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王建軍
摘要:該文在分析農民信息素養(yǎng)現狀與傳統培訓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并進一步對培訓內容、培訓模型進行探討,以期有效提升新時代的農民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6-0183-02
Abstra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It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and discussed the training content,training model. We expect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arm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1 問題的提出
1.1“互聯網+”時代已來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yè)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yè)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fā)展,引導互聯網企業(yè)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已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正持續(xù)成為市場的風口、輿論的焦點。
農業(yè),作為中國傳統的基礎產業(yè),“互聯網+農業(yè)”的潛力也將是巨大的,如利用信息技術對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為種植、施肥提供解決方案,大大提升農業(yè)生產效率;農民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yè)生產重點;農業(yè)電商將推動農業(yè)現代化進程,通過互聯網交易平臺減少農產品買賣中間環(huán)節(jié),增加農民收益。
1.2農民信息素養(yǎng)現狀
“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知識無處不在,信息素養(yǎng)成為公民必備的素質。農民也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才能拓寬獲取信息的渠道,掌握生產生活中所需的各類信息,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為實現自身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進一步的調查走訪發(fā)現:(1)農民信息意識比較薄弱。農民信息獲取渠道主要依賴于電視廣播及親友鄰里,在信息獲取的主動性上及信息技術使用的行為傾向性上表現出明顯的不足,即使上網也是以娛樂休閑為主,很少利用網絡媒體查詢生產、生活信息。(2)農民信息知識比較匱乏。部分農民知道或聽說過互聯網上可以搜索到許多信息,但關鍵詞如何選擇,在哪些網站搜索的信息比較可靠,哪些信息是廣告,哪些信息是有用的等等問題困擾著他們。(3)農民信息能力嚴重缺失。大部分家庭都有電腦和手機,但電腦多是子女操作使用,能夠主動保存、下載和利用農業(yè)信息的農民更在少數。(4)農民信息道德有待加強。對于他人發(fā)布的虛假信息與不良言論,不能正確辨識與理性思考,極少數人會揭發(fā)并加以制止。
1.3傳統培訓方式存在的不足
農民接受培訓的主要方式有課堂面授和遠程教育培訓。從各個機構所舉辦的信息素養(yǎng)培訓實踐來看,農民整體參與性不高。比如美國青樹基金會在甘肅天祝地區(qū)舉辦的多期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中發(fā)現,許多農民并不積極報名參加,即使參加的農民并不能自始至終地堅持學完一期的培訓,培訓中所設置的網絡培訓論壇,帖子回應量很小[1]。培訓內容不具有針對性,培訓效果不理想,而且不具有連續(xù)性、長期性,從而使當地農民從原有的有興趣發(fā)展到不愿意參與,認為其對自身幫助性不大。由于農村教育培訓資金主要是采取的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的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級政府因為資金缺乏對農村遠程教育培訓的投入嚴重不足。資金不足成為當前制約農村遠程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1.4混合式培訓方案的提出
混合式學習是人們對傳統的課堂面對面教學和遠程在線學習進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種學習方式,其理論的起點在于“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的結合,而實踐起點則源于企業(yè)培訓[2]?;旌鲜綄W習的出現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的局限,在教育和培訓領域展現出巨大的魅力。美國培訓與發(fā)展協會將混合學習列為知識傳播產業(yè)中涌現的最重要的十大趨勢之一[3];2009 年,美國教育部通過對 1996 年到 2008 年間在高等教育中開展的實證研究數據進行元分析發(fā)現:與單純的課堂面授教學、單純的遠程在線學習相比,混合式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方面,隨著信息的爆炸型增長,人們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農民也越來越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取所需的信息,希望能更為主動地掌握學習時間。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各種惠農政策和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智能手機在農村逐漸普及。因此,基于移動終端的學習無疑將成為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的利器,而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混合式學習更是為培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根據不同培訓對象、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匹配、組合多種學習方式,并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微課程、微測試等培訓形式展現學習內容,同時配套現場面授、在線學習、讀書活動、學習競賽等方式,將能夠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增加學習的互動性,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2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
2.1培訓內容設計
通過研究分析有關信息素養(yǎng)內涵的大量文獻資料,本文將農民信息素養(yǎng)理解為:是農民能夠根據個人的信息需求,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對信息進行獲取、評價和加工,并將有利信息有效地運用到農村生產生活中去的修養(yǎng)與能力,主要包含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因此,針對培訓內容的設計應包括:感受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知識、信息識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價值評價、信息道德幾大模塊。使農民真正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及時主動意識到自己的信息需求;豐富信息獲取渠道,使農民了解各種類型信息的特點、工具、內容等基本知識;掌握各種類型信息查詢工具,熟悉搜索策略與技巧提高信息獲取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判斷能力,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理性思考;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能夠將獲得的信息有效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中。當然,較低的文化素質影響著整體信息素養(yǎng)水平的提高。因此針對農民信息素養(yǎng)的教育,不僅包含信息能力的培訓,還應加強基礎教育,如基本的讀寫能力、學習能力內容的教育。
當然,培訓內容將根據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農民對信息的需求,按照農民的創(chuàng)業(yè)意愿、村辦企業(yè)的用工需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以及區(qū)域發(fā)展情況,對農民的信息素養(yǎng)培訓制定長遠和持續(xù)的規(guī)劃,使他們成為“懂信息,懂技術”的新農民。以農業(yè)信息化發(fā)展為需要,進行實用技術的培訓,如電子商務培訓,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物流配送、市場、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帶動農民創(chuàng)業(yè);并依據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需求,調整培訓內容,進行本土培訓,如在介紹常見電子商務經營模式的基礎上,探討嘗試新的“農戶+品牌+公司”的運作模式;要圍繞特色農業(yè)產業(yè),緊密結合農時季節(jié)需求,開展應時專業(yè)技術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以致用,如講授如何使用手機拍照,并個性化地處理淘寶店鋪中的木耳、牛蒡、辣椒等圖片。
2.2培訓模型構建
考慮到農民分散性、個體的差異性等特點,構建混合式信息素養(yǎng)培訓模式,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讓農民通過不同的渠道都有接受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教育與培訓的機會。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主要以移動學習、網絡學習、面授學習、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等方式進行,如圖1所示。
1)移動學習平臺
據2016微信用戶數量統計,微信已覆蓋90%以上的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但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工具。在農民信息素養(yǎng)培訓中,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實現推送微課程、完成微作業(yè)和微社區(qū)互動,使農民在“移動”環(huán)境下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與學習。
第一,推送微課程。將信息素養(yǎng)培訓內容進行細化,選擇某一知識點,以視頻、語音及圖文等教學資源有機組合,闡釋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使學習者在觀看清晰和精美畫面過程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當然,在推送時間選擇方面,需要配合培訓進度有目的地適時推送,不斷激發(fā)農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第二,完成微作業(yè)。為進一步提高農民參與培訓學習的效果,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借助微信的回復功能,圍繞某一個主題,發(fā)布短小、精悍且富有趣味性的微作業(yè),也可以“闖關游戲”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習者答題的積極性。
第三,微社區(qū)互動。在微社區(qū)形成學習共同體,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與交流,也可以進行多對多的互動探討,自由交流、發(fā)帖提問、回帖問題、上傳圖片等活動。
2)遠程教育平臺
充分利用農村已建設好的廣播電視網絡及遠程教育網絡,通過增加農村政策、教育、氣象頻道來實時動態(tài)報道相關信息,以彌補現有電視廣播信息量不足的缺點。不斷豐富遠程教育資源,將文化教育知識、農業(yè)基礎知識、法律知識、信息技術等知識的普及納入遠程教育范圍,綜合運用音頻、視頻、文本等手段,采用直播、點播、廣播等多種培訓形式,將教育培訓內容直接傳遞給農民。
3)面授培訓學習
根據市場變化、農民需求隨時開設高效實用各類面授培訓班。同各高校院校建立合作,通過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政府組織相關人員,采用專題知識講座形式;建立各類示范基地,農民在田間地頭直接接受專家、技術人員當面指導,通過實際操作使農民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4)其他學習活動
學習榜樣的力量。在農民內部選擇參與積極性高、有一定文化素質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著重培養(yǎng)其信息素養(yǎng)能力,通過分享個人感受,生動形象地向其他農民傳播其相關知識,幫助其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疑難困惑,帶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開展多形式文化娛樂活動。積極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的組織、輔導功能,有效提供文化服務產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創(chuàng)辦“農家書屋”,購置農民需求的各類專業(yè)書籍、信息素養(yǎng)相關教材,使農民在勞動之余、茶余飯后翻閱書籍,既增長了知識,又加強了相互間的交流。
5)移動學習平臺對面授培訓與遠程在線教育培訓的支持
利用移動學習平臺,可以對傳統的課堂面授培訓提供支持。如在面授課程培訓正式開始之前,發(fā)布培訓通知,農民通過微信回復進行報名,利用“掃一掃”進行簽到;在面授培訓時,老師和農民利用微信群功能圍繞培訓主題進行討論交流與學習評價;還可以利用微信發(fā)起投票或進行問卷調研。
利用移動學習平臺,也可對在線農民教育培訓活動提供輔助。如通過移動學習平臺進行用戶綁定與分組管理,農民通過注冊獲得培訓權限與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還可以借助移動學習平臺進行測試,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里快速地完成小測試,從而大大地提高培訓效率。
3 總結
農民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利用國家的利好政策和豐富的本地資源,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多層次、多渠道、多途徑地全面提高農民信息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詹曉鳳.農民信息素養(yǎng)的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2] 趙國棟.高等教育信息化國際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4-128.
[3] MEANS B, TOYAMA Y, MURPHY R.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 [J].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
[4] 陳劍.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素質培養(yǎng)[J].人民論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