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結合中職學?!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調整課程實施內容使之貼合工作實際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力爭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效果;《計算機應用基礎》
一、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和興趣不濃
由于中職院校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不強,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差。有時雖然學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學會了軟件的操作和菜單工具的使用,但很難做出形象生動的作品,在學生就業(yè)時,滿足不了許多用人單位的需求。
2、教學模式與崗位需求脫節(jié)
目前在各所中職學校,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方法都是各種技術逐項講解,教師邊教邊導,學生邊學邊練,教師做一步學生模仿做一步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也有一定的缺陷?,F實生活中經常出現在學習過程中很出色,但一旦到了賽場、到了就業(yè)崗位卻無法勝任社會實際需求的現象。我們必須告別過去只讀書、讀死書的模式、特別是對于手動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為了符合現實社會的需要,必須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
二、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的策略
1、激發(fā)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求知欲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掌握枯燥乏味的知識點,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找回自信、體味成功的快樂、不再是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滿頭霧水和一臉茫然,而是始終讓學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進。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了Office基本操作,這樣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卻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特別是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教師除了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得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中可以通過設計懸念,引導學生通過推理、實踐、直接找到答案,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2、改革《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教學手段現代化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內容。本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采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以及考核方法立體化等多種教學方法,貫穿啟發(fā)、討論、點評以及視頻輔導等教學方法,工學結合,多方位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1)項目驅動教學方法
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實施項目驅動教學方法過程,應重視項目的選擇、具體的成果展示、教師的評估總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與實驗手段,這是做好項目驅動教學方法的關鍵。近年來,中職生的入學起點低,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率較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參與精神,提升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及要求,把要學習的命令或知識點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具體教育情境中,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分析、思考、討論和交流,加深他們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有效的案例教學法必須有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資源支撐,因此,我們要盡可能選擇緊密聯系實際、具有一定典型性、啟發(fā)性,同時緊跟時代潮流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案例。
(3)考核方法立體化。
在考核方法上,改變以往單一考核模式,將采用“形成性考核”、“過程性考核、“綜合性考核”等三個部分形成最終的考核成績。這樣強化實操,注重構思和創(chuàng)意,在綜合實踐性考核中增加設計方案、設計說明書以及答辯考核,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使得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注重學習的全過程,實現過程學習和結果考核的統一。
①形成性考核(20%)
平時出勤、作業(yè)、表現等占該門課程成績的20%。主要根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出勤、作業(yè)和平時表現進行考核打分。
②過程性考核(30%)
過程性考核是指學生在機房實訓時聽課、上機是否認真,上機練習的任務是否獨立完成,作業(yè)是否按時上交,上機任務的結果是否有創(chuàng)意等等,這些資料的積累,有利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全面認識。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上機操作能力、項目完成情況、項目最終結果,對學生的總體評價中占主要地位。
③總結性考核(50%)
由于以試卷為主的期末考試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一些小的作品,并不能全面、準確的考查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掌握情況,所以在教學方法改革中期末考試主要以大作業(yè)的形式考查學生。
3、調整《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施內容使之貼合實際
在教學上首先要撰寫好課程標準、實驗實訓指導書、教學進度計劃、課程設計任務指導書、教案等,為課堂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學過程中首先介紹計算機應用基礎主要應用領域,讓學生了解該課程學習的目的及用途,再從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始,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教學進度。這樣一步步地學習,花相對較少的時間介紹與計算機應用相聯系的背景理論知識,通過實例講解,逐漸涵蓋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主要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各種工具使用技巧和各種常見作品的設計思路。
注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的行為。它包括了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是中職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任課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采用“教考分離”,過程性評估等考核方式。
同時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微課、慕課等教學模式在各地掀起了一陣浪潮,可以借助計算機公共課程相關的慕課教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運用混合教學方法,即將傳統的以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形式結合起來,更好的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通過建設計算機公共課教學輔助平臺,實現共享教學資源、統一布置和批改作業(yè)、輔導答疑、交流互動、測試評估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之,我們應該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特色與中職學生的特點。面對現實,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激活學生潛能,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yè)為導向,通過實施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意潛能,為學生以后的就業(yè)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宏彬. 《計算機處理技術》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實施[J]. 職教論壇, 2010.2.
[2] 王 瓊. 基于個性化學習的大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5.4.
【作者簡介】
李辰龍(1990—),男,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本科學歷,河池市衛(wèi)生學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