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摘 要:讀書聲,是校園里一首最動聽的歌。書聲瑯瑯的校園帶給人更多的是聲的底蘊,情的陶冶。但是,現(xiàn)在的校園很難再聽到動聽的讀書聲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速的默讀,針對題目的跳讀。我們很難再去感受古人那灑脫的情懷,難酬的壯志。本文通過對課堂各種形式讀的研究,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讀書不但做到“入耳”,更能“入心”。
關鍵詞:誦讀;齊讀;品讀;悟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1-01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084在中考任務繁重的今天,占有考試分量很重的語文課早已沒有了它本來的模樣。如今的語文教學,就是為了學習語文而學習語文,分析寫作手法,賞析寫作特色,明確說明方法,概括中心思想,透視主旨,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探究深意。所有的教學更像是一個模式工廠,學生則是這個工廠中眾多會答題的學生而已。為了應付中考,所有能出的題目拿給學生去做,課堂上越來越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了。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闭Z文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必須重新回歸到“讀”字上來。
語文課的生命應該是讀書聲,朗讀應該成為學生情感翱翔的天空,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成長的舞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走進語文世界,領悟語言文字獨特的美,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學生愛上文字,愛上語言,愛上讀書,愛上語文,愛上語文課。這樣,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最終目的也就都達到了!
一、語文課堂讓讀“入耳”
(一)誦讀,與文章的親密接觸
每當我看到電視劇里出現(xiàn)古人在學堂里晃著腦袋讀書的時候,都很是羨慕,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很少有這樣的場景了,學生的臉上也少有進入文章后的滿足感,取而代之的是生澀、面無表情的“讀”而已。所謂誦讀,就是要大聲的讀出文章內(nèi)容,在誦的過程中漸漸體會情感。一提到誦讀,最先想到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的形象。魯迅先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由此可見,誦讀,從很久之前就是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然而,在當前環(huán)境中,我們的語文教學很長的時間里走入了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教師的一言堂,上課時再也少有學生大聲的朗讀聲,取而代之的卻是教師滿滿的對文章的分析。這些分析替代了學生的感悟,課后題來代替學生的思維,幾乎把靠“讀”來體會的東西完全給抹掉了。但其實我們都知道,語文這門課,要想真正達到高的教學效率,關鍵還是要學生自己體會,而這個體會最直接的來源便是——讀。
(二)齊讀,語文課上最美的聲音
從古代學堂里的孩子們扭著頭背誦《三字經(jīng)》到今天的課堂里大家一起讀詩,讀文章。每當幾十個學生一同放聲朗讀時,你都能感覺到這是多美的聲音。你聽學生一起讀“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那聲音如歌聲,有含蓄,有高潮,有婉轉(zhuǎn),有激情……閉上眼睛,一切都如此讓你沉醉其中,享受著聲音組成的華麗樂章。教學七年級的時候,每當學生齊聲朗誦《黃河頌》時,我眼前總會出現(xiàn)黃河的波濤澎湃,濁浪滾滾,耳邊也和著學生的讀書聲還有那久久縈繞在耳邊不能散去的那首《保衛(wèi)黃河》。那一時刻,聲音猶如波濤萬丈的力量,震撼激射,鏗鏘悅耳,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光未然內(nèi)心的滿腔愛國熱情在燃燒,全身的力量在奔騰,胸中的理想在歌唱……這是齊讀的力量,一個人是很難讀出這種激情的力量之美的。聽《木蘭詩》時,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慘烈,那重重的關卡,那代父從軍的一顆勇敢的心,那最柔軟的女兒情懷。作為語文教師,我經(jīng)常讓學生齊讀優(yōu)美經(jīng)典的詩詞歌賦,句段名篇。這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這聲音猶如天籟,沁人心脾,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畔。齊讀是語文課上的交響樂,是師生與作者心靈共振的展示……
二、語文課后讓讀“入心”
(一)品讀,是與作者的心靈碰撞
語文課所選的文章都是集真善美一體的經(jīng)典作品,像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凝練之美,想象之美,散文的抒情,論文的睿智,說明文的科學,小說的動人情節(jié),戲劇的尖銳沖突,都是作家的生命智慧之作。語文教師的終極任務不是讓學生去讀懂一篇文章,去欣賞文章的藝術特色,而是去欣賞文章中的靈魂之美。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課堂上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走進父親那蹣跚的“背影”,多次朗讀之后,甚至眼里泛著淚花。因為此時他們和作者心靈相通,他們走進了作品,情感與之共鳴。
(二)悟讀,是共鳴后情感的升華
有所體會,有所感悟,從而引發(fā)思考,面對生活,這是我們教讀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比如,八年級下冊有篇科幻小說《喂——出來》,這篇文章充滿了許多奇思妙想,作者在文末留給讀者非常多的想象空間。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可以續(xù)寫出各種各樣的自己奇思妙想的結(jié)尾。但是無論學生怎么寫,都離不開環(huán)保,都離不開人類對環(huán)境無止境的破壞。這就充分說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已經(jīng)學會了感悟,已經(jīng)領會了作者的情感,進而也引發(fā)了他對生活的重新思考,價值的重新審視。如果學生通過悟讀能有這么多對生活的新感悟,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文章也就真正走入了讀者的心靈,得到了情感的升華。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總之,在中考指揮棒依然引領我們的今天,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語文課堂,走近語言文字,誦讀,品讀,讀出心中所感,讀出心底真情,讀出人間美好。通過讀,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探究,去創(chuàng)造……中國的語言文字像一塊瑰麗的珍寶,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的語文課堂,讀為基礎,讀為專注,讀出真情,讀出真心,讀出真正的那個自己。讓我們一起做好學生讀書的引領者,帶頭人,讓瑯瑯的書聲飄蕩在校園里,讓讀書聲“入耳”更“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