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
你有這三種感覺嗎?
當今社會對成功的評估系統(tǒng)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福布斯之類的財富排行榜。它所關(guān)注的,只是擁有多少財產(chǎn),并以這些數(shù)字作為成功標桿。這個評估系統(tǒng)的最大問題,是僅僅從做事的角度,或者說,僅僅從結(jié)果來認定成功與否,嚴重忽略了做人的部分。
事實上,做事和做人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如果單純追求做事,把擴大企業(yè)、積累財富、提高地位作為人生追求,很容易被我執(zhí)所利用,使所有努力都用于滿足自我的各種感覺。
世間的人,除了生存之外,基本都在為三種感覺而奮斗,那就是自我的重要感、優(yōu)越感和主宰欲。所謂重要感,即通過努力,使自己在某個群體中突顯出來。進一步,努力在身份、地位、財富等各方面比別人優(yōu)越。再進一步,就希望別人都能順從于我,以我為中心,被我主宰和支配。
這些感覺,正是我執(zhí)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我們一輩子忙來忙去,到底為誰打工為誰忙呢?其實,真正的幕后主使就是這個“我執(zhí)”。所謂我執(zhí),就是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定。也就是說,我們都在為這個錯覺打工。
無論是誰,也無論在什么領(lǐng)域,要營造這樣的重要感、優(yōu)越感和主宰欲,都不是容易的事。而要維護這三種感覺,就更是辛苦。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都很優(yōu)越,都以你為中心。
如果你在乎這些感覺,一旦它們受到挑戰(zhàn),焦慮、失落、挫敗等種種負面情緒就會接踵而至。所以說,這三種感覺隱含著極大的副作用。如果把它作為成功的象征來追求,注定會讓自己疲于奔命。
智慧不起煩惱
有些人看問題偏于負面,遇到什么都憂心忡忡,甚至會平白無故地想出很多問題,杞人憂天即是一例。也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中發(fā)現(xiàn)有利因素和希望所在,不論遭遇如何,環(huán)境如何,都能隨遇而安,樂在其中??梢姡覀儗κ澜绲母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認知模式。
被稱為心理學領(lǐng)域一場革命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倡導心理的積極取向,幫助人們訓練正向思維方式。無論面對什么,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意義,從而挖掘自身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
從佛教角度而言,不僅要正向地看問題,更要以智慧如實觀照,所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世界。當你帶著一份仇恨、對立的心看世界,會覺得所有人都在和你過意不去。反之,如果帶著慈悲、包容的心看世界,會覺得所有人都親切友好,沒有誰是你的敵人。同樣,如果我們帶著錯誤觀念看問題,時刻都會制造煩惱。而學會以智慧觀照內(nèi)心,審視外境,就能在面對每一個問題時,從中學習并成長。
佛法的不同經(jīng)論,如《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等,提供了大量人生智慧。千百年來,中國古人正是依照這些經(jīng)典修身養(yǎng)性,調(diào)整心行。這些智慧同樣適用于今天的人,如《金剛經(jīng)》“所謂……即非……是名……”的三段式,《心經(jīng)》“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性思想,都可以教導我們在入世時培養(yǎng)超然、無所得的心態(tài)。這種無所得并不是消極,而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積極,是如實的正向觀察。
怎樣為幸福維穩(wěn)
我曾說過,幸福就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感覺。為什么不穩(wěn)定?因為它是欲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感覺。或者說,是所得與欲望之間達成的平衡。
如果把所得比做分子的話,欲望就是分母。當所得超出欲望,我們會覺得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會喜出望外,幸福滿滿。而所得小于欲望時,我們就會覺得不滿足,不平衡。
一個人的所得往往是相對固定的,至少不會簡單地想有就有。所以,能否感到滿足,很多時候是取決于分母,取決于欲望的大小。因為欲望是我們自己可以調(diào)節(jié)的。同樣的收獲,對應不同的欲望,就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比如一個人得到100塊,如果他的欲望只是50塊,他會覺得很滿意。但如果他的欲望上升到200塊,之前那個令他滿意的100塊,就立刻貶值了。如果他的欲望上升到1000塊乃至更多,那100塊簡直令他傷心難過,自艾自憐了。
可見,如果一個人欲望少,不需要太多所得就能達成平衡,生存成本比較低,相應的,幸福的成本也比較低。反過來,如果欲望太大,需求太多,就像一個超大的分母,必須有同樣大的分子才能達成平衡,生存和幸福的成本也將隨之提高。
有個成語叫“欲壑難填”。如果對欲望不加節(jié)制,任由它無限擴張,那么無論你擁有多少,與這個無限大的分母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永遠不能達成平衡,幸福自然也就遙遙無期。
所以古圣先賢都告誡我們,知足才能常樂。當然,每個人知足的標準未必一樣,原則是,不超出自身能力,不過度消耗資源,也不折損自己的福報。還要知道,欲望不僅是指財富,包括對感情、地位、事業(yè)、名聲等一切欲望,莫不如此。只有懂得節(jié)制,才不會給自己帶來無謂的困擾。
五福從哪里來
古人視“五福臨門”為祥瑞。所謂五福,即長壽、富足、康寧、好德和善終。
一是長壽,福壽綿長,不是早夭或遭遇橫禍而死,能夠平安地頤養(yǎng)天年。
二是富貴,不僅富甲一方,且受人尊敬。而不像有些為富不仁者,雖然富有卻遭人輕視。
三是康寧,身體健康,內(nèi)心安寧,沒有疾病和煩惱的困擾。
四是好德,宅心仁厚,慈悲待人,使福報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是善終,臨命終時如瓜熟蒂落,安詳而去,為人生劃上圓滿句號。
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福報?就需要培植福田,播種善因。
我們在年輕時,往往信奉“人定勝天”,以為只要自己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有了一定人生閱歷之后,會發(fā)現(xiàn)生活遠不是那么簡單。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機遇的差別、他人的提攜或阻礙,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從佛教角度來說,所有機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源于自身的積累。其中,既有今生的努力,也有往昔的福報。
福報從何而來?正是來自耕耘。我們希望人生順利,就要帶著慈悲心去幫助那些貧苦無依的人,此為悲田;帶著感恩心去報答一切有恩于我們的眾生,此為恩田;帶著恭敬心去尊重那些有德的師長和智者,此為敬田。就像播種才能收獲那樣,只有培植好這三種福田,人生才能有源源不盡的福報。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事事如意,總有貴人相助;也不必抱怨自己前途坎坷,總是懷才不遇。除了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多多培植福田吧!它并不是生來貧瘠,而是久未耕耘。
接納不幸的能力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時常會發(fā)生各種不幸,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業(yè)、人際關(guān)系等各個方面,都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變故。很多人本來過得風平浪靜,但只要發(fā)生一點挫折,甚至只是遇到一件不符合自我設定的事,整個人就崩潰了,患得患失,陷入極度的煩惱中。
我們對人生充滿期待,而我們期待的幸福,多半是建立在順境之上。我們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設想進行,不愿接納任何逆境,甚至根本就不具備接納逆境的能力。但我們要知道,世界是無常變化的,順境必然伴隨著逆境。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會在順境時忘乎所以,在逆境時倍受打擊。
反之,如果我們有接納的能力,知道有生必然有滅,擁有必然伴隨失去,就能坦然接受一切變化。非但不會因為失去什么受到打擊,還會將一切逆境轉(zhuǎn)化為成長的增上緣。
事實上,逆境是相對而言的。就某件事來說,或許是影響事情順利進展的阻礙;但對我們自身來說,往往是一種提醒,讓我們檢討: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為什么會招感這樣的因緣?從而及時調(diào)整,不斷完善,更從容地迎接人生挑戰(zhàn)。
當一切逆境都不能干擾我們,當所有不幸都被我們接納并轉(zhuǎn)化,還有什么能阻礙幸福的步伐呢?所以說,接納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要掌控不要被控
現(xiàn)代人有各種控。它就像來勢洶洶的流行性感冒一樣,所到之處,一批又一批的人被傳染了。從之前的電腦控、游戲控,到后來的郵件控、微博控,僅僅幾年,癥狀又演變?yōu)槲⑿趴亍芏嗳藖碚f,每天“刷”著微信,已然和吃飯穿衣一樣天經(jīng)地義了。
顯然,這次的傳染范圍更廣,癥狀更劇烈,深度患者的比例更高。雖然控的前綴有了變化,或者說,控制我們的內(nèi)容有了變化,但“被控”的現(xiàn)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人會說,不就是娛樂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實上,被控就意味著生命被主宰。
如果我們做不了當下心念的主人,就做不了行為的主人,更做不了人生的主人。那么,我們的命運也將是“被控”的。被什么控制?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問題是茫然的,或者根本不關(guān)心這些,只是被各種慣性驅(qū)使著。刷著時光,刷著生命,卻不知道把自己刷到了哪里。
生命在六道流轉(zhuǎn),可以繼續(xù)做人,也可以生天,或者當畜生,下地獄。決定這個未來走向的,正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形成的業(yè)力。既然命運是自己造成的,同時也說明,命運可以由自己掌控,由自己改變。
凡夫的生命充滿煩惱,身累,心更累。我們拼命追求幸福,但每一個我們以為的幸福到手時,卻很快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幸福。為什么會這樣?還是和無明有關(guān)。我們看不清,什么是生命的需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們要改變被控的命運,就要傳承智慧文化,建立正確認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品質(zhì)就是文化傳承的產(chǎn)品。我們接受不同的文化,就會形成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都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響,它決定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愚人還是智者,是凡夫還是圣賢。
所以,在刷之前停一下,想一下——準備把自己刷向哪里?
樂是苦的馬甲而已
當我們帶著迷惑看世界,完全是一個被認知扭曲的世界,就像透過哈哈鏡看到的。這使得我們不能正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因為不了解,就會產(chǎn)生種種錯誤觀念,進而制造煩惱,將生命導向惡性循環(huán)。
所以說,以無明迷惑為基礎的生命,就像一個不斷噴發(fā)的火山口,源源不斷地制造熱惱,帶來痛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佛教說人生是苦。
而我們所以為的快樂,其實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有句話叫做“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這種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但我們沒有看到的真相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當我們遭受饑餓的痛苦,吃飯才會帶來快樂,否則就沒有什么快樂可言。為什么很多人記憶中的美味,都出現(xiàn)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其實,這種美味的程度是被饑餓放大了。但這種快樂只是暫時的撫慰,就像鎮(zhèn)痛劑,藥力一過,痛苦又會出現(xiàn)。
我們想一想,世間哪一種快樂不是這樣的呢?孤獨的時候,親友相聚讓人覺得快樂,但曲終人散,孤獨還在那里。在渴望下次見面期間,你又是痛苦的??傊谶@個有漏的世間,不可能有本質(zhì)上的快樂。
所謂本質(zhì),就是不需要依賴外在條件,無論享受多長時間,也無論什么時候享受,它都是快樂的。在凡夫生命中,找得到這種快樂嗎?無論金錢、名利、地位還是感情,它所帶來的滿足非常短暫,同時會有這樣那樣的副作用。一旦我們對它產(chǎn)生依賴,更會引發(fā)種種負面情緒,包括擔心失去的患得患失,以及失去依賴的彷徨無助,甚至會因此崩潰。所以,佛教說的人生是苦,是對凡夫生命本質(zhì)的如實觀照。
一切問題,無非是人的問題
在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似乎覺得佛法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存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佛法,幫助我們建立正確認識,并提供究竟的解決途徑。為什么能這樣?因為世界的所有問題,無非是人的問題。
既然是人的問題,就離不開人對問題的認識。我們每天會面對各種問題,怎么看待這些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時候,事情能對我們產(chǎn)生多大影響,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們怎么認識,怎么面對??梢哉f,我們具備什么樣的認識,并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處理,事情就可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在西方,歷來由神職人員擔任心理治療的角色,通過聽取教眾懺悔,為他們放下內(nèi)心負擔。而在中國,這些事往往由僧人來解決。作為出家眾,我們的職責就是內(nèi)修外弘。一方面是精進修行,令自己明心見性;另一方面還要傳播佛法,為信眾排憂解難。
相比只有200多年歷史的西方心理學,作為東方心理學的佛教,在解讀心性的問題上,具有更深厚的內(nèi)涵。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界也在不斷吸收佛法的教義和禪修方法,用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及臨床治療。
在民眾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到佛法智慧并從中受益,以此化解煩惱,安頓身心,進而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如此,乃眾生之幸,社會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