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姍姍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32-01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詩文內(nèi)涵豐富,意境高遠。語言凝練,蘊含哲理。為了傳承祖國經(jīng)典的文化精髓,在孩子們心靈播下一粒粒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提高孩子們積累豐富的語言和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另外,《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把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內(nèi)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落實這一目標,古詩詞誦讀書寫是最現(xiàn)實的選擇。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把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進行有機的整合已成為必然。
詩詞是清泉,蕩滌著心靈的塵埃;詩詞是甘露,滋潤著求知的心田。金沙二中以"書香校園"、"三聲校園"為載體,在全校大力展開詩教工作。呼吸著詩詞的氣息,流淌著詩詞的血液,應和著詩詞的韻律,濃郁的詩歌創(chuàng)作氛圍給我校師生提供了各顯身手的舞臺。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古詩詞在學生心里生根、發(fā)芽,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教學應當擔負的歷史使命。
初中古詩詞書寫的教學重在詩詞誦讀。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yǎng)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發(fā)情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詞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梢姡b讀是提高古詩詞書寫教學的有效途徑。
初中古詩詞的書寫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積累。以課堂為主要空間的古詩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能學詩"的主要陣地,對古詩意境進行探索,深入詩境,產(chǎn)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和多元化的感悟。詩歌是人類情感的靈光乍現(xiàn),每一詩行都活著詩人鮮活的靈魂,在詩歌的天空中放飛心靈,自然充滿了無窮的興味。當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說:"要養(yǎng)成純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詩歌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文化。"古詩詞無不反應社會現(xiàn)實,但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及古詩抽象、含蓄的特點,均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了解古詩詞,更好的把握古詩詞的內(nèi)涵,要學生積累相近、相關素材,學習不是孤立的,課外的積累老師要經(jīng)常檢查、同時開展一些競賽,會有很好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學習探究的平臺,增加閱讀量,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古詩詞能力。
無數(shù)的寫作實踐都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在寫作中除了能圍繞中心,組織好材料進行寫作,還要進一步提高寫作層次,提高語言的的表達的能力。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詠柳》一詩中,先寫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這里作者運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他從顏色和形狀對柳樹進行了描繪,后兩句用在設問和自答的修辭格式,贊美了春風給萬物帶來了生機,給大地披上了綠裝,這樣比喻貼切自然,不是描繪春天的柳樹的特點,還給人帶來了一種的美好的享受。在這一首28字的絕句中,詩人就運用了多種的手法,他把能表達的內(nèi)容寫得如此美妙,在寫作中善于運用修辭的手法就值學生認真學習,面對一個簡單的實物,如何能把它表達得更為細致,寫得更加感人,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恰如其分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就一定會使文章的語句更為出彩,所以教師教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對于一些修辭手法也要多加分析,細細想想作者這樣運用的好處,時間長了,學生們就能從中感悟出許多技巧。
時代在向前發(fā)展。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度不能按部就班模仿別人的做法,寫作已是如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變換角度,讓自己寫出的內(nèi)容不落俗套。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作"就要求學生通過作文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寫作中,學生要想把自己表達的看法講"深"講"透",作為教師再指導學生寫作實時就不能隨便讓學生選擇一件事來寫,而應發(fā)人之未發(fā),能讓讀者能有與眾不同的感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至于落入俗套。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特別正處青春期的廣大中學生來說,在寫作中同樣會遇到一些難題,這時作為教師不僅要從寫作方面加以引導,還應從心理進行輔導,讓他們認識寫作就是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表達,不是什么難事,遇到一些難題只要想辦法總會克服的,而不能畏縮不前,應付了事。古語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無數(shù)的作家寫作都是經(jīng)歷百煉成才的,唐代詩人盧延讓曾說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用于教育中學們要善于學習寫作,教變個角度看問題,能積極地尋覓寫作的路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
總之,我認為古詩寫作教學就應該根據(jù)實際,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文,感受詩文。讓學生們的內(nèi)心真正的走進了古詩,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寄托著前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既要讓學生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要讓他們從中達到提高自身修養(yǎng)、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目的。讓中華詩詞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古詩詞的誦讀和寫作成為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