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容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38-02
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下面談談我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1.讓科學探究走進課堂,給學生廣闊的探究空間
創(chuàng)造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創(chuàng)造潛能,創(chuàng)造潛能開發(fā)的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使學生不再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不以課堂內(nèi)容限制學生,應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未知的探究性興趣和欲望,讓他們積極去想、去假設、去實驗、去探究、去驗證。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教學內(nèi)容、學習結果,還要讓學生知道產(chǎn)生結果的過程,還要讓他們了解知識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還要讓他們親自實踐操作。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時,首先帶領學生復習有關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種方法,同時讓學生比較這兩種制法在實驗裝置上有什么不同,同時提出為什么會有此不同呢?通過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也就解決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學生馬上能認識到制取該氣體所用的方法;接著教師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繼續(xù)大膽地想象和討論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并讓他們練習畫出簡圖(能畫多少種就畫多少種,最后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畫的簡圖又多又可行),因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文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學生有氧氣的制取做參考,就會探究出許許多多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然后教師按照每一個小組設計的裝置分別配備相應的實驗儀器,讓他們進行實驗,之后請同學們討論并比較所用裝置的優(yōu)缺點,最后確定最合適的裝置。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式學習過程,在逐一設法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既復習了氧氣的制法,又設計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方案,還進行了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結果,同時進行討論交流,歸納總結,最后評價出較合理的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在此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師只有通過科學探究的手段,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個體潛能,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2.活用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大于教材
教學內(nèi)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nèi)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所有有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做為教學內(nèi)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tǒng)的"教書匠"的表現(xiàn),"用教科書教"才是現(xiàn)代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因為教科書僅僅是眾多教學媒體的一種。更何況,今天的教學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革,網(wǎng)絡系統(tǒng)支撐的龐大的知識世界,為師生提供了無可限量的資源。所以說教學內(nèi)容遠遠大于教材。例如對燃燒與滅火的教學我改掉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走出了一條新的課內(nèi)外相融合的改革之路。首先,我布置調(diào)查作業(yè)——火可以造福人類有時也給人類帶來災難,請同學們課后回家查詢火對人類的利、弊。該作業(yè)緊貼學生實際,并且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同學得以發(fā)揮其特長(愛搜集資料,愛交際,愛交流探討等),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帶著自己經(jīng)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進行交流,課堂氣氛非?;钴S。接著請同學們討論火是如何產(chǎn)生的,火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埋下了隱患,請同學們談談從自身做起,怎樣避免火災?如何滅火?怎樣自救等等。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正確對待自我和周圍,能夠提高生存能力,自我防護能力等等。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知識遠比從教科書中學到的多。
3.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每章知識學習完,教師總要歸納、小結,若總是由教師一人歸納,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無味,能否變換一下形式讓學生自己來小結呢?于是我采取讓學生寫小論文的方法。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也調(diào)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動機,無疑使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同時又顯示了本學科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
4.重視實驗教學,改進探究實驗方案,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真實過程
實驗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是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實驗,可見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課本上的一些探究實驗如果稍做改進,就更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真實過程。如對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相等的探究實驗我是這樣改進和教學的:事先準備好五種探究實驗方案(共分為14小組)及相應的藥品和儀器供學生進行選擇,請小組組員共同討論確定選哪一種方案,之后派組長向老師領取該方案所需的儀器和藥品, 然后進行實驗探究。我在設計這五種實驗方案時故意設計了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有相等也有不相等的,因為以往見過的教材、教案中所設計的實驗在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都是相等的,這樣會造成學生有疑惑——這些實驗的結果是不是巧合呢?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完畢,各小組匯報探究結果,并簡要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有些組的實驗結果是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相等;有些組的實驗結果是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相等。針對某些組探究的結果即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相等的方案進行再分析、再討論并修改實驗方案,之后根據(jù)修改的實驗方案再次進行實驗探究,最后得出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相等的結論。這樣學生通過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逐步建立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守恒的。
5.構建"課前參與,課中合作,課后延伸"的綜合教學模式
課前,設計一些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參與學習,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中,以學生為主體,班級授課,小組合作,個別輔導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歸納,學會推理、概括、表達,學會交流、合作,學會傾聽、思考,鼓勵學生質疑,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課后,把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得以維持。
總之,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fā)現(xiàn)的教師絕不暗示;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交流與合作中學習;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一些活動的空間,多給一些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chuàng)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