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紅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65-0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們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根據(jù)課文的教學需要,找準融合的整合點,選擇相應的信息資料和教學策略,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達到無縫隙的的融合。那么,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
1.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教學中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來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解決學習中單調枯燥的問題,學生既感到有趣,同時又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教師要深入鉆研教學文本,從教學文本所提供的語言信息中精選出為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所規(guī)定的那些最具有語文價值的部分,精心地研究,把它作為整合課的整合點。在語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并逐漸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為了保持并端正這種興趣,我們更應精心設計教學任務,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目的。使用的教學課件應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雙方的隨機交流,信息技術的交互性,使得學習的互動性增強,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真正開放,這也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課的生命力所在。聆聽音樂,營造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松了神情,活躍了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fā)揮;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教學圖景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相聯(lián)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利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得以最大程度體現(xiàn)。
2.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2.1突破難點,拓寬視角。課文中的難點單憑教師講解有時是難以理解的,通過先進的電教媒體形象的演示,能清楚的把一些難以演示的實驗,不易理解的科學規(guī)律等變得具體化,化難為易,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使空間想象力、綜合分析能力得到開發(fā)和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的整體感悟訓練中,彰顯出其獨特的導思引悟優(yōu)勢:一是可以提供形象直觀的多面式學習內容,奠定整體感悟基礎;二是能提供多感官綜合刺激,導思引悟,激發(fā)情感,有利于學生參與感知語言的實踐。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爬山虎如何向上爬對于學生來說缺乏了解,因此可以制成爬山虎向上爬的課件,以動畫為主進行展示,讓學生仿佛真真的看到爬山虎長葉、莖上伸出細絲,細絲觸著墻頭上變小圓片,巴住墻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全過程,清晰的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看的清楚聽的明白,溶入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教師此時只要稍加點撥,即可為學生突破難點。教師精心制作以學為主的課件,或構建相關"資料庫",讓學生通過相關資料的閱讀,在線討論的實踐,在線測試的檢驗等相關鏈接,增大知識儲備容量,拓寬了視角。
2.2借助圖像,放飛想象。運用信息技術,在設計課件時對所學內容進行情節(jié)處理,采用有所跳躍,有所省略的方式,特意給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利用信息技術將課件中的動畫定格,請學生們延伸想象,續(xù)說故事,可有不同的結局,這無疑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
3.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好的教學手段包括:
3.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于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準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于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后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3.2摹擬試驗。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教師可以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xiàn)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后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jīng)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chuàng)新能力。
3.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后面的故事會怎樣發(fā)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并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4.結束語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的多樣性與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整合中協(xié)調統(tǒng)一,使學生聽說讀寫加強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進行了,這也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課的活力之所在。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 "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fā)展。因此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這一雙贏的新型教學模式定會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與整個社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