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思考的重要手段,在認知語言學(xué)領(lǐng)域備受關(guān)注。人類由近及遠,從實體到非實體,從簡單到復(fù)雜,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人體器官在認知世界中的基本作用,身體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主要認知方式,也受到廣泛關(guān)注?;谌R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理論,本文試圖從認知和文化角度,對比研究中英文身體隱喻并挖掘其產(chǎn)生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人體隱喻相似性大于差異性,其相似性反映了身體隱喻主要來源于認知普遍性,差異性則源于身體隱喻具有文化相對性。這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將豐富身體隱喻研究,促進英語漢詞匯和修辭教學(xué)。
關(guān)鍵詞:身體隱喻;映射模式;認知普遍性;文化相對性
作者簡介:邢浦,女,1990年出生,漢族,山西省忻州市人,吉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系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2
引言:
隱喻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對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近年來,它又受到了更多包括約翰遜和萊考夫在內(nèi)的更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在約翰遜和萊考夫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他們指出了隱喻在語言和思維方面的本質(zhì),并提出了概念隱喻。
雖然隱喻是指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概念映射,但隱喻的映射不是隨機的,而是受所謂的身體經(jīng)驗影響的意象圖式的限制。我們的語言中有大量的身體隱喻,它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手段,理應(yīng)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谌R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理論,本文將從認知和文化角度研究英漢身體隱喻的差異。
一、理論基礎(chǔ)
1. 隱喻的認知本質(zhì)
從認知角度看,隱喻定義為在另一個概念域中理解一個概念域。例如,我們從食物角度談?wù)撝R,從金錢角度談?wù)摃r間。隱喻的軌跡并不存在于語言之中,而在于用另一個概念概念化我們的心理域的過程中。因此,隱喻以跨域映射而存在,借此可以通過一個更具體的域去描述另一個域。
2. 隱喻的工作機制
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是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即源域和目標域。隱喻涉及兩個概念之間的對比,用一個概念解釋另一個概念。域指我們基于知識的一個特定的思想活動范圍,映射表示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兩個域中,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另一個是具有新的結(jié)構(gòu)、意義和功能。映射反映了人腦利用舊的具體的事物去理解新的抽象事物的認知機制??绺拍钣虻碾[喻映射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映射方向不對稱,從源域到目標域是單向的。其次,一致性,兩個域之間必須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第三,目標域優(yōu)先,即源域的結(jié)構(gòu)并不是完全復(fù)制到目標域,只是部分映射到目標域。第四,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來源于先驗和知識。
二、英漢身體隱喻
1. 身體認知隱喻
人類通過自己的身體經(jīng)驗認識世界。根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概念在最基本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意向圖式的動態(tài)模式下產(chǎn)生。身體隱喻化即人類借助自己的身體部位來認識其他抽象事物的過程。因此,對身體部位的隱喻意義識解過程即用身體認知感知世界的過程。
2. 身體隱喻的映射模式
(1)從身體域到具體的非身體域的映射
從身體域到具體的非身體域的映射通常是基于兩個概念直接而基本的相似性。在早期認知世界過程中,人們用身體部位名稱來描述其他事物。目標域可以是有生命或沒有生命的實體,例如漢語中的“山頭”、“山脊”、“山腳”、“洞口”、“泉眼”、“門臉兒”等。這種映射在英語中同樣非常普遍,如“the head of an arrow/a match/ /a page”“he face of a mountain/of a watch/of the earth”等。所有這些隱喻都是基于人體與具體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首先,身體部位名稱常被用來指代與身體部位有相似位置的其他事物。在“山腳”這樣的比喻中,源域是腳,目標域則是一座山。人類首先有腳的概念,當(dāng)他試圖識別和命名外部實體時,他們會很自然地用“腳”來指山的末端,對應(yīng)關(guān)系隨之建立起來,其位置相似性促成了映射關(guān)系。無論是英文還是漢語,均有“山頭”和“山腳”這樣的概念。其次,身體部位有自己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英語中有“the head of an arrow”“the eye of a needle”等,漢語中也有“箭頭”、“山頭”、“針眼”、“針鼻”等。這些隱喻是基于身體部分和另一個實體的某個部分有著相似的形狀或結(jié)構(gòu)。此外,每一個身體器官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人類深諳各個部位的不同功能,因此也會映射身體部位功能到其他事物,因此就出現(xiàn)了“河口”、“海口”、“湖口”等。雖然英漢兩種語言有著顯著的差異,但英漢兩種語言都通過人體隱喻來認識和理解其他事物,這就解釋了不同語言的人可以相互交流理解的原因。
(2)從身體域到抽象的非身體域的映射
從身體到抽象事物的映射基于心理和功能相似性。身體部位域和行政域之間的映射是基于對身體部位特征的認識。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我們可用“心”指代一些抽象目標,因此漢語中有“祖國的心臟”、“愛心”、“中心”等詞語,英語中也有“the heart of a city”“the heart of a problem”。身體部分的術(shù)語可以映射到行動域以表達某些事情。一個身體部分術(shù)語,盡管原本是一個名詞也看作是一個動作。例如,漢語中有“首航”、“手寫”、“面對”等,相應(yīng)英語中也有類似例子,如“face to face” “hand in hand”等。在英語和漢語中從身體域到抽象域的映射都普遍存在。身體各部分的屬性,都可以和外部實體產(chǎn)生映射關(guān)系。
(3)兩個身體部分之間的映射
兩個身體部位之間的映射基于形狀、位置和功能的相似性。以漢語中的“手心”為例,心位于身體核心部位,是最重要的器官。在這種映射下,出現(xiàn)了 “心頭”、“額頭”、“腳心”等。英語中有這樣的身體隱喻,但不是很多,如“ridge of a nose”“hair in armpits”“eyetooth”等。
(4)從不同部位的關(guān)系映射到人或物之間的關(guān)系
在這類映射中,源域是身體各部位之間的關(guān)系,目標域是物與物或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映射是基于聯(lián)系之間的相似性。正是由于人類將身體隱喻映射到抽象事物上,才能借助身體部位之間的關(guān)系去理解人或事物之間的抽象關(guān)系。例如,手和腳通過血液和神經(jīng)相連,需要相互配合完成任務(wù),兄弟姐妹間有相同的血緣,因此,手足可映射到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
一般而言,兩種語言中身體隱喻的映射模式存在更多相似之處,差異性相對少一些。兩種語言通常擁有相同的前三個映射模式,但最后一個模式在漢語中比較獨特。
三、導(dǎo)致英漢身體隱喻異同的原因
1.認知普遍性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英漢身體隱喻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基本重合,原因在于身體部位的位置、形狀和功能基本相同。同時人類有共同的常見的身體經(jīng)驗和一般的心理結(jié)構(gòu),這為身體隱喻提供了共同的身心基礎(chǔ)。認知模式是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隱喻表達是基于源域與目標域的相似性。因此,無論在英語還是漢語,隱喻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似的認知模式。盡管講兩種語言的人地理位置相隔甚遠,他們卻有相似的認知方式。
2.文化相對性
兩種語言間存在差異的原因比較復(fù)雜,這就要求追尋特定文化的根源。文化對語言的特性有很大的影響。文化差異會導(dǎo)致語言之間存在差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哲學(xué)淵源、歷史背景、自然環(huán)境,認知思維方式也會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平衡、和諧與對稱。受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漢語四字成語講究對偶,將雙源域映射到一個目標域上。相反,英語偏愛簡潔,通常將一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正如上文所言,漢語中從兩個身體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到人或物之間的關(guān)系,都很獨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相同的身體經(jīng)驗,但這些潛在的隱喻在某個特定的文化能否顯現(xiàn)出來,則更多取決于文化模式。
結(jié)語: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人體隱喻認知、人體隱喻的映射模式、英漢語言的異同及原因。相似性是共同的身體體驗的結(jié)果,差異性則由文化相對論造成的。因此,身體隱喻主要基于身體體驗,但也受到文化模式的影響。本文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對英漢身體隱喻進行對比研究,豐富身體部位認知隱喻理論研究,并將有助于英漢詞匯教學(xué)。誠然,文中只是涉及了認知隱喻部分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豐富研究,以促進認知隱喻理論學(xué)習(xí)和英語教學(xué)實踐。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李樹新.(2002).論人體詞語的文化底蘊.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5,58-63.
[3]盧衛(wèi)中,(2003).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外語教學(xué),6,23-28.
[4]束定芳,(2000).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外語學(xué)刊,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