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興+沈健+尹業(yè)光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這是一首在中華大地傳唱百余年的民謠,歌詞簡單樸實,催人淚下,描述了一位年輕女子與即將踏上走西口征程的愛人依依惜別之情。
那是一段難以述說的沉重歷史。幾百年前,山西、陜西以及少量河北的百姓,懷著對未來的向往,逐步越過長城,進入尚未開發(fā)、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qū),開墾耕作,經商謀生。這就是中國近代數(shù)次大移民之一,前后持續(xù)了四五百年的“走西口”。
明末清初,因為人口膨脹,加上戰(zhàn)爭和天災的頻繁肆虐,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與此同時,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廣人稀,游牧民族在廣袤的草原上逐水而居,養(yǎng)牛牧馬,大片荒蕪的土地,對于長城內的農民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但在很長時間里,由于朝廷對蒙古地區(qū)防范嚴密,甚至長期采取封禁政策,因此走西口最初還是比較隱蔽的小規(guī)模活動,且以行商為主。
隨著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日漸鞏固,朝廷逐漸放寬了對蒙古地區(qū)的限制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fā)展農業(yè)。于是,晉、陜、冀等地民眾呼朋喚友,三五成群,越過殺虎口、張家口等關口,前往蒙古地區(qū)各個大小城市謀求生路。一些小商販,趁著關口內外物資相互需求的社會現(xiàn)狀,抓住機會進行買賣,逐漸富甲一方。有了這些成功者作為榜樣,更多的人被帶動起來,走西口逐漸成為潮流,規(guī)模日漸擴大。一代代走西口的漢子,帶著親人的囑托,就這樣毅然離開家鄉(xiāng),去口外尋找希望與財富。
走西口極大地加強了口外邊地與內地的聯(lián)系,推動了塞內外物資的交流,也帶動了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晉商為代表的旅蒙商人,還開辟了一條從茶葉產地福建,跨越長江、黃河,經蒙古沙漠、西伯利亞,深入歐洲腹地的國際茶路,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對口外蒙古地區(qū)而言,內地的大批移民,帶來了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界線因此逐漸向北推移,蒙古地區(qū)單一的游牧經濟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形成了農牧并舉、蒙漢共居的社會狀態(tài)。到了清朝中葉,塞外的糧食種植已不僅能滿足當?shù)匦枰?,而且還可向長城以南地方大量供應,以至于有了“塞上谷倉”之稱。
可以說,走西口不僅是口內漢人的希望,也是口外蒙民的希望,但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就注定了那是一段艱辛而坎坷的征程。關山難越,長河阻隔,西行路上充滿艱辛和酸楚,生離死別的痛苦時刻充斥心間;荒涼遼遠的大漠不見人煙,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很容易讓人失去方向感,若遇上風沙,還有被活埋的危險;惡劣氣候帶來的風霜雨雪,隨時考驗著人們的承受極限,許多人只有咬緊牙關,默默祈禱;更何況,一路上還有土匪和豺狼野獸伺機而動,隨時可能讓前行的漢子們人財兩空,曝尸荒野……據說那時走西口的人,都會在啟程前就給自己燒“離門紙”,表示一旦出了門,生死禍福便全由不得自己。
回望歷史,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那條路上人頭攢動,影影綽綽。北方的烈風在呼嘯,大漠中黃沙飛揚,盜匪的刀光劍影在閃爍,蒼涼的歌聲道不盡寂寥和迷茫,但許多人還是毅然出發(fā)了。這一走就是數(shù)千里,有人從山西、陜北等地走到了蒙古草原,甚至走到新疆邊陲和遙遠的俄羅斯……
幾百年后的今天,“走西口”三個字活化為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出無數(shù)傳奇故事,可悲可嘆,可歌可泣。不過,其中固然有許多血淚和辛酸,但也總有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那就是對理想的追求——那一個個為了理想而勇往直前的靈魂,散發(fā)著永恒的光彩。
走西口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詩,包含了無比厚重的文化。在本期策劃中,我們從歷史長河中截取一些“浪花”,從歷史、地理和人物的三個角度,選擇了一些細節(jié)故事,嘗試對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做一些解讀,并向那些曾經在漫漫西行路上勇往直前的靈魂,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