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偉[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繞”字的意味
——試析唐詩中的“柔”“雜”與“韌”
⊙宋雪偉[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大連116081]
唐詩中,有一個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漢字——“繞”,它在詩歌的表現(xiàn)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梢哉f,“繞”字既是詩歌柔情的表現(xiàn),又是詩人復雜心境的反映,同時也是詩人堅忍不拔、勇于斗爭的性格的寫照,是“柔”“雜”與“韌”的統(tǒng)一。在唐詩中,詩人們不僅用“繞”字展現(xiàn)著柔美、繁雜,同時用一個又一個“繞”字,拼合成一顆又一顆明朗而又矛盾的心靈。
唐詩繞柔雜韌
據《全唐詩》,現(xiàn)存唐詩中有很多作品使用了“繞”字。作為較為常用的一個意義單位,“繞”字以其豐富的內涵,折射出唐代詩人似水的柔情之美,反映了詩人千頭萬緒的復雜心境和頑強、堅韌的品格之美,體現(xiàn)了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在唐詩的意味形成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墩f文解字》對“繞”的解釋為“纏也,從糸堯聲”,與“纏”互訓。從糸,都與繩索有關。本義就是纏繞的意思。后來引申義中也有“糾纏”之義。其實,“繞”字在古典詩詞中包含著豐富的意義。可以說,“繞”是唐詩中最富有韻味的字之一。
古代很早就有了關于“方”和“圓”的界定,所謂“方枘圓鑿”“不以規(guī)矩,難成方圓”等等。其中,規(guī)為畫圓的工具,矩為畫方的工具。屈原在《離騷》中也指出“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可見,方與圓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在心理學上,方與圓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圓給人以潤滑、柔和的感覺,而方則給人以冷峻、剛毅的感覺?!袄@”,作為“纏繞”這一義項時,無疑具有和“圓”一樣的性質。圓是一種具有潤滑和柔和感的曲線,在繩子纏繞過程中,由于是需要順著物體的形態(tài)依附于物體的,所以也具有和圓一樣的屬性?!袄@”所形成的曲線,同樣給人以潤滑與柔和的感覺。也許正因為如此,“繞”字中才具備了“柔美”的性質。
在唐詩中,有許多寫到自然景物的詩句,都用到了“繞”字,如杜審言《宿羽亭侍宴應制》中有描寫山的詩句“碧水搖空閣,青山繞吹臺”。駱賓王則善于用“繞”字傳神地描繪“樹”與“鳥”,如“病棲枝猶繞鵲,遵渚未來鴻”(《月夜有懷簡諸同病》)、“今夜南枝鵲,應無繞樹難”(《望鄉(xiāng)夕泛》)、“素風啼迥堞,驚月繞疏枝”(《秋夜送閻五還潤州》)。盧照鄰《長安古意》中,對“樹”與“鳥”的描繪,同樣運用了“繞”字,并且更為傳神:“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幃翠被郁金香”。當然,以“繞”字盡顯自然風光之美的詩句,在王維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宿鄭州》)、“路繞天山雪,家臨海樹秋”(《送崔三往密州覲省》)、“春樹繞宮墻,宮鶯囀曙光”(《聽宮鶯》)等??梢哉f,在“繞”字營造出的諸多山水自然景象中,多數(shù)是以優(yōu)美為主的。這一點無疑與“繞”字所體現(xiàn)出的曲線柔和之美學觀念、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有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有“江流宛轉繞芳甸”之句。此句中“繞”字,就是江流之水動作的一種描寫。老子說,“上善若水”。水的柔潤性,確實決定了它“海納百川”的心胸。在一個春天的夜晚,和煦的微風拂過。岸上盛開著鮮花,隱隱飄來幾陣幽香。皎潔的月光浸潤著整個世界。這時,江水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流向遠方,“纏繞”著開滿鮮花的小洲。此情此景,無疑給人以寧謐溫馨的柔美般的享受,從視覺、聽覺到嗅覺,無不具有一種不可言傳的“柔”??梢哉f,此句中“繞”字給我們帶來的感官享受,是一種“柔美”。而這種“柔美”,恰恰是“繞”字特有的曲線式的形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感受。這種“柔美”般的感受,和此句中其他具有柔美般形象的事物一起構成了整個詩境,可謂混融一體。
“繞”所表現(xiàn)出的形態(tài),同樣給人以繁雜之感。在許多唐詩中,詩人有意無意地在詩作中運用了“繞”字,進而突出了一種糾纏不休的情感或無法自拔的繁復思緒。如李白“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送友人尋越中山水》)、“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送友人》)、“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送友人入蜀》)三句中之“繞”,寫出了送別友人時的紛亂復雜的心境。韋應物“絲縷乍難分,楊花復相繞”(《嘆白發(fā)》)、高適“節(jié)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重陽》)兩句,用“繞”字傳達了自己察覺到年華老去、時光流逝后的復雜心態(tài)。杜甫“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宮”(《古柏行》)一句,則用“繞”字傳達出了歷史的厚重感和繁復感。杜牧“徒勞問歸路,峰疊繞家鄉(xiāng)”(《西山草堂》)則以“繞”字寫出自己眷戀故鄉(xiāng)的復雜心態(tài)。諸如此類,在唐詩中不勝枚舉。
李商隱《夕陽樓》曾有詩句“花明柳暗繞天愁”。此詩作于李商隱一次落篇之后,其失落與孤獨的心情不言而喻。此句寫心中的愁苦,借“花”之明反襯,借柳之“暗”正襯,以突出一己之心酸。又以“天之愁”喻“己之愁”,以最大限度抒發(fā)一己之愁苦。此處李商隱的妙處在于,于“花明柳暗”與“天愁”之間,以一“繞”字相連。將抽象的“愁”映射在花、柳、天之后,又以“繞”字將其具體化?;ㄅc柳在下,而天在上。上下之間的“愁苦”相連,本就已經將這種抒情最大化了。而中間連著一個繞字,則將“繞”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繁雜、沒有頭緒的情態(tài)添加在已經最大化的愁苦之中,二者相得益彰、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李商隱當時紛亂無頭的思緒和落第之后的愁苦。李商隱《九日》中,“霜天白菊繞階墀”一句,也巧妙運用了“繞”字。此句中的“繞”字,與《夕陽樓》中的“繞”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鞍拙铡迸c“階墀”相繞,也給人以繚亂復雜的感覺。在此句中,李商隱回顧了自己十年前與令狐父子“把酒賞菊”的情景。其中“繞”字,既隱約寫出了自己十年前與令狐父子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同時也寫出了十年后雙方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與心理斗爭。
司馬遷說:“詩三百,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表n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睔W陽修也曾提出:“非詩之能窮人也,蓋詩窮而后工也。”可以說,發(fā)憤著書、不平則鳴、詩窮而后工,三者一脈相承。因為心中聚集著復雜的情感矛盾,所以很多古圣先賢不吐不快。在這中間,“繞”字所代表的深沉意義——繁雜無緒,是最能夠喚起作者內心共鳴的?!袄@”字所表現(xiàn)的,或者說象征的,正是那種“憤慨”,那種“不平”和那種“困窘”。因為它們和“繞”字一樣無緒而不能理清,雜亂而不能排遣。
同樣,在“繞”字中,我們還能夠看到“堅韌”?!袄@”所呈現(xiàn)出的類似于曲線的狀態(tài)與圓一樣,給人以柔美之感,但是這種柔美并不是柔弱,而是一種柔韌?!墩f文解字》對“韌”的解釋是“柔而堅”,大抵不差。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如下一節(jié):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其中“黃蘆苦竹繞宅生”一句,巧妙運用了“繞”字,將謫居之困頓、臥病之痛楚、地僻無樂的寂寞、氣候潮濕的不適等一一貫串。黃蘆、苦竹之“繞”的形態(tài),鮮明象征著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也同時以白居易的生活狀況影射著琵琶女生存之艱辛。但在詩中,白居易在同情琵琶女,進而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之后,也有以琵琶女反過來激勵自己的情緒?!袄@”字所體現(xiàn)出的黃蘆苦竹縱橫交錯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里已經不單單是繁雜而無緒的情懷的象征,而是由繁雜無緒形成的網狀形態(tài)轉向這種網狀形態(tài)所代表的牢固與堅韌。這種牢固與堅韌,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對此,白居易如此,琵琶女也是如此。無論是白居易還是琵琶女,這種“繞”字背后所代表的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在那樣一個不公的環(huán)境之下,表現(xiàn)得越強烈,則具有越濃的悲劇性。
“繞”字,在唐詩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多重意味。雖然作為動詞的它,并不能夠獨立構成某種意向。但是它與其他詞語組合后,則具有了耐人尋味的表達或象征作用。這一點,并不是所有動詞都具備的。無論是表現(xiàn)“柔美的詩情畫意”,還是傳達“繁雜無緒的心思”,抑或是象征一種“堅韌不拔”的品格,“繞”字都以它特有的方式體現(xiàn)它靈活而生動的作用。
[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宋雪偉,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編輯: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