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簡要地對當代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的歷史脈絡梳理,指出其現(xiàn)存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這些問題主要分為三個大的方面,解決的辦法也由此展開。
關鍵詞:當代;基礎美術;問題;辦法
“當代”一般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到今天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的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我們大致可以將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1949—1952)、兩種教學體系并存時期(1953—1998)、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時期(1999—至今)。
新中國成立初期,學有所成的大批留洋學子成為了中國美術教育的主力軍,中國的美術課堂引入了西方美術的全新的教學體系與教育方法,為中國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體系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至此,中國美術教育從拜師學畫的“師徒制”及傳統(tǒng)的筆墨紙硯轉化為近代學校制,這個時期同時保存著中西美術教學體制。代表人物有:徐悲鴻、李叔同等。1952年后,因為某些政治原因,我國引進了蘇聯(lián)契斯恰科夫美術教學體系,中國美術由此變成了蘇聯(lián)現(xiàn)實主義與法國寫實主義兩種教學體系并存的時代。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中國的美術教育一直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以及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六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時,中國的基礎美術教育才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
以上是當代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的大致的發(fā)展歷程,下面筆者將從三個大的方面重點分析其現(xiàn)存的一些問題:
一、學校、家長、學生本人的不重視
(一)學校不重視
現(xiàn)今,很多學校為了提高自身的升學率,不惜架空美術課堂,忽視基礎美術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將美術課用作其他主要科目的休息時間;對于那些面臨升學的班級,多數(shù)學校少開或不開美術課;甚至有些就算開設了美術課也會被其他主課老師無情地占用。
(二)家長不重視
中國自古以來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加之,近些年“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宣傳,使許多家長認為只有學好主要的文化科目才有出路,而學習藝術學科是“不務正業(yè)”。因此,即使學生本身對美術學科有興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家長不厭其煩的嘮叨,削減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三)學生本人不重視
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為了取得更好的學業(yè)成績,很多學生在美術課堂上選擇做其他科目的習題,完全沒有學習美術學科的精力與積極性。
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法不當
在今天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早已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真正體現(xiàn)美術的含義?,F(xiàn)今,我們經(jīng)常提到美術教學要求達到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正是當代基礎美術教育對美術教師提出的要求與挑戰(zhàn)。正如《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比欢芏嗝佬g教師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教學中僅僅是進行知識技能的教授,忽視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文化學習,也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教材編寫內容缺乏人文關懷與地區(qū)特色,質量欠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繪畫藝術及工藝制作又是其主要載體,這也為廣大教材編撰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養(yǎng)料。然而,現(xiàn)今許多教材忽視基礎美術學習對于個人一生發(fā)展的長遠影響,更多的編撰內容是一些繪畫技法的介紹,缺乏人文主義的關懷及對地區(qū)特色美術資源的挖掘。加之,編寫人員專業(yè)知識匱乏、水平參差不齊、市場化運作教材出版的隨意性,很難編撰出合適的教材。
下面筆者鑒于上文指出的問題,對癥下藥,提供一些解決辦法及建議。
(一)加強學科的宣傳力度,努力與學校、家長及學生溝通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還是存在一個觀念的誤區(qū),認為美術學習對孩子的未來是沒有用的,并不能幫助其上一所好的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就算孩子自己對美術充滿熱情,家長也不會顧及而強行安排孩子走他們認為的所謂的正確道路,學校和學生也被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從業(yè)人員要不斷加強對美術學科作用的宣傳,及時地與學校、家長及學生溝通,讓他們真正認識其發(fā)揮的作用,改變對美術教育的看法。再者,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社會正需要大量從事美術行業(yè)的專業(yè)人才,如住房需要室內設計師,穿衣需要服裝設計師等等,這些熱門職業(yè)正反映了社會對于基礎美術教育的極大需求。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
教師在學生美育的培養(yǎng)中占很大一部分因素,因此教師需要全面把握教材,靈活運用。在教學中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的教授,又要適當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文化的學習。再者,當代中國基礎美術教學應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而不應只有單一的教學手段、課程教材及評價標準;在教授繪畫時,更不應只強調單調的寫實風格,從而丟掉了傳統(tǒng)的、民族的繪畫中的意念與精神的表現(xiàn)。這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學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使自己在繪畫上既有扎實的功底,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淵博的學識、寬廣的胸懷、強烈的民族意識及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
(三)加強教材質量的監(jiān)管、增加教材的人文關懷,開發(fā)地區(qū)特色美術資源
現(xiàn)今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教材,其中一些教材的質量還有待商榷。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教材的審查監(jiān)管,避免那些觀點落后、粗制濫造的教材流入市場,誤導廣大的美術愛好者。再者,我國傳統(tǒng)的教材過分強調西學的“科學性”,而忽略了美術作為一門最能表達情感和治愈心靈的學科,其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因此在美術教材的編寫內容上應更加體現(xiàn)“以人文本”的原則,追求探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關懷。加之,近些年來,國家對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視,不同地區(qū)又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積淀與區(qū)域符號,因此在編撰教材時,應注重地區(qū)特色美術資源的開發(fā),適當增加鄉(xiāng)土課程內容,讓藝術更加融入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付川.當代基礎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09)
[2]馮天,邊穎.當代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教學研究初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
[3]龔宇.“傳統(tǒng)文化回歸”與現(xiàn)代基礎美術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8
作者簡介:肖薇,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