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玲,馬翊華
道德對企業(yè)誠信的作用機理研究
——基于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食品加工企業(yè)的實證分析
王書玲,馬翊華
文章以食品加工企業(yè)為樣本,以“倫理領導”表征企業(yè)道德水平,構建了倫理領導與企業(yè)誠信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結果表明,表征企業(yè)道德水平的倫理領導顯著積極促進企業(yè)誠信水平,但在具體維度上存在差異。研究結果為從組織行為學視角、管理人員角度著手提升企業(yè)誠信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道德;企業(yè)誠信;作用機理
頻頻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的直接責任者——生產企業(yè)自身誠信缺失引起的經營短視行為。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同志曾一語道破實質:“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可見,誠信—道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lián)系,這中間關系機理如何?經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這方面定性描述文獻不少,而實證研究寥寥無幾。另外,企業(yè)誠信到底取決于那些因素?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在相對比較多的企業(yè)誠信研究成果中,雖都肯定企業(yè)誠信的作用,認可企業(yè)失信重大負面影響,但企業(yè)誠信的主流研究內容則是對誠信做出評價或預測,這種評價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視角,解決了誠信結果“是什么”問題,無法從理論上解釋一些知名企業(yè)失信原因[1],難以解釋企業(yè)為什么會失信,即不能解決“為什么”問題,可謂“治標不治本”。為此,本文以食品加工企業(yè)為樣本,基于“道德影響行為”的思維范式,實證剖析道德對企業(yè)誠信的影響機理,為從誠信本源追尋企業(yè)誠信解決之道提供參考依據(jù)。
(一)道德、倫理與誠信
企業(yè)倫理道德①倫理與道德盡管在內涵的確存在一定的區(qū)別,比如倫理是主體在處理內外關系時的規(guī)范,強調“應然”,道德是主體所接受并內化的認識和要求,是主體真正信奉并在社會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行為規(guī)范,偏重于“實然”(王艷艷和趙曙明,2007)。然而,如果不是以概念考究精致見長的哲學角度開展研究(胡寧,2010),倫理與道德兩者在詞源含義上是等同的(孔南鋼,2011),尤其對于組織管理理論而言,倫理與道德表述經常替換使用(潘東旭和周德群,2006;陳麗君,2009;朱福明,2010;趙立,2012)?;诖耍疚膶⑵髽I(yè)道德與企業(yè)倫理看作同義概念使用。與企業(yè)誠信是一對相生相伴的概念,兩者均包含共同的本質內涵,如果將概念范圍適當放大,倫理與誠信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等同。研究中,一些學者對倫理和誠信作同樣功能使用,如李亮學(2004)[2]直接將“誠信”與“倫理”作為一個概念進行研究;范南(2004)[3]在研究中,就將中義上的誠信概念定義為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倫理,認為誠信既是一種嚴格的道義倫理要求,也是一種需要社會制度提供普遍保障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誠信行為指按倫理道德所要求的規(guī)范來強制自己,誠信行為就是倫理行為或道德行為?!盵4]但仔細分析,二者并不相同,從社會來說,高層次的道德需求和道德供給不可能在規(guī)模和數(shù)量上成為大眾主流,誠信不是高不可攀或資源稀缺的倫理層次,只是普遍性、基本的底線倫理。
(二)企業(yè)倫理、倫理型領導
倫理反映了具體道德行為表現(xiàn)的理論化抽象,作用在于引導人們正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進而做出行為決策[5]。商業(yè)倫理(business ethics)或組織倫理(corporation ethics)在20世紀50年代全球范圍內的爭取基本公民權利、公眾環(huán)境保護意識空前覺醒的背景下出現(xiàn),其研究具體分為三個方向:組織倫理準則、組織倫理氛圍以及倫理型領導[6],三者之間,倫理型領導直接影響倫理氛圍的產生且倫理型領導通過制定倫理準則塑造倫理氛圍,即倫理型領導是其他變量的外生變量,綜合控制各類影響因素[1]。也因此,倫理型領導受到了組織管理學者的重視,成為組織管理研究的一個新焦點。故而,在我們對企業(yè)誠信影響因素的企業(yè)“道德品質”研究中,我們選擇影響力更強的“倫理型領導”變量,表征企業(yè)道德水平。
倫理型領導(Ethical Leadership)包含個人領導(對人的影響)和公司領導(對一個組織的影響)[7]兩方面,是領導者“通過個人行為、相互間關系清晰闡述規(guī)范適當?shù)男袨?,并使用雙向溝通、決策制定、獎賞或懲罰引導、促進追隨者(followers)的行為”[8][9],在社會環(huán)境中倫理領導關注倫理和倫理方式[8],從而傳達對追隨者的期望以及角色示范[6]。對倫理型領導的測度,本文借鑒Resick等(2006)對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包含62個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倫理型領導的結構維度的研究,倫理型領導包含正直、利他主義、集體激勵以及鼓勵四個維度[10],具有較好的文化普適性[11]。
(三)企業(yè)誠信
企業(yè)誠信,狹義來說是謀略化了的企業(yè)運營道德水平的靜態(tài)描述,是動態(tài)的企業(yè)誠信發(fā)展過程中某一時刻的構建結果的陳述;廣義的企業(yè)誠信作動詞解釋,是企業(yè)謀取公眾信任、并不斷提升公眾信任水平的過程[12]。對企業(yè)誠信測度,國外商業(yè)倫理研究者提出過程行為評估和結果評估兩種思路[13]?!吧虡I(yè)就是一個實踐”(所羅門·恩德勒),在管理背景下的誠信是個體或組織在面臨誠信兩難沖突情景時所作出的行為選擇,當行為者是個體時,它指個體誠信行為,當行為者是組織時,即指組織誠信行為[14](P51)?;诖?,本文采取過程行為評估思路測度企業(yè)誠信,借鑒Caldwell(2003)[15]和陳麗君(2009)[14](P120-121)的研究,并結合實地調研、訪談,最終決定從質量保證、遵紀守法、誠實守規(guī)、守信履約4個維度測度企業(yè)誠信。
倫理道德是當代背景下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生變量,是企業(y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競爭優(yōu)勢之源[16][17]。企業(y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是否具備了誠信意識,決定了企業(yè)的行為[18]。學者王新平、張琪等(2012)通過對近幾年發(fā)生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分析,發(fā)現(xiàn)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除去政府監(jiān)管不力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業(yè)自身,均是因為相關從業(yè)人員、食品生產加工企業(yè)缺乏足夠的質量意識、社會道德和法律意識而導致的[19],這暗示了企業(yè)倫理道德對企業(yè)誠信的決定作用。周斌(2010)基于供應鏈視角,認為供應鏈企業(yè)之間誠信關系演進受內在動力因素和外在環(huán)境因素兩方面影響,外部因素通過內因起作用,“企業(yè)內部倫理”是其中的內部因素之一,良好的企業(yè)內部倫理可以使供應鏈整體“熵”減少到最小值,企業(yè)之間誠信關系演進的過程就是熵值逐漸變小的動態(tài)過程[20]。
郭建新(2007)認為誠信交易過程依賴于明晰的產權歸屬、合法的契約締結、有效的制度安排、對稱的信息共享、公共權力的維系。理論上說,滿足這些限定條件,可以構成一個比較完備的誠信制度。然而,這種理想狀況僅僅能出現(xiàn)于理論中。這是因為一切制度的設計與安排最終都需要參與人行為體現(xiàn)出來,在誠信交易過程中,如果忽視人為因素的復雜性,只是根據(jù)理論所描述的交易條件預設是無助于解釋失信問題的。因此,作者提出,必須關注誠信交易的主體性動機,關注主體是否具有守約守信的道德品質[21]。施泰因曼等(2001)認為導致企業(yè)非倫理行為的原因有三大類:一是外部環(huán)境因素,如經濟制度造成的壓力;二是組織上的局限性,包括勞動分工、決策權限的分散、等級命令制等組織結構因素、文化因素;三是經理者的道德因素[22](P25-49),實際上,企業(yè)各級領導者的倫理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yè)的倫理道德水平。潘東旭和周德群(2006)提出企業(yè)的誠信水平需要“提升經營者道德素質,營造誠信的企業(yè)文化”[23](P171)。顯然,兩位研究者認同道德對于誠信的作用。然而,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道德具有不穩(wěn)定和不可測量的特性,難以作為變量進入實證研究,因此在他們的影響因素模型中,并沒有包含與道德相關的變量。而本文將相對完善的、具有可觀察的測驗體系的企業(yè)倫理領導作為能反映道德的替代變量,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領導的作用是引導和激發(fā)被領導者向著一定的目標努力,在扮演這種角色時,領導者影響著公司文化和組織的倫理價值觀。對于企業(yè)員工來說,大多數(shù)員工會將企業(yè)中的重要他人如領導者,作為自己倫理行為的指導,而企業(yè)內員工的非倫理行為又會對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極大的危害[24]。組織失信問題會給上下游企業(yè)、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造成非常巨大的損失和危害,同樣是一種“不良行為”。因此,組織倫理領導對失信這種不良行為亦有積極影響作用。另一個角度,根據(jù)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與杜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的研究結論,人們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結果來決定是否學習或者模仿該行為,員工如果感受到管理者以一種倫理的方式對待他們,并致力于員工滿意,員工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工作,表現(xiàn)出組織倡導要求的行為,從而有助于組織誠信行為的出現(xiàn)。
基于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企業(yè)倫理領導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水平,這個假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H1:倫理領導展現(xiàn)出的正直特質積極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各子維度。
H2:領導的利他行為積極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各子維度。
H3:領導的集體激勵積極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各子維度。
H4:領導的鼓勵積極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各子維度。
(一)問卷設計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回顧和總結,設計受訪者自行填答的調查問卷,共35個題項。企業(yè)誠信量表主要借鑒陳麗君(2009)[14](P120-121)和 Caldwell et al(2003)[15]研究和實地訪談設計,包含4個維度20條題項;借鑒Resick等(2006)[10]的研究測度倫理型領導,4個維度包含15個題項。問卷采用Likert 5點量表,1為非常不符合,5為非常符合。并通過小范圍預測,確定問卷最終題項為27個,13個測量企業(yè)誠信,14個測量倫理領導,具體正式問卷參見表1。
(二)數(shù)據(jù)收集和研究樣本
正式調研采用網(wǎng)絡方式進行,借助我國專業(yè)問卷調研網(wǎng)站——問卷星企業(yè)版,通過微信、短信、郵箱、騰訊等通訊平臺分享問卷網(wǎng)址鏈接,在限定食品行業(yè)范圍內轉發(fā)擴散,為保證問卷有效性,問卷采取了答題人身份雙重甄別機制和防重復答題和答題時間限制措施。正式調研問卷于2015年3月10日開始發(fā)放,至2015年4月30日截止,問卷初步收回476份,通過分析,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54份,問卷有效率為74.37%。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本次調研包含高層管理者66人、中層管理者145人、基層管理者143人,基本達到高層:中層:基層=1:2:2比例;在企業(yè)類型上,國有企業(yè)占比31.6%,民營企業(yè)占比47.5%,外資/合資企業(yè)占比20.3%,其他占比0.6%;企業(yè)成立年限為1—5年的占 6.2%,5—10年的占 24.3%,10—15年的占33.3%,15—25年的占24%,25年以上的占12.1%;企業(yè)規(guī)模在100人以下的占11.3%,101—300人的占36.4%,301—500人的占27.1%,501—1000人的占13.8%,1001人及以上的占11.3%;企業(yè)盈利情況認定非常緩慢的占0.6%,比較緩慢的占10.2%,一般占40.4%,比較快速的占44.9%,非??焖俚恼?.0%;生產食品涉及飲料、蛋糕、餅干、奶制品、果汁、面包、肉制品等??傮w來看,樣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對354份有效樣本進行信度檢驗,采用Cronbach′s系數(shù)和組合信度(CR)檢驗問卷的信度。由以下表1可知,9個潛變量的Cronbach′s系數(shù)在0.740~0.969之間,均超過0.7標準,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內部一致性。所有變量的組合信度在0.742~0.969之間,均大于0.600,量表的組合信度通過檢驗。表明本研究設計的量表能夠對潛變量進行可靠的測量。
2.效度分析。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收斂效度和區(qū)別效度,本文采用擬合優(yōu)度、標準化因子載荷、組合信度、平均變異數(shù)萃取量(AVE)等指標。自變量倫理領導模型的擬合指標為:x2/df= 1.287,RMSEA=0.029,GFI=0.963,AGFI=0.945,NFI= 0.978,TLI=0.993,IFI=0.995,CFI=0.995;因變量企業(yè)誠信模型的各項擬合優(yōu)度指標為:x2/df=1.254,RMSEA=0.027,GFI=0.968,AGFI=0.951,NFI= 0.981,TLI=0.995,IFI=0.996,CFI=0.996,兩變量模型擬合情況均達到理想或較理想水平。并且由表1可以看出,變量所有題項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500,組成信度均大于0.600,且平均變異數(shù)萃取量(AVE)在0.462~0.886,符合吳明?。?013)[25](P61-63)的標準:(1)因素負荷量大于0.5;(2)組成信度大于0.6;(3)平均變異數(shù)萃取量大于0.5或可接受門檻0.36~0.5[26],因此本研究的收斂效度通過檢驗。
表1 測量模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表2 相關系數(shù)和區(qū)別效度的分析結果(AVE方法)
研究通過考察所有變量AVE值的平方根是否都大于變量間相關系數(shù)檢測量表的區(qū)別效度,見以上表2對角線下方數(shù)據(jù)。對照以上表1和表2可知,各變量AVE值的平方根都大于變量間相關系數(shù),據(jù)此可以推斷,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區(qū)別效度。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本假設結構方程模型擬合指標為:x2/df=2.364,RMSEA=0.062,GFI=0.853,AGFI=0.819,NFI= 0.911,TLI=0.939,IFI=0.947,CFI=0.946,模型的擬合情況良好。模型路徑和系數(shù)檢驗統(tǒng)計結果如圖1所示,基本符合假設預計。
圖1 倫理領導影響企業(yè)誠信模型
從圖1可以看出,集體激勵對企業(yè)誠信各維度作用均影響顯著,正直對遵紀守法、誠實守規(guī)、守信履約顯著影響;利他特質對企業(yè)誠信的質量保證、守信履約維度顯著正向影響,鼓勵對企業(yè)誠信各子維度影響均不顯著。表明原假設H3完全得到支持,H1、H2部分得到支持,H4未得到任何支持。但檢驗結果可以證明,企業(yè)倫理領導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水平的假設成立,只是在具體維度上存在差異。
總體來說,表征企業(yè)道德水平的倫理領導顯著積極促進企業(yè)誠信水平,但在具體維度上存在差異,首先是集體激勵的影響程度最大,對企業(yè)誠信四個維度均顯著影響;其次是正直,顯著影響企業(yè)誠信三個維度;最后是利他維度,影響兩個維度。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對企業(yè)誠信的影響不顯著,仔細分析,鼓勵能夠增強下屬信心、獨立能力,體現(xiàn)了領導者對下屬的認同和尊重,但下屬是否一定表現(xiàn)出組織倡導的行為有待商榷,我們認為,可能需要一定的中介條件或調節(jié)因素,例如倫理氛圍、組織承諾等,也是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因素。
本文基于“道德影響行為”的思維范式,初步以倫理領導作為測度企業(yè)道德水平的變量,對倫理領導對企業(yè)誠信的影響機理進行了探究,發(fā)現(xiàn)倫理領導能夠促進企業(yè)誠信水平的提高。研究拓展了企業(yè)誠信的研究深度,對企業(yè)誠信影響的前因變量進行實證分析,剖析了企業(yè)失信的倫理原因,從組織行為學視角、管理人員角度著手解決企業(yè)誠信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
[1]范閭翮.企業(yè)質量信用及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李亮學.信用倫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3]范南.信用理論、制度與實踐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4.
[4]George,R.T.D.Competing w ith Integrit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Svensson,G.,G.W ood.A Model of Business Ethics[J].Journalof BusinessEthics,2008(3).
[6]金楊華,黃珺君.倫理型領導對組織倫理的影響[J].管理現(xiàn)代化,2013(1).
[7]Enderle,G.Some Perspectivesof Managerial Ethical Leadership[J].Journalof businessethics,1987(8).
[8]Brown,M.E.,L.K.TreviO,D.A.Harrison.Ethical Lleadership: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for Construct Development and Testing[J].O 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5(2).
[9]Brown,M.E.,L.K.Trevi?o.Ethical Leadership: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6(6).
[10]Resick,C.J.,P.J.Hanges,M.W.Dickson,et al.A Cross-Cultural Exam ination of the Endorsement of Ethical Leadership[J].Journalof BusinessEthics,2006(4).
[11]Martin,G.S.,C.J.Resick,M.A.Keating,et al.Ethical Leadership Across Cultur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rman and USperspectives[J].Businessethics,2009(2).
[12]王書玲,郜振廷.企業(yè)誠信內涵解析——兼論相關概念關系[J].中國商貿,2010(12).
[13]Paine,L.S.Managing for O rganizational Integrity[J]. 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4(2).
[14]陳麗君.誠信的本質、評價和影響機制:研究視角下的中西方誠信[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5]Caldwell,C.,S.E.Clapham.O rganizational Trustworthines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2003(4).
[16]潘奇.企業(yè)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重新定位——基于哈貝馬斯對話倫理的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3(4).
[17]張志丹.道德: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內生變量[J].南京社會科學,2011(7).
[18]孫智英.信用問題的經濟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2.
[19]王新平,張琪,孫林巖.食品質量安全:技術、道德,還是法律?[J].科學學研究,2012(3).
[20]周斌.供應鏈企業(yè)間誠信關系的演進研究[D].江蘇大學,2010.
[21]郭建新.信用:一種經濟倫理的詮釋維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7(3).
[22]霍爾斯特·施泰因曼,阿爾伯特·勒爾.企業(yè)倫理學基礎[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3]潘東旭,周德群.現(xiàn)代企業(yè)誠信: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4]譚亞莉,廖建橋,王淑紅.工作場所員工非倫理行為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
[25]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實務進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26]Fornell,C.,D.F.Larcker.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 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ofMarketing Research,1981(1).
[責任編輯:劉烜顯]
王書玲,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馬翊華,河北經貿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博士,河北 石家莊 050061
F 27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6)12-0086-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食品安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yè)決策機制研究”(12BGL004);河北省食藥局重點項目“供應鏈視角下食品加工企業(yè)誠信影響因素研究”(ZD20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