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
技術有望使我們更接近自己的寵物,并且使寵物過上更像人的生活。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也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美國博物學家阿爾斐俄斯·維里爾早在1915年就痛斥當時飼養(yǎng)寵物狗的習慣,他反對“縱容,過多的愛撫,給其穿上服裝打扮起來等等荒謬的行為”。維里爾堅持認為,應該把寵物當作動物對待。一個世紀之后,維里爾的話更是成了耳旁風,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縱容他們的寵物,于是市場上有了空調狗屋,寵物精釀啤酒(雖然沒有酒精),甚至還有寵物享用的視頻游戲。而技術有望使我們更接近自己的寵物,并且使寵物過上更像人的生活。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也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讓貓貓狗狗跟人對話
美國人一年會在寵物身上花費600億美元,這些錢大多花在高科技產品上?,F(xiàn)代科技可以幫助人們在離家時也能照顧自己的寵物,比如,一種叫做狗狗電話(iCPooch)的設備能夠幫助人們和狗狗進行視頻通話(可以進行遠程喂食讓狗狗來到攝像頭前)。同樣的原理,一家名為機器寵物(PetBot)的公司開發(fā)了一種監(jiān)視器,能夠感應到寵物靠近并拍下小視頻,然后將小視頻通過郵件發(fā)給主人。
寵物健身產品的市場也很廣闊,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有一半的美國貓和狗都超重。一款叫做Kittyo的設備能夠在主人的智能手機上發(fā)出寵物貓活動的視頻,只需手指觸摸,就能在房間中發(fā)射舞蹈的激光,讓寵物貓活動娛樂。一些公司為狗狗提供Fitbits(一種新型的計步器);一種叫做“Voyce”的寵物智能項圈能夠記錄狗狗的活動水平和包括心率和呼吸速率在內的健康指標,以供獸醫(yī)在之后查看。狗狗用的跑步機也有,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第一款犬用跑步機在19世紀早期的美國問世,用“狗力”來完成像攪拌黃油和磨面之類的家務活。
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個由計算機科學家、電力工程師和獸醫(yī)行為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正在開發(fā)一種“智能背帶”,它能夠收集狗狗的生物特征數據,幫助人們理解動物的想法和感受。它由傳感器,監(jiān)測心率、呼吸率等指標,還有一個微型電腦,能夠識別和解釋這些生物指標的含義。這款智能背帶為導盲犬、警犬和其他服務型犬類而開發(fā)的。但是這個項目的計算機科學家大衛(wèi)·羅伯茨表示,希望這個背帶能在五年內適用于普通犬種。這款背帶能夠給主人發(fā)去來自寵物的提醒,這種提醒可能是一條短信,告訴他們狗狗或是焦慮或是興奮或是害怕。這款背帶還能幫助人們訓練自己的狗。有一款程序能使背帶中的某一個特定的位置震動,來遠程命令狗狗坐下是或者左轉,甚至可以預編程序讓背帶訓練狗狗自己去做,并且傳感器能夠檢測狗狗是不是服從了指令,可以增強狗狗的良好行為。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康·斯洛伯德赤科夫還希望開發(fā)一種他所謂的“犬語字典”,收集并翻譯犬類發(fā)聲的視頻。理論上來說,就像是一款類似Siri的手機程序,將狗主人的語言轉變成犬科動物的汪汪聲,或者將狗的汪汪聲翻譯成英語或日語。主人能夠用這款程序看懂狗狗的身體語言,這也是犬類交流的最基本途徑。而亞利桑那大學的動物行為研究教授斯洛波奇柯夫曾經出版了一本關于動物語言的書籍,并與科學家合作研發(fā)了相關的合成軟件,通過構建動物語言數據庫和詞典,將動物的語音轉化為人類語言。他希望利用最新技術設計一種手機大小的特殊裝置,使人們與寵物狗和貓進行談話。因此,當寵物狗犬吠時,該裝置或許會翻譯為:“我希望今晚吃雞肉!”當寵物貓發(fā)出喵喵的叫聲時,或許會翻譯為:“最近你不能清理我的窩!”斯洛波奇柯夫稱,未來五至十年將研制出這種“寵物翻譯器”。
基因克隆定制寵物
人類早就根據自己的喜好塑造寵物的外貌,大丹犬、臘腸犬和哈巴狗就是有名的例子。而現(xiàn)代基因工程技術讓科學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展出變異品種,而且更精確。這些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改變了一些動物的外觀。2003年起美國的寵物商店里就有了熒光斑馬魚,他們是一種身上帶刺能發(fā)出熒光的斑馬魚。2009年,韓國研究人員克隆了四只斑馬魚并在紫外線下能發(fā)光。2008年,科學家們培育了美國第一只閃光貓,它是一只姜黃色的公貓。2009年,韓國科學家聲稱,采用克隆技術,他們培育出了一只熒光狗。
在中國的一家基因研究中心——華大基因,運用基因技術與手工克隆技術,科學家們在2015年創(chuàng)造了“長壽迷你豬”。據《自然》雜志報道,利用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科學家們阻止了中國原產品種巴馬豬的生長激素。這種“迷你豬”的最大體重約為30英鎊,大約十五公斤,每只售價大約1萬元。這種小豬將作為寵物豬出售,并且允許用戶自由定制豬的大小和顏色等特征。
另外一種基因技術——基因編輯系統(tǒng)能夠讓科學家快速準確地通過切割多余基因和粘貼新基因,對DNA序列進行調整。這種方法造價低廉,在醫(yī)藥、農業(yè)以及動物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空間。科學家們已經將這種技術應用于合成猛犸象細胞基因(第一次混合胚胎最早要在2018年,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否能夠發(fā)展成為真正的動物),有望成功復活猛犸象。而“雞恐龍”計劃則令雞與其侏羅紀時期的祖先更相像,擁有長尾巴、爪子和牙齒。也許復古潮將會流行于寵物界,復古外觀將成為寵物們的新時尚??赡苡幸惶?,未來的這些人造的恐龍會像貓和狗一樣生活在我們的房間和后院里。
可愛的機器寵物
或許未來的寵物將不再是生物了。工程師們正在設計的機器人動作與真正的動物及其相似,這并不容易??雌饋碓俸唵蔚膭幼鲗C器人而言都是十分困難的。科學家們提出的一個挑戰(zhàn)很具有適應性:機器狗可能要會跳躍,但是從硬木地板上跳到人的膝蓋上,需要知道用多么溫和的力度,這是用代碼很難把握的。
但是正如美國普渡大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的榮譽教授蓋爾·莫里森所言,機器寵物不需要完全仿生。事實上,設計者可以選擇加強寵物中的人為設計感來避免掉進眾所周知的“恐怖谷”中。“恐怖谷”是指人們看到機器人完全仿生之后產生的不安甚至反感。
有研究表明機器人完全可以填補人類對寵物的那種感情空白。工程師們正在設計能夠模仿動物的機器人,從1999年開始,索尼公司制造的機器狗Aioo就曾風靡一時,很多人都把它們當真正的寵物狗來看待。1999年至2006年之間,索尼曾推出過好幾代Aibo機器狗產品。研究人員研究了人們與Aibo的互動,發(fā)現(xiàn),“仿生”這一點并不阻礙人們依靠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將這款機器狗當作動物而非科技產品而。例如,在針對7至15歲孩子的研究中,80%的孩子認為在難過的時候Aibo能安撫他們。在另一項研究中,有人描述說會把Aibo跟粉色泰迪熊放在一起,這樣的話機器人就不會在半夜醒來時“心情低落”了。孩子們將Aibo視為真正的狗,對孩子們來說,寵物狗與機器狗沒什么大的區(qū)別。
2014年,在索尼機器狗Aibo問世十年之后,索尼公司宣布將不再生產這款產品的配件。但日本人對Aibo依然很“長情”。一個日本寵物主人悲痛地哀悼死去的機器狗甚至為其置辦葬禮。由此看來,機器寵物可能會占據“一種新的本體論范疇”,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既不其視為有生命,也不將其視為無生命,而是把機器寵物視作兩者之間?;蛟S未來的寵物根本不是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