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燕
摘 要:拓片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獻形式。它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災(zāi)害的洗禮,帶著歷史的痕跡,留傳至今天,是多么彌足珍貴!保護好每一張拓片,用最好的方法修復(fù)已經(jīng)破損的拓片,是每一個古籍文物保護與修復(fù)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課題。
拓片,亦稱拓本,就是用紙和墨從鑄或刻的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或圖案的印刷品。是記錄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獻形式。
拓片所傳承的對象主要是古代器物和石刻,古代器物是指青銅器、秦漢瓦當(dāng)?shù)壬厦骅T造或鐫刻的文字或圖案,石刻是指在石材上鐫刻的文字或圖案,包括碑帖、墓志、塔銘、硯銘、刻經(jīng)、摩崖、、畫像、界石等等。拓片真實的再現(xiàn)了原物的風(fēng)貌和風(fēng)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價值。
1 拓片的產(chǎn)生及制作方法
拓片產(chǎn)生的準確時間,目前還無從知曉。最早有關(guān)拓片的記載是《隋書?經(jīng)籍志》,其中著錄了《秦皇東巡會稽刻石》一卷;東漢碑刻《熹平石經(jīng)》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等三十四卷;魏《正始石經(jīng)》有《尚書》《春秋》等十七卷。其注曰:“后漢鐫刻七經(jīng),著于石碑,皆蔡邕書。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jīng),相承以為七經(jīng)正字。后魏之末,齊神武執(zhí)政,自洛陽徙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于秘書內(nèi)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xué)。尋屬隋亂,事遂寢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chǔ),貞觀初,秘書監(jiān)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边@里的“相承傳拓之本”顯然就是拓本。可見,拓片誕生漢魏至南北朝之間,興于唐代。
拓片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以下三個步驟:1、將所拓之物的污漬泥土用水清洗干凈,2、將事先準備好的濕或干的宣紙敷在所拓之物的表面,用棕刷刷、用打刷打,使之凹進字口里面。3、用撲子將墨一遍一遍地、均勻地撲在紙上,待紙干后揭下,一張拓片就制成了。
制作拓片的顏料除墨汁之外,還有煤或煤灰加膠(多用于拓制大面積摩崖,可以降低成本)、朱砂、國畫顏料等,因而,拓片除了以墨為顏料的墨拓、禪羽拓外,還有朱砂拓、色拓等。
拓片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歷史、政治、軍事,文化。建筑等等,都能令研究者從中受益。保護好這些拓片,不讓中華文化缺失,是我們當(dāng)代文物修復(fù)者的義務(wù)和責(zé)任。
2 拓片的修復(fù)方法—鑲襯法
伴隨著拓片的產(chǎn)生,拓片的裝潢技術(shù)也隨之出現(xiàn),在鑲襯法出現(xiàn)之前,拓片的裝潢方法一般分為整幅托裱和割裱兩種,整幅托裱即用宣紙將拓片托裱一下,然后,以折疊方式或卷軸裝的方式存放。整幅托裱的優(yōu)點是如實地反映了碑刻的原貌,缺點是不易攜帶和收藏。割裱的方法是將拓片分裁成條,然后再按碑文的順序排好做成經(jīng)折裝或冊頁。割裱成冊的拓本宜于攜帶和收藏,但卻失去了原有碑文的氣魄和行氣,
國家圖書館是收藏拓片最多的圖書館之一,截止2014年我館共藏拓片近26萬多張。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館修復(fù)拓片采用是整體托裱法,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采用這種方法修復(fù)的拓片,在存放中其邊角極易破損,而且很難修復(fù),也就是說,這種方法不利于拓片的再修復(fù)。
在總結(jié)了各種修復(fù)方法的利弊后,國家圖書館獨創(chuàng)了拓片的保護性修復(fù)方法—鑲襯法,這種修復(fù)方法不僅簡單易學(xué),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拓片的再修復(fù)。其修復(fù)方法如下:1、將拓片從背面噴水刷平,破損處補好;2、取襯紙一張,刷平,置于案上,再將拓片正面朝上平鋪在襯紙之上;3、用點狀連接的方法把事先準備的局條粘在拓片四周,然后把襯紙的四邊翻過來粘在鋸條上。這樣一張拓片就做完了。
運用鑲襯法修復(fù)拓片,由于局條和四邊都采用點粘的方法與拓片連接,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拓片的傷害。因此,我們說,鑲襯法是拓片的保護性修復(fù)方法。
3 拓片修復(fù)應(yīng)注意的問題
在運用鑲襯法修復(fù)拓片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襯紙的選擇:拓片的襯紙要選擇結(jié)實、有韌性的棉紙或皮紙,如:高麗紙、枸皮紙等。拓片的襯紙要對拓片起到保護作用,因此,要找那些結(jié)實,有韌性的紙,才能托的住那些又薄又大的拓片,真正起到對拓片的保護作用。
2、拓片的展平:制作拓片的顏料多種多樣,除了墨以外,還有人就地取材,用顏料、煤灰、鍋底灰等制作拓片。因此,展平拓片要從拓片背面噴水、,水不易噴的太多,只要能刷平拓片就行。有些拓片上有原始的皺摺,這種皺摺不能打開,如果隨意打開這些皺摺,拓片的字體或圖形就會有變化,按照整舊如舊的修復(fù)原則,在修復(fù)過程中,要保留拓片原始的面貌,以便給后來的考證研究工作提供完整的資料。
3、拓片的去污:由于保存不妥,有些拓片表面會沾上各種各樣的污漬,不同的污漬祛除的方法是不同的。(1)泥土污漬:用溫水將其浸透,然后用白色的毛巾或軟紙輕輕沾,直至污漬去除為止。(2)霉?jié)n、油漬:如果漬痕是在拓片的空白處,就用毛筆蘸上熱水在漬痕表面輕輕刷試,使之變淡;如果漬痕是在有文字或有圖像的地方,則不予處理。(3)圓珠筆、鋼筆的漬痕:這種漬痕一般去不掉。遇到這種漬跡,不能貿(mào)然采取任何措施,要先用蘸水的紙巾輕輕沾一下痕跡處,看其是否掉色,如果掉色,在噴水展平時,要用撤潮紙覆蓋痕跡處,以免在噴水的過程中,漬跡因受潮而跑色。(4)顏料的漬痕:這種漬跡的處理方法和鋼筆漬痕的處理方法一樣。
4、拓片的修復(fù):(1)拓片的修復(fù)所用的補紙:修復(fù)拓片選用的補紙最好是白色宣紙或白色竹紙,補紙應(yīng)與拓片所用紙張薄厚相當(dāng)。(2)拓片的修復(fù)所用的糨糊:在采用鑲襯法修復(fù)拓片時,最好準備兩碗糨糊:一碗稠一些、一碗稀一些;稠一些的用于襯紙與局條的沾接、稀一些的用于修補拓片。(3)在修補拓片時,如果拓片破損處的紙張已酥脆或已成絮狀,那么在修補時,就不能把糨糊直接涂抹在破損處,而是涂在補紙上,再粘在破損處。(4)如果拓片破損處有鋼筆水、顏料等的漬跡,也要把糨糊涂在補紙上,待補紙上的糨糊稍稍晾干后,再粘在破損處。
5、拓片的壓平:(1)拓片的壓平方法:a、將撤潮紙或高麗紙平鋪在修好的每一張拓片上,b、再將紙板覆蓋在鋪好的撤潮紙或高麗紙之上。C、用較大的壓書板壓住紙板。(2)特殊情況的處理:如果修復(fù)的拓片上有圓珠筆、鋼筆、顏料等較易掉色的漬痕,在壓平時,要用撤潮紙蓋住漬痕,以免在壓平的過程中因為返潮導(dǎo)致漬痕跑色。
6、拓片的折疊:拓片修復(fù)完成后,須按照一定的尺寸進行折疊(這個尺寸是根據(jù)自身的庫存條件而定的)。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國家圖書館新鑲襯的的拓片折疊尺寸為38*26cm,墓志折疊的尺寸是28*15cm,折疊后的拓片置于統(tǒng)一制做的布套內(nèi),大布套(用來置放碑刻拓片)的尺寸是42×30cm,小布套(用來置放墓志拓片)的尺寸是30×18cm。
4 鑲襯法的優(yōu)點
利用鑲襯法修復(fù)拓片,除了不損傷拓片,利于人們再修復(fù),且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外,還有就是(1)省工時:據(jù)統(tǒng)計,整幅鑲襯裝拓片、整幅托裱拓片裝、整幅卷軸裝、冊頁裝拓片的用工比約為1∶1.3∶3.3∶33.3;(2)藏品所占的空間最?。和瑯拥臅瘢梅耪郫B裝拓片2514張;置放冊頁裝拓片644冊;置放整幅卷軸裝拓片190軸。它們所占空間比約為1∶3.4∶13.2;(3)藏品的重量最輕:整幅鑲襯裝拓片、整幅卷軸裝拓片、冊頁裝拓片裝裱重量以漢《尹宙碑》為例,整幅鑲襯裝拓片重0.15kg,冊頁裝拓片重0.9kg,整幅卷軸裝拓片1.2kg,它們的重量比約為1∶6∶8;整幅托裱裝拓片、整幅鑲襯裝拓片重量為:整幅鑲襯裝拓片一大盒平均重2.3kg,整幅托裱裝拓片平均重3.6kg;一小盒(一般為墓志)鑲襯裝拓片平均重0.95kg,整幅托裱裝拓片平均重1.4kg;它們的重量比約為1∶1.5。
拓片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建筑、藝術(shù)的重要文獻資料。過去由于歷史、戰(zhàn)爭、自然災(zāi)害等原因,許多拓片遭到毀損或破壞。因而,流傳至今的拓片愈發(fā)顯得彌足珍貴,怎樣保護這些拓片,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修復(fù)這些拓片,一直以來都是古籍修復(fù)界爭論探討的問題,鑲襯法正是在不斷的探索中誕生的。
縱觀拓片的修復(fù)方法,我認為鑲襯法是對拓片較好且具有保護性的修復(fù)方法。當(dāng)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來保護、修復(fù)我們的古籍、拓片,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讓拓片成為中華文化這一巨幅史冊中永不消失的、璀璨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