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受初中課文《死海不死》的影響,以色列對我而言一直是個神秘的國度。也許是因為時差,或許是過于激動,到達死海的第二天早晨,我比太陽先起床了。拉開窗簾面對大海,我靜靜地等著太陽從約旦一邊的山后緩緩升起,一點點地照亮整個世界。
其實這一天我最期待的行程,是導游Harel 帶我們回他的家看父母聊聊天,而他們就住在以色列的“公社”——基布茲(Kibbutz)。
基布茲是以色列的集體農莊,這里的一切財產和生產資料為全體成員所有,成員之間是完全平等的,大家一起勞動、共同生活。人們沒有私人財產,工作也沒有工資,但加入衣住行到教育都是免費的!咦,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耳熟,這不就是我們心目中一直想要實現的“共產主義”嗎?沒錯,我們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就在死海旁的沙漠綠洲里實現了。
車子沿死海一路行駛,路旁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當到達基布茲的時候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傳說中的“沙漠中的綠洲”!
基布茲人用心澆灌的花園
走在基布茲里,真的很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有一種走進了沙漠植物花園的感覺。在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上,以色列人憑借智慧和勞動建起了溫室,發(fā)明了灌溉系統(tǒng),用精神和力量構建著心中理想的烏托邦。
走在基布茲里,有一種走進了沙漠植物園的感覺
Harel 的家其實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猶太家庭,但他和他的父母都是熱情好客的人,有這樣一個導游兒子,想必他們也經常接待像我們一樣對基布茲感興趣、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吧!這是一棟傳統(tǒng)的二層小樓,客廳沒有很大,卻被布置和裝點得滿滿當當,這種滿不僅僅是指東西,更多的是溢出來的溫馨與愛。房間里的書架上貼滿了一家人外出旅行回來打印的照片,墻上也掛滿了子孫們的合影,連Harel 小時候的都有。最有愛的,還要數小朋友們的手作,這些充滿童趣的手工被老人們當作藝術品掛在家里的各個角落。很難描述Harel 家的裝修風格屬于哪種,可以說是混搭,但細節(jié)中無不透露著些藝術感與小心思。
基布茲是以色列的集體農莊
參觀完房間,爐子上的咖啡也煮好了,叔叔阿姨還貼心地準備了椰棗和餅干給我們。通過聊天我們才知道,原來基布茲的孩子從小就要開始過集體生活,嬰兒出生后交給育嬰園,四五歲進入幼兒園,7 歲上小學,13 歲進入少年之家,18 歲中學畢業(yè),服完兵役方可申請加入基布茲,這對于任何父母來都會覺得有些殘忍吧! Harel 的父母也曾為此猶豫,之所以選擇在EinGedi 這個基布茲生活,也是因為這里的政策比較特殊,允許兒女在父母身邊長大成人。
基布茲有自己的委員會,大家吃飯都去免費的食堂,家家戶戶從不需要鎖門,因為鄰里之間彼此熟悉。從幼兒教育到上大學全部是免費的,但大學畢業(yè)后需要回到基布茲工作。少數留在外面工作的,除了基本生活費外工資都要上交基布茲,再由基布茲統(tǒng)一分配。談起
基布茲里還有一家度假酒店,在游泳池就可享受死海漂浮的樂趣
這些,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這樣的生活很滿意,也非常享受基布茲帶來的和平與安寧。
在基布茲里走走真的很舒服,來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花都能見到,社區(qū)內的標示也很清晰明了。再看看對面的景色,這里真可謂桃花源。
沙漠花園對面的景色
基布茲里還有一家度假酒店,因為距離死海很近,在酒店的游泳池就可享受死海漂浮的樂趣。
是否進入基布茲,其實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外面的人可以自愿加入,而里面的成員也可以自愿退出,退出時還會得到一筆經濟補償。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很多基布茲正在經歷著轉型期。可不論怎樣,以色列人已經把我們的空中樓閣建立在堅實的荒原戈壁上了。
基布茲沙漠花園
充滿童趣的手工被老人們當做藝術品掛在家里的各個角落
社區(qū)內的標示也很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