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媛
摘 要:詩樂相濡以沫地發(fā)展到今天,兩者間有許多共通之處,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融入音樂為課堂增色不少。課前播放欣賞民樂,可以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學生在享受詩意美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詞。配樂誦讀詩詞,更好的讓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韻味。教學即將結束時讓學生激情唱響詩詞,情味濃郁悠長。詩詞與音樂的融合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與情感體驗,真正感悟詩歌的言外之意,音樂的弦外之音,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使詩歌潛入心扉,課堂教學會更加豐富多彩。
關鍵詞:音樂;古詩詞;課堂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煉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詩章雖短,但意境卻深遠,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也是人文教育的豐富資源。中學語文通過詩詞教學,可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學習古詩詞的呢?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誦讀、賞析詩歌等方法外,我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
一、課前賞民樂,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
古往今來,許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庇旯舱f過:“開啟人類知識寶庫的鑰匙有三把,即數(shù)學、文學和音樂。”詩最早是唱出來的,詩與音樂可謂情同手足。詩詞歌賦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陶冶著、感動著人們,以達到或興或觀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詩詞教學中,萬不可忽視音樂的存在,忽視音樂之于韻文教學的功用。詩詞的風格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含蓄婉約;有的瀟灑飄逸有的沉郁頓挫;有的輕快明麗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給這些美文配以風格相似的音樂,則如紅花配之以綠葉,藍天點綴以白云,相互彰顯,互為襯托。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白居易)一詩時,課前播放二胡曲《田園春色》,這首曲子旋律活潑流暢,自如而富有動感,使人聽起來十分愜意。
在教學杜甫的五言詩《石壕吏》時,播放管子獨奏《江河水》。全曲激越悲憤,纏綿悱惻,如泣如訴,感染力極強,音樂形象深刻動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一曲催人淚下的悲歌。樂曲反映了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的深重災難和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被壓迫人民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滿腔悲憤和自發(fā)反抗的心聲。播放這首曲子使學生更能身臨其境,感受詩歌所反映的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詩人痛苦的心情。
二、配樂誦詩詞,感悟意境韻味
精美的配樂朗誦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聽者在音樂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作品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語言美音樂美雙重的熏陶。根據(jù)詩歌所反映的主題,來選取反映同一主題的樂曲與之相配,更會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或《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時,可在朗讀中配以幽雅、閑適的《空山鳥語》或《云水禪心》古箏曲,用音樂來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彌漫著鐘磬之聲的賞心悅耳的古曲中展開聯(lián)想,走入閑雅幽靜的意境,體會詩人忘情脫俗,淡泊寧靜,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音樂營造的抒情意境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對詩歌的理解會更深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行路難》(李白)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配樂莫過于《良宵》了,這首曲子能很好的詮釋李白的詩中的心情?!洞和罚ǘ鸥Γ┛梢杂美习妗度龂萘x·關羽敗走麥城》周倉為關羽送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曠達、悠遠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時加深對詩歌的領悟,更加喜歡誦讀。
三、激情唱詩詞,情味濃郁悠長
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拓展延伸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在此時播放音樂,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用音樂語言刻畫的意境的獨到之美。教學《月夜》(杜甫)一詩后,欣賞歌曲《月夜》(陸峰演唱:又到月滿,月兒明亮,潔白的月光似河水流淌,盈盈的波浪,仿佛在歌唱……一路風塵的路上你我都在默默的守望,月亮啊,像愛人的臉龐,愛人啊,是我心中的月亮……月光啊,在傾訴著衷腸,慢慢的飄向遠方。)詩人身居已經(jīng)淪陷的長安,心中牽掛鄜州的妻子。在一個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寫下了這首真摯感人的思親之作。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朦朧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聽著這首歌,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杜甫對妻子的綿長的深情思念,月光皎潔,和風如沙,一縷縷的思念寄托于月光,帶著衷腸,帶著淡淡的感傷慢慢的飄向遠方……
在教學蘇軾《水調歌頭》時,可以學唱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同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而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在王菲極具特色的聲音的演唱下,這首詞流溢出一股凄婉和蒼涼,空靈飄渺,仿若天籟之音,引發(fā)了聽眾悠遠的思念之情!
教學實踐證明,將優(yōu)秀的音樂融入課堂,讓經(jīng)典詩詞與音樂融合,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領悟音樂之美與詩詞之美。而且能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詩歌潛入心扉。課堂教學會更加豐富多彩,美的音樂,美的旋律,美的享受,學生浸潤在美的氛圍中,不時受到熏陶與感染,久而久之,對美的鑒賞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會逐漸提高,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進一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