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念,解振興,房賢濤,楊惠杰
?
·植物保護·
水稻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力的影響研究
張居念,解振興,房賢濤,楊惠杰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
以人工接種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水稻紋枯病主要影響佳輻占倒3和倒4芽的再生力,降低再生季的穗莖比,導致再生季的有效穗減少,從而影響再生季產量。
紋枯病;佳輻占;再生力
再生稻是利用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fā)成苗成穗,實現(xiàn)種一季收兩季的稻作類型,具有省工、省種、高效和節(jié)約資源的特點。佳輻占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育成的早稻常規(guī)稻品種,其高、中、低節(jié)位休眠芽易萌發(fā)成苗,是優(yōu)良的再生稻品種。佳輻占作再生稻既可高留樁亦可低留樁,均能高產,在高產田兩季每667m2產量可達700 kg[1]。但佳輻占作再生稻種植,其產量因不同年份不同地點存在較大差異,紋枯病可能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開展水稻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力的影響研究,以期為再生稻生產提供參考。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采用優(yōu)質常規(guī)早稻品種佳輻占。為避免因品種純度或個體差異對試驗的影響,試驗使用的佳輻占為經過單株繁殖并用鹽水篩選的飽滿種子。水稻紋枯病菌分離自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科研基地,采用稻谷培養(yǎng)后作為接種物[2]。
1.2 試驗設計和方法
試驗于2015年在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科研基地進行。3月16日播種,4月25日移栽,單本栽插,株行距為15 cm×15 cm。每小區(qū)插植12行,每行12株,共6個小區(qū),接種處理4個小區(qū),對照2個小區(qū)。于分蘗后期封行后,5月25日將稻谷接種物接種于處理葉鞘內,每穗接1粒稻谷,接于離地第1個葉鞘內。對照區(qū)每隔7 d用井岡霉素噴霧防治紋枯病的發(fā)生,不接種。處理接種完成后,全部小區(qū)四周用薄膜圍擋,以提高濕度,以利發(fā)病。7月20日調查記載紋枯病病級并用標簽做好標記。每個病級每個小區(qū)調查5叢。采用0、Ⅰ~V級分級標準。7月23日頭季收割,留樁40 cm。7月29日調查記載相應病級的出苗情況。9月13日取樣考種和計算穗莖比。以0病級為對照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處理軟件為DPS7.05。
2.1 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力腋芽萌發(fā)成穗的影響
水稻紋枯病對佳輻占腋芽萌發(fā)成穗的影響存在極顯著差異(表1),倒2芽的穗莖比各病級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但與病菌對倒3芽和倒4芽再生力的影響相對來說,其腋芽萌發(fā)成穗率下降幅度較小,3級的穗莖比還有0.64。病菌對倒3芽和倒4芽再生力的影響最為明顯,發(fā)病株倒3芽和倒4芽的穗莖比與健株相比大幅下降,倒3芽的穗莖比隨病級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2級以上病級穗莖比降幅接近50%以上,倒4芽穗莖比1~3病級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病株與健株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且病株穗莖比降幅超過46%。病菌對倒5芽再生力沒有影響,各病級之間不存在差異。倒2芽穗莖比的值最大,倒5芽次之,穗莖比也較大,這與紋枯病的發(fā)生特點相吻合。因為佳輻占的紋枯病發(fā)病較輕,試驗沒有調查到4級的病株,即劍葉葉鞘都沒有發(fā)病,倒2節(jié)的葉鞘雖有病斑,但病斑面積較小,發(fā)病程度較低,又因倒2芽較其它節(jié)位通風透光,病菌到此位置生長的時間較短,菌絲侵染腋芽的時間短,造成的傷害較輕,收割后此處更為通風透光,已不利病菌的生長,因此倒2芽的穗莖比最高。而倒5芽大多在基部水面以下,經切片鏡檢,未觀察到菌絲體,說明紋枯病菌不能侵染到這個位置,也就對倒5芽沒有影響。
2.2 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季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季主要產量性狀中的穗實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各病級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只對穗數(shù)的影響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表2),說明紋枯病主要影響再生季的穗莖比,減少再生季的有效穗,從而影響再生季產量。
表1 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力腋芽萌發(fā)成穗的影響
表2 紋枯病對佳輻占再生季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水稻紋枯病對佳輻占倒2、倒3和倒4芽的再生力均有影響,對倒3和倒4芽的影響最大,而對倒5芽沒有影響。紋枯病主要影響再生季的穗莖比,減少再生季的有效穗,從而影響再生季產量。
試驗雖采取密植和周圍圍薄膜的方法來提高田間濕度,以利發(fā)病,接種也很成功,但發(fā)病程度還是較輕,接種與對照小區(qū)均未調查到最高級別的病株,這可能與佳輻占抽穗后基部較為通透,對紋枯病的發(fā)展不利有關。
[1]林玉棋,羅玉水,饒鳴鈿,等.佳輻占再生特性與應用前景探討[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6(3):3-4.
[2]李挺丹.水稻紋枯病抗性評價體系建立及福建紋枯病菌遺傳多樣性分析[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Effects of Sheath Blight on Ratooning Ability of Jiafuzhan
ZHANG Ju-nian,XIE Zheng-xing,F(xiàn)ANG Xian-tao,YANG Hui-jie,
(Rice Research Institute,F(xiàn)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xiàn)uzhou,F(xiàn)ujian 350018)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Jiafuzhan ratooning ability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eath blight mainly affected ratooning ability of Jiafuzhan at the 3th and the 4th nodes from top and therefore it reduced panicle-stem ratio and panicle numbers, which resulted in low yield in ratooning cropping.
sheath blight;Jiafuzhan;ratooning ability
S435.111.4+2
B
1008 - 9799(2016)02 - 0033 - 03
2016 - 05 - 25
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省屬公益類科研院所基本科研專項(2014R1021-3);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2013 Z0002-2)
張居念(1971-),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