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可“射電”是什么,估計沒有多少人能脫口而出了。
其實每個人都在用“射電”,它就是我們說的“無線電”,我們日常接觸的廣播電視、移動電話基站,還有我們四處搜尋的WiFi,用的都是它。只不過在天文學領域里,習慣上把英文“radio”翻譯成“射電”而已。
雖然“射電”這個詞隨著FAST新聞報道走向中國大眾這大概是頭一回,但“射電天文學”在天文學中可不是小眾——根據天文學家的統(tǒng)計,現代天文學知識中約有65%來自射電天文學。
“無線電”的目的是把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那么通過“射電望遠鏡”,我們能聽到來自宇宙天體的廣播嗎?
從方程里誕生的“無線電”
長距離信息的傳輸一直是人類社會頗為關切、又一直頭痛的大問題。杜甫詩句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聲平安道得著實不容易。而“烽火”這種消息傳遞形式雖然速度快,但可以傳遞的內容畢竟有限。
隨著電磁學的發(fā)展,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總結出了描寫電磁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在方程里存在一個常數是光速,因此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的本質就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ず掌澙镁€圈成功地產生了電磁波,從而驗證了麥克斯韋理論。這個理論指出,電磁波的速度是光速(等于波長和頻率的乘積),因此隨著波長(或頻率)不同,存在各種各樣的電磁波,這就是所謂的“電磁波譜”。為了紀念赫茲的貢獻,電磁波頻率的單位被命名為“赫茲”,我們熟悉的“千赫”“兆赫”都是由此而來。
正如我們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的,1898年,也就是赫茲找到了電磁波11年之后,意大利工程師伽利爾摩·馬可尼在倫敦完成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電磁波通信實驗。與幾十年前發(fā)明的有線電報相比,馬可尼的“無線電報公司”不需要費時費力,尤其是費錢鋪設電纜,因此他所利用的電磁波,也就是比紅外線頻率更小、波長更長的部分,被稱為“無線電波”(radio waves)。
由此時開始,無線電報事業(yè)開始蓬勃發(fā)展起來,它不需電纜,從而成本比較低,只要有收發(fā)報機、有業(yè)務員就可以工作。這就是我們在電影電視劇里??吹降摹坝啦幌诺碾姴ā钡膱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