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康飛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某水庫溢洪道出口挑流鼻坎優(yōu)化探究
◎ 萬康飛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云南某水庫溢洪道出口與河道交角呈135°角,通過模型試驗發(fā)現,挑流鼻坎將下泄水流挑向右岸灘地,水流無法歸槽,沖坑較深,危及進場道路安全。通過改變鼻坎體型,改變了水流導向,水流挑向下游河道,且水舌擴散充分,消能防沖效果特別明顯。
關鍵詞:溢洪道 挑流鼻坎 優(yōu)化
云南某水庫位于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境內,壩址距永勝縣城58km。水庫的工程任務為:解決項目區(qū)3.6萬人和14.75萬頭牲畜用水問題、滿足5.05萬畝灌溉面積的灌溉用水,改善灌溉面積2.27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78萬畝冬春季節(jié)季節(jié)性灌溉需水以及下游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需水要求。樞紐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壩、溢洪道、泄洪洞以及輸水洞,總庫容2520萬m3。
水庫為中型Ⅲ等工程,大壩為瀝青混凝土心墻壩,為2級建筑物,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為3級建筑物,灌溉工程建筑物級別為5級,圍堰建筑物級別為4級,其他臨時建筑物為5級。樞紐布置格局為:大壩攔河布置,右岸布置輸水系統(tǒng)、左岸布置泄洪洞(與初期導流洞合二為一)及表孔溢洪道。
壩型采用瀝青混凝土心墻壩,壩頂高程2331.35m,最大壩高81.35m,壩頂寬度為8.0m,壩長300.0m。壩頂上游側設防浪墻,墻頂高出壩面1.2m。大壩上下游壩坡均為1︰1.8。
泄洪洞與導流洞完全結合,為無壓洞泄洪,總長415.75m,設計泄量為186m3/s,校核流量為191m3/s。
輸水系統(tǒng)采用有壓運行,總長614.93m,其中豎井前隧洞段長75.5m,豎井后隧洞段196m,外包混凝土鋼管段長54m,出口明渠段長260m。輸水系統(tǒng)設計流量5.10m3/s,加大流量6.20m3/s。
水庫正常蓄水位2328.0m;設計洪水位2328.14m,對應溢洪道下泄流量為103m3/s;校核洪水位2330.77m,對應溢洪道下泄流量為240m3/s;下游消能防沖標準30年一遇,對應水庫水位2327.82m,溢洪道下泄流量為89m3/s。
根據樞紐工程總體布局,溢洪道布置在左岸,進口緊靠左壩肩,軸線與大壩軸線呈103°角,由進水渠、控制段、泄槽段、消能防沖段組成,全長188.61m。
進水渠長14.98m,矩形斷面,左邊墻為衡重式,由7.23m圓弧段和7m直線段組成;右側邊墻為重力式,由12.82m圓弧段和7m直線段組成,渠底寬由12.6m漸變到8m;渠底板高程2321.5m,縱坡i=0。控制段長11.5m,堰型為“WES”實用堰,堰頂高程2324.5m,堰凈寬8m,采用弧形工作門擋水。泄槽段長106.87m,由2段組成,其中第一段泄槽長30m,縱坡i=0.02,槽寬由8m漸變?yōu)?m,槽深5m;第二段泄槽長60.6m,縱坡i=1/1.3,槽寬6m,槽深由5m漸變?yōu)?m;兩段泄槽之間采用拋物線連接。消能防沖段長55.26m,采用挑流消能,挑坎半徑15.0m,挑角22°,鼻坎頂高程2264.35;鼻坎后接鋼筋石籠護坦,長40m,其末端與泄洪洞出口護坦相接。
溢洪道出口處岸坡較陡,坡度達40°~50°,消能設施若采用底流消能,挖方量較大,且會形成高邊坡,工程投資較大,經綜合考慮,溢洪道末端采用挑流消能。
溢洪道出口處河道為天然彎道,溢洪道軸線與河道走向呈135°角。該段河道主河槽寬約20m,左岸為高陡山體,右岸為河漫灘,河漫灘寬約60m,右側為山體。右岸山體坡腳處布置有進場道路,道路距溢洪道挑流鼻坎(沿溢洪道軸線方向)約80m。
溢洪道挑流鼻坎體形初步設計為連續(xù)坎,為驗證水流形態(tài)、消能效果以及下泄水流對相鄰建筑物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水工模型試驗。
溢洪道水工模型試驗由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實驗中心承擔,重點對挑流鼻坎進行優(yōu)化、驗證。
模型幾何比尺Lr=40,全部采用有機玻璃制作,流量比尺,流速比尺,時間比尺,糙率比尺。
圖1 原設計鼻坎體形
圖2 優(yōu)化后鼻坎體形
鼻坎下游河床質抗沖流速為2.5m/s,經依茲巴什公式計算,模型動床沖料粒徑范圍為3.2mm~6.25mm,按此粒徑范圍配置沖料的中值粒徑為d50=4.34mm。
(1)原設計試驗結果。原設計鼻坎體形見圖1,采用連續(xù)坎,結構簡單。試驗過程中對水舍形態(tài)、下游河道沖淤形態(tài)進行了記錄。
①水舍形態(tài)。溢洪道下泄校核流量時水舌挑距為84.74m,正常蓄水位時下泄水流水舌最大挑距為68.74m;從平面來看,水舌順直而下,入水處水舌橫向擴散輕微,校核洪水位和正常蓄水位時水舌寬度分別為10.0m和8.0m,水流較為集中。從水舌入水位置來看,入水點位于河槽右岸灘地,下泄水流沒有歸槽。
②河道沖淤形態(tài)。沖坑最深點位于鼻坎下游溢洪道中線偏左部位,下泄校核流量時沖坑深度為17.20m,正常蓄水位時沖坑深度為12.10m。從沖淤形態(tài)來看,沖坑位于河床右岸灘地,下泄水流將沖坑部位河床質沖向左岸及以下河槽,將下游河道淤積成較大范圍的平灘,淤積嚴重。
③存在問題。由于溢洪道出口處為天然彎道,溢洪道軸線與河道走向交角較大,泄洪時沖坑位于河槽右岸灘地,水舌擴散不充分,下泄水流無法歸槽;由于右岸河漫灘覆蓋層埋深較大,導致沖坑較深,淤積物堵塞河槽,且沖坑將會危及右岸進場道路的安全。
(2)體形優(yōu)化后試驗結果。針對溢洪道原設計挑流鼻坎存在的問題,對鼻坎體形進行優(yōu)化。該工程溢洪道挑流鼻坎要達到的目的主要是改變水流導向,其次是使水流沿縱向或橫向擴散以達到減輕下游河道沖淤的目的,為此,試驗先后經過了4次優(yōu)化,最終方案挑流鼻坎體型見圖2。
該方案鼻坎體型結合了斜挑坎、扭曲坎及窄縫坎的優(yōu)點。首先,將右邊墻做成弧形,改變出水方向。其次,鼻坎寬度沿程收縮,使挑出的水流在空中向豎向和順水流方向充分擴散,以減小水舍入水單位面積能量,減輕下游河道沖刷。最后,將鼻坎右側槽底抬高,促使水流向左側擴散的作用加強,挑出的水流在空中扭曲成斜面,使射流入水區(qū)順水流向充分散開。
模型試驗記錄如下:①水舍形態(tài)。下泄校核流量時水舌最大挑距為98.82m,正常蓄水位時水舌最大挑距為81.22m;從平面位置看,主水舌導向較理想,入水位置位于下游主河槽內;下泄水流橫向擴散充分,入水單寬流量明顯減小。
②河道沖淤形態(tài)。正常蓄水位時沖坑深度約為7.2m,下游河道淤積范圍較小;下泄校核洪水時沖坑深度約為12.0m,下游河道沖淤范圍較大,但要小于原設計方案,主要原因與河道內覆蓋層埋深有關。
③結論。優(yōu)化后溢洪道挑流鼻坎體形通過模型試驗驗證,各工況下水流導向理想,入水位置在下游主河槽內;水舌擴散充分,正常蓄水位泄洪時下游河道沖坑深度約為7.2m,下泄校核流量時沖坑深度約為12.0m,消能防沖效果明顯??傊?,通過模型試驗優(yōu)化、驗證,該工程溢洪道挑流鼻坎達到了設計目的,效果特別理想。
水利水電工程中泄水建筑物消能防沖設計尤為重要,泄水建筑物泄流時攜帶巨大能量,如果處理不慎,將會造成泄水建筑物或其他建筑物破壞,從而影響工程安全。本本工程溢洪道挑流鼻坎通過改變體型,解決了下泄水流不歸槽問題,同時增大了射流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消能更加充分,減小沖坑深度,消除了下泄水流對進場道路的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田莉,趙濤.某水庫溢洪道出口挑流鼻坎優(yōu)化試驗研究[J].人民黃河,2013,08∶132-133+136.
[2]趙亞楠,王黎明,毛云.溢洪道出口段加固方案探究[J].中國水利,2013,20∶45-46.
[3]張俊,劉飛鵬,邱勇,龔愛民,王力.泄流建筑物異型挑流鼻坎三維設計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5,07∶97-100.
[4]陳雪冬.異型斜鼻坎挑流消能試驗研究[D].云南農業(yè)大學,2015.
[5]張術彬,常俊德,田振華.五道庫水電站溢流壩挑流鼻坎優(yōu)化試驗[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06∶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