使廣場上大部分空間的使用率都較低,作為廣場兩側的綠化景觀,其間只有道路,而缺乏提供給人駐足的場所。
6、有組織的活動
廣場上的活動以周圍經營的商鋪攤點為主,它們?yōu)閺V場增添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不少人認為,廣場氛圍因此而過于商業(yè)化,與兵馬俑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協調。
對此,我們調查了游客對于提高廣場活力希望增加的內容。統(tǒng)計得出,30%的人希望通過增加文藝表演來提高廣場活力,42%的人希望增加民俗體驗,16%的人希望增加臨時性展覽,8%的人則希望增加商業(yè)宣傳活動來增加廣場的活力。
根據調查結果可見,廣場及周邊娛樂購物的商業(yè)街范圍過大,作為文化景點,商業(yè)化現象嚴重,人們認為需要增添更多的展示或活動。
(二)原因分析
通過問卷及訪問分析,我們將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歸結如下:
1、外部原因
(1)景觀的反聚集效應——游客大多數是對兵馬俑本身慕名而來,更多的關注于兵馬俑本身,而忽略了兵馬俑國際旅游廣場景觀。
(2)游客的審美疲勞——大多數的景區(qū)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的旅游廣場或者商業(yè)一條街,兵馬俑國際旅游廣場,其特色不足夠明顯,不能有效吸引游客在廣場內部進行互動。
2、內部原因
(1)廣場布局——入口不明顯,路線過長,功能單一,結構不具有層次感。
(2)廣場設計——綠化過少,景觀單調(相對于5A級景區(qū)附屬廣場而言),服務設施不明顯,不完善,不足量。
(3)廣場管理——公共設施清潔與保養(yǎng)不到位,商販及導游人員管理不嚴謹,景觀綠化不豐富。
3、信息反饋
在調查問卷的發(fā)放過程中,我們除了對問卷已包含的問題做了詳細詢問之外,還對廣場的其他情況做了一些訪談,訪談的結果反饋如下:
(1)商業(yè)性太強,物價太高;
(2)布局不合理,設計不夠人性化;
(3)景區(qū)景點性質的單一性,產生審美疲勞;
(4)管理力度不夠——公共設施清潔、保養(yǎng)不到位;
(5)座椅,公廁,指示牌等服務性設施偏少。
(一)調研結論
該廣場對歷史文化積淀的資源進行了深加工,力求達到文化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有機結合。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了設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作為秦文化主題廣場,廣場本身文化價值的開發(fā)過于薄弱,商業(yè)化現象過于嚴重;廣場的設計本需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但該廣場為游客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與游客的互動性亦不足;廣場設計中對綠化和生態(tài)的重視度不足,廣場的管理和服務體制不夠人性化。
(二)建議
1、更便捷的游覽線路
將廣場作為秦兵馬俑景區(qū)的一個獨立景點,而不是作為通往兵馬俑博物館的路線。在游覽路線上,設置更便捷的景區(qū)入口。
2、更自然化的生態(tài)與綠化
增加綠化的面積,豐富廣場綠化的種類,將喬木,灌木,草坪,花卉有機結合,彌補廣場的空曠感。加大綠化管理力度,按時修剪、養(yǎng)護、栽培與替換。
3、更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
針對景區(qū)內的商販及導游進行加強管理,杜絕占路擺攤,擋路攔客現象。設置商業(yè)及導游管理機構,提高服務態(tài)度,提升服務水平。
4、更綜合化的功能與結構
在廣場內增加民俗體驗,臨時展覽以及文化宣傳等功能,改變廣場性質單一的現狀,豐富其功能與結構。
通過本次調研,我們對規(guī)劃調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從前期的實地調研到后期的資料整理和問題分析,我們認識到:廣場規(guī)劃設計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要注重對人在廣場上活動的環(huán)境心理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創(chuàng)造以人為本的活動場所。
參考文獻
[1]溫莉.城市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的研究——以廣州中心城區(qū)城市廣場與市民廣場文化生活為例[D].中山大學.2007
[2]孫佩,李利鴿.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年6期
[3]張宏.秦兵馬俑游客消費、體驗分析與旅游拓展研究[D].人文地理學,2005
[4]劉三英.基于利益相關者動態(tài)博弈的秦俑博物館旅游開發(fā)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10
[5]劉改芳.文化遺產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山西大學,2009
[6]劉勇.理想空間,人性化的現代城市廣場——南寧市五象廣場使用狀況調研.廣西農學報,2015年1期.
[7]周寶娟,吳偉東,鄭藝鴻.小城鎮(zhèn)開放空間研究—鳳陽鼓樓廣場調研與分析.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6期
作者簡介
崔歡歡:出生年月:1989.10,性別:女,籍貫:陜西,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規(guī)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