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茜
【摘要】粵語可以說是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的方言之一。有其獨特的發(fā)音方法和語法,其當中包含的粵音、粵味著實值得玩味、值得研究。本文從粵語出發(fā),在講述粵語的起源、發(fā)展、特色及變化的同時,也講述了語言學中的語言變體現(xiàn)象。
【關鍵詞】粵語;發(fā)展;影響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小區(qū)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于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七千萬。粵語的使用人口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于第三位,而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浾Z不僅在海外華人小區(qū)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梢哉f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一、粵語歷史
粵語的歷史發(fā)展,自上古時期至現(xiàn)今,經歷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1、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嶺南地區(qū)便居住著被稱為“南越”的民族,鮮有漢人居住,故當時漢語并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軍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數(shù)以萬計漢人來到嶺南地區(qū)定居,便導致漢語開始于嶺南地區(qū)傳播。而至漢代,漢高祖封趙佗為“南粵王”,統(tǒng)治南越之地。此時,許多漢人進入嶺南,便與南越雜居,促進了漢語的傳播。當時雖有不少漢人南下,但與當?shù)赝林啾?,漢人仍然屬于少數(shù)。因此,漢語在傳播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語言的影響,兩者互相融合及吸收,這便是粵語脫離母體的時期。
2、魏晉南北朝時期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長期處于戰(zhàn)亂動蕩的狀態(tài),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zhàn)亂,舉家南遷,是為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此時,嶺南地區(qū)漢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與發(fā)展。在此時期,粵語與中原漢語已經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此時期可稱為粵語之成長時期。
3、唐朝時期
至唐朝,粵語隨著廣東地區(qū)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廣州附近地區(qū)原來居住的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已經被漢化、另一部分被迫遷移到廣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此時期,粵語受中原漢語影響,變得更加規(guī)范化,進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詞匯系統(tǒng)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粵語日趨成熟的時期。
4、宋元明清時期
到了宋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自立門戶。元明清時期,粵語進一步發(fā)展,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5、清朝中后期
而至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朝閉關守國,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它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后掌握的語言是粵語而非北方話;除此之外,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亦常常學會說粵語。這直接導致了粵語在晚清時期非常流行。
6、近現(xiàn)代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成立。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二、粵語的特點
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
1、語音方面
在標準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fā)音,例如標準粵語中“我”和“餓”兩字的舌根鼻音聲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發(fā)音。
在聲調方面,標準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于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
2、詞匯方面
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如粵語中將“粘”說成“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又如粵語常于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xiàn)常常被寫作“嘅”),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此外,現(xiàn)代漢語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漢語中“跑”的意思。但是隨著漢語北方話在廣東地區(qū)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話保留下來的古語詞匯已經減少被使用。
3、語法方面
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后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由于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xiàn)象,因此產生了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北方話中"最近好嗎",粵語中為"呢排點啊"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征的遺留。
4、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近數(shù)十年來,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qū)。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商店”;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等粵語區(qū)居民和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
5、擁有大量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詞匯
粵語在變化發(fā)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xiàn)許許多多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的詞匯,這些詞匯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話的詞匯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匯比較低,小于10%。
三、粵語的影響
饒原生指出,“粵語影響中國的過程,本身就是翻譯的過程,‘埋單變成了‘買單,‘搞掂變成了‘搞定。說到粵語對中國的影響,大家都能舉出很多類似情況。而英語中也能找到受粵語影響的痕跡,如英語“typhoon”音譯自粵語的“臺風”,英語“l(fā)ychee”一詞來自于粵語“荔枝”,“sampan”音譯自粵語“舢板”,“ginseng”來自于“人參”等等。
在海外,由于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qū),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shù)海外華人社區(qū)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參考文獻】
[1] 歐陽覺亞. 普通話廣州話的比較與學習[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2] 袁家驊. 漢語方言學概要[M].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
[3] 許璧儀. 粵語中的古漢語現(xiàn)象探析[J]. 語言文字,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