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達良
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覺得不該堅持夢想的時刻,是在出國后的第三年——我第一次回家小住的時候,因為有事要去朋友所在的城市,我才在家停留了幾天便沒心沒肺地拿著行李上路了。那天早晨,我送媽到公司班車車站,再轉(zhuǎn)身去找自己的公交站,到馬路對面的時候,我下意識地轉(zhuǎn)頭看,看見站在馬路另一頭的媽媽,整個人呆呆地望著我的方向。這個年近五十的女人,肩膀聳動,鼻尖通紅,眼淚像斷線的珠子,流滿了整張臉。她看著即將離開的女兒,竟傷心地哭成了孩子。
這是我離家三年后第一次回家,作為爸媽唯一的孩子,這是多么自私的行為,可我總是能為不回家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理由:“學校假期好短啊,我有很多功課要做的!”“我現(xiàn)在打工的地方很好,不想因為回國就辭掉!”“回國幾周這邊的房租還要照交,多不劃算?。 ?p>
爸媽口中那個“在銀行上班、和爸媽住在一起、快要結(jié)婚了、未婚夫是個老實人”的小紅或是小麗,我沒一丁點兒興趣去打聽。我是個江湖青年,滿腦子都是闖蕩四方的豪情壯志,我向往瑞士的雪山和倫敦的建筑,憧憬埃菲爾鐵塔和撒哈拉沙漠,我甚至在墻上的地圖上標出南極的方位,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到達……爸媽有時期盼地問:“孩子,什么時候回家呀?”我便心虛地回答:“就快了,就快了。”我就這樣敷衍了他們?nèi)?,我的爸媽也為此等待了三年?/p>
我不在的日子里,微信就是我和爸媽之間的紐帶,我和爸媽的交流,全隔著小小的手機屏幕。這一端,我在早晨起床時,看見媽為我精心布置的房間;在課間休息時,看到爸為陽臺的盆景做了個小鳥巢:晚上去打工的路上,收到花園里枸杞結(jié)果的照片:又在無數(shù)個入夢前的深夜,收到爸媽隔著時差的“晚安”。我從未錯過他們生活的任何一個細節(jié)??墒前謰尩牧硪欢耍瑓s沒有這樣頻繁響起的提示音,我說.“媽,我和同學吃飯呢,一會再說!”“爸,我累了,改天聊?!庇谑?,他們只能從我的只言片語里,盡力地拼湊我生活的全貌。
我童年時就曾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遠走他鄉(xiāng),因為爸媽從未停止過爭吵。我成年之后,爸媽的性格隨年齡增長變得溫厚,媽不再歇斯底里地指責爸,而爸也不再喝到不省人事。但是在大學畢業(yè)后住在家中的那段時間里,我又感覺到了親情的束縛:我晚歸不得超過七點鐘,不然爸媽就會瘋狂地打我的手機:我不能十一點以后睡覺,媽會一遍遍敲響我房門,叮囑我“快睡吧,孩子”:我也不能略過任何一餐,爸會受挫似的自言自語“這不是我姑娘最喜歡吃的一道菜嗎?怎么連筷子都不動一下?!?/p>
臺灣作家蔣勛說:“盡管我和我的媽媽很親,但母愛有的時候真是暴力,因為她不知道這個愛對一個青少年來說是多大的負擔?!边@是在那段時間內(nèi),我對爸媽的看法愛意過濃,束縛太多,接近暴力。
所以當我遠行時,我就像一只掙脫了牢籠的鳥,迅速地飛向廣闊的天空,以至于常常忽略了爸媽發(fā)來的近況。我記不起媽去廣場跳舞,后來因為老師要統(tǒng)一著裝,她就不去了,甘愿在家打掃我的房間:我也忘記了爸推掉了酒局,只愿意在家侍弄花園,或者一遍遍看我的藝術照。爸媽的生活無聊而空洞,我不在家這一事實讓他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曾經(jīng)每日為我準備三餐,看我吃到肚皮圓脹的日子,在陽臺上目送我上學去的背影一點點縮小的日子,每個學期末在火車站等待我乘坐的列車到達的日子……歲月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剝奪了去。
爸爸朋友的孩子和我一同在新西蘭生活,回國的時候去我家做客。她后來跟我說:“你媽媽握著我的手,反復摩挲著,什么都沒說,眼淚就流下來了。”過年時,我的親戚在QQ上發(fā)來消息“大家吃著飯、喝著酒,突然有人說起了你,你爸捂著臉就哭了起來。”那時候,我心里那個遠行的孩子才肯真正停下來,迫不及待地向家的方向奔跑,眼淚飛濺。
直到我回家后,才一點點意識到爸媽經(jīng)歷的煎熬。除去那個我媽哭到讓我想放棄夢想的時刻,還有爸每天都變著花樣準備的晚餐,媽失眠了幾年的老毛病突然間不治而愈,愛聚會的爸總是翹了班回家,甚至有一天我和媽走在路上,一向節(jié)儉到極致的她竟然肯在路邊乞丐的碗里放上幾塊錢。她一路哼著歌,我的心里卻只聽見酸楚。
我第一次體會到獨生子女父母的孤獨,是在國外酒吧打工的時候。酒吧里有一些賭博機(在新西蘭賭博合法),有些中國老年人因語言不通,無處可去,就經(jīng)常來這里消磨時間——拿幾枚硬幣玩大半天。我有時和他們聊天,他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兒女。
一位伯伯說,他二十幾年前和老伴來新西蘭定居,在這里生育了一個女兒,那時夫妻倆辛苦經(jīng)營著一家中餐館,無暇照顧孩子,結(jié)果長大后的女兒完全融入了西方文化,不會說、也不想說一句中文。老伯有一次拿了一些英文資料,不好意思地問我,可不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詞語。后來又拿出一張畫滿符號的紙,他說自己想買個iPad跟上女兒的時代,這些符號全部照抄女兒的iPad頁面,希望我能告訴他這些奇奇怪怪的字符都代表什么。
我盡力回答老伯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小心翼翼地用最直白的語言解釋。因為我看到老伯,就想起了我的爸媽,我希望他們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身邊也有一個愿意幫助他們的人,而我更希望,當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時,我就在他們的身邊。
我和朋友討論過獨生子女的問題,他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也集萬千孤獨于一身。”我點頭同意,卻不禁想起,我們的父母才是最孤獨也最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于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父母,大概他們對我們的期待,就像是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
有一次看見知乎上討論,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人回答:“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蔽也恢绖e的獨生子女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這句話戳中了我的心。
幾年前我決定出國,和朋友吃了告別餐,他很不理解地問我:“你一個女孩子,怎么想跑得那么遠?對我來說,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那時,我心里裝著整個世界,對這樣的聲音完全不屑,抓起桌上的啤酒喝了一大口。后來遠行,經(jīng)歷了身邊朋友為了家庭而中斷學業(yè),也聽見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問我:“我也想和你一樣遠行,可是舍不得爸媽,該怎么選擇?”家人或是夢想,這似乎是擺在年輕人面前最艱難的選擇題。我一直不是個合格的女兒,缺席了爸媽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時刻,沒資格給想要遠行的年輕人提供什么建議。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向往自由,一定要去世界的什么地方看一看,那請不要讓這次遠行成為逃離。世界上還有一種遠行,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歸——你可以遠行,但要保證身體健康,每周打一次電話,教會爸媽使用微信,有事沒事把生活照發(fā)給他們,少抱怨,別報憂,告訴他們,你把自己照顧得挺好的,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你雖然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正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一分努力都慢慢換來了收獲。你常常希望每一天有一百個小時,因為生活總是忙碌不停,可是爸媽需要你的時候,再忙你都會出現(xiàn)在他們的身邊。
我回新西蘭的時候,爸媽到機場送我,在我走進安檢前的最后一刻,回過頭和爸媽揮手告別。我從爸媽那忍住淚水的目光中讀到了一份不舍,但似乎又看見了另一層含義;孩子你好好奮斗,早日實現(xiàn)夢想,到時候再安心回家,我們會一直在這里等著你。
我的父母是中國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們把最好的人生給了我,再用剩下的人生來守候我。我至今還在為夢想一刻不停地奮斗著,希望早一天帶爸媽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也希望有足夠的物質(zhì)條件去滿足爸媽年輕時因為我而放棄的夢想。我想告訴所有正猶豫著或者已經(jīng)在路上的年輕人,如果選擇遠行,請風雨兼程,好好奮斗吧??蔁o論何時,都請記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媽,因為二十歲的你擁有整個世界,而他們除了你,什么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