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 鋒
?
用 敬 畏 守 護 底 線
□ 繼 鋒
喻 梁/圖
底線,人們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聽到、想到和說到,如:道德底線、法律底線,等等。它是一條不可逾越的臨界線,一旦越過了,性質(zhì)就變了。底線是規(guī)則得以存在的前提,可以稱之為禁忌,猶如高樓大廈得以安穩(wěn)的前提是地基,規(guī)則可以適時調(diào)整和改動,但禁忌卻是恒定的,如同房間內(nèi)的隔斷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適當調(diào)整,但地基卻不能改動,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則,大廈將會轟然倒塌。
敬畏,是人們對待事物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敬”有嚴肅、認真之意;“畏”指謹慎、不懈怠,有“怕”的內(nèi)涵。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比艘坏]了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曾在《曾國藩家書》中寫道:不要以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負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學(xué)問就敢恃才傲物;在順利之時,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敗名裂就是不知道顧忌。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會知道什么是“高壓線”,才能遵循規(guī)矩、守住底線。被后人譽為“為師為相為將一完人”的曾國藩,在日記和家書中多次記載了如何處理收到禮品的事情,其中有的廣為流傳,這些都為曾國藩樹起了一座清正的口碑,也為后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名將鮑超赴安慶拜見曾國藩,一為商量軍務(wù),二為給曾國藩賀壽。他一共帶來十六包禮物,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覽之而笑,從中挑了“一頂小帽”收下,其他都送還鮑超。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鮑春霆(鮑超)來,帶禮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余則全璧耳。”鮑超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又帶了十六包東西回去了。從很多類似的事情綜合分析可以看出:曾國藩在收受禮品上是有“底線”的,在收與拒之間體現(xiàn)了一個“畏”字。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曾國藩一生始終懷著敬畏之心,憑著強烈的政治良心和處世變通的智慧確認和守護著自己做人為官的底線,保持頭腦清醒,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中一路平步青云,大業(yè)輝煌,成就了自我。
用敬畏守護底線絕不是一句漂亮的大話、空話,而是要在具體的紛繁世事中發(fā)揮作用。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權(quán)力,在為人做事、當官用權(quán)中要有清晰的底線意識,所謂“知止而后有定”,明確底線是什么、在哪里,用敬畏之心時刻告誡自己謹守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