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悅
【摘 要】隨著鐵路科技的發(fā)展,為確保列車運行安全,濟南鐵路局安裝了列車偏載儀器,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測試,發(fā)現(xiàn)T11系列長鋼軌車組普遍存在安全車滿載荷情況下偏載超過10噸,不符合鐵路技規(guī)的要求。為解決T11系列長鋼軌車組安全車偏載問題,我們經過認真仔細地調研及大量的力學與強度計算分析,通過設置4t固定配重塊和4t移動配重塊來解決縱向偏載問題,設計了配重塊安裝方案,并對車體進行了改造的方法,解決滿載及空載情況下的偏載問題。
【關鍵詞】偏載;力學;配重;安全車
0 引言
濟南工務機械段擔負著濟南鐵路局全局的長軌運輸任務,隨著鐵道部對安全運輸?shù)墓芾砹Χ鹊募哟?,全?T安全測試儀器的廣泛應用,長軌車安全車偏重問題反映的日益突出,雖然我們在2009年,按照鐵道部推出了安全車防偏載的配重方案加裝了固定式配重塊,但是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檢驗,加裝配重后的長軌車時常會發(fā)生偏重的現(xiàn)象,按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噸,超過此要求則會危及行車安全,鐵路安監(jiān)部門一律扣車,待整改合格后放行,鑒于此種現(xiàn)象已嚴重的影響行車安全和制約長軌車的正常運輸,長軌車配重問題已濟南工務機械重點安全問題,雖然長軌車偏載是偶發(fā)現(xiàn)象,并不是每次運行都會發(fā)生,但我們與生產廠家?guī)е@一課題,先后幾次去現(xiàn)場跟蹤裝軌及運軌的全過程,經過仔細的觀察,我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去就如何解決T11系列長鋼軌列車組安全車縱向偏載問題的做一下研討。
1 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T11系列長鋼軌列車組中安全車均有縱向偏載情況,且縱向偏載重量超過10噸(按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噸),為此,鐵道部在2008年下發(fā)了以下方案:
1.1 安全車(一)
在安全棚內2位端梁兩側,各增加400*500*40mm鋼塊50塊。每個鋼塊重62.4公斤,總重6240公斤。
1.2 安全車(二)
(1)在安全門上增加40*2900*1480mm鋼板塊1塊,重量為1400公斤。(2)在安全門處地板上增加40*2500*4750mm鋼板一塊。重量為3705公斤。合計安全二車配重6.3噸。
配載后情況不是非常理想,自2009年起,仍然每年有許多輛次被測出縱向偏載情況,且縱向偏載重量超過10噸。
2 原因分析計算和解決方案
2.1 安全(一)車
2.1.1 2009年安全(一)車配重后重車計算(圖1)
各部位已知條件:
(1)安全車(一)車體上可裝鋼軌4550mm。
(2)安全車(一)車上鋼軌重量為15.28噸。
(3)4組滾道梁與2組側柱重量為1.8t,位置在1位枕梁外1070mm處。
(4)安全棚與附件重量為1.9t,位置在2位枕梁處。
(5)卷揚機重量為1.5t,位置在2位枕梁外500mm處。
(6)安全門量為1.1t,位置在2位枕梁內2685mm處。
(7)增加配重重量為7t,位置在安全棚內距2位枕梁1500mm處。
2.1.2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15.28+1.8+1.894+1.5+1.1=21.62噸
(2)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9=1.894×9+1.5×10.5+1.1×6.315-(15.28+1.8)×1.07
=17.046+15.75+6.9465-18.2756=21.4669
N2=2.39噸
(3)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21.62-2.39噸
N1=19.23噸
N1-N2=16.84噸
2.1.3 計算結論
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之差為16.84噸。
2.1.4 安全車(一)配重后重車分析計算
各部位已知條件:
(1)鋼軌端到承載梁距離為3155mm。
(2)側柱中心在枕梁中心1070mm處。
(3)安全車(一)車體上可裝鋼軌4085mm。
(4)車鉤到端梁距離為465mm。因此,經計算,安全車(一)整車裝軌距離為4550mm。
(5)安全車(一)車上鋼軌重量為15.28噸。
(6)4組滾道梁與2組側柱重量為1.8噸,位置在1位枕梁處。
(7)安全棚與附件重量為1.894噸,位置在2位枕梁處。
(8)卷揚機重量為1.5噸,位置在2位枕梁外500mm處。
(9)安全門量為1.1噸,位置在2位枕梁內2685mm處。
(10)增加配重重量為6.24噸,位置在安全棚內距2位枕梁1500mm處。
2.1.5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15.28+1.8+1.894+1.5+1.1+6.24=27.814噸
(2)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9=1.894×9+1.5×10.5+1.1X6.315-(15.28+1.8)×1070+6.24×10.5
=17.046+15.75+6.9465-18.2756+65.52
=86.9869
N2=9.67噸
(3)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27.814-9.67噸
N1=18.14噸
N1-N2=8.48噸
2.1.6 計算結論
安全車(一)配重后重車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之差為8.48噸。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計算結果理論上可以滿足極限(按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t)行車條件。但是,為什么配載后情況不甚理想,自2010年起,長軌列車仍然被測出多次縱向偏載情況,且縱向偏載重量超過10t呢?為此,我們在2010年多次隨車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鋼軌在焊軌廠裝軌時,雖然我們劃定了裝軌線,但是在吊裝過程中,仍然20mm左右的誤差(在裝軌允許的范圍內),并且鋼軌在車輛運行的過程中,車輛在加速和減速的情況通過5T測試儀器時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因為在減速過程中,隨著車鉤的壓縮鋼軌會向恩安全門一側運動,在加速時則反之,在運軌過程中我反復觀察了,在80KM/小時的時速下,鋼軌實際拉伸和壓縮的距離不超過1.5米,就這一課題我們也請長軌車同事仔細觀察后得出的結論。雖然生產廠家在出具2008年配重方案時沒有把鋼軌裝載時位置誤差(0.2m)和鋼軌在安全(一)車上伸縮余量(1500mm)考慮進去,實際安全車(一)車上鋼軌重量最大值為20.32噸。在重車情況下理論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為13.37噸。如果再多增加配重3.37噸,不難算出空車情況下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又大于10噸。
2.1.7 解決方案
(1)在重車時加載臨時配重,在空車時取下臨時配重。結果表明,該方案能解決長軌車縱向偏載問題,但耗時耗力,極為不便。
(2)在安全(一)車上加載移動式配重,加裝的配重可在重車時移動至1端位,在空車運行的情況下配重移動至中位,具體方案如下:
安全(一)車配重后重車計算(假設移動式配重為7噸)。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20.32+1.8+1.9+1.5+1.1+6.24+7=39.86噸
(2)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1.9+1.5+1.1+6.24+7=17.74噸
(3)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39.86-17.74=22.12噸
N2-N1=22.12-17.74=4.38噸
(4)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為4.38噸。
而在空車運行時把加裝的配重移動至中位,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仍然為8.48噸。同時,避免空車運行時出現(xiàn)縱向偏載情況的發(fā)生。
綜上所說,我們再結合長軌車具體位置情況、車輛安全性影響、裝軌、卸軌等因素的影響,完成可把部分配重制作成可移動式的配重,從而徹底解決安全(一)車縱向偏載問題。
2.2 安全(二)車配重后重車計算
2.2.1 2009年安全(二)車配重后重車計算(圖2)
各部位已知條件:
(1)鋼軌端到承載梁距離為3000mm。
(2)1個側柱2位枕梁外1070mm處,另1個側柱在距2位枕梁中心2435mm處。
(3)安全車(二)車體上可裝鋼軌7435mm。
(4)車鉤到端梁距離為465mm。 因此,經計算安全車(二)整車裝軌距離為7900mm。
(5)安全車(二)車上鋼軌重量為25.3噸。
(6)安全門組成重量為1.3噸,位置在1位枕梁處。
(7)4組滾道梁與2組側柱重量為1.8噸,兩組總重3.6噸。
(8)在安全門上增加配重1.67噸,位置在距1位枕梁1000mm處。
(9)在安全門地板增加配重4.63噸,位置在距1位枕梁1000mm處。
2.2.2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25.3+1.3+1.8×2+1.67+4.63=36.5噸
(2)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9=(1.8+20.1)×2.435+(1.67+4.63)×10-(1.8+5.2)X1.070+1.3×9
=53.3265+63-7.490+11.7=120.54
N2=13.4噸
(3)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36.5-13.4噸
N1=23.1噸
N1-N2=9.7噸
2.2.3 計算結論
安全車(二)配重后重車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之差為9.7噸。
2.2.4 安全車(二)配重后空車分析計算
各部位已知條件同上。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1.3+1.8×2+1.67+4.63=11.2噸
(2)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9=1.8×2.435+(1.67+4.63)×10-1.8×1.070+1.3×9=4.383+63-1.926+11.7=77.157
N2=8.573噸
(3)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11.2-8.573噸
N1=2.627噸
N2-N1=5.946噸
2.2.5 計算結論
安全車(二)配重后空車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之差為5.946噸。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計算結果理論上可以滿足極限(按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噸)行車條件。但是,為什么配載后情況不是十分理想,2009-2014年,仍然被測出多次縱向偏載情況,且縱向偏載重量超過10噸呢?同樣也是沒有把鋼軌裝載時位置誤差(200mm)和鋼軌在安全(二)車上伸縮余量(最大1500mm)考慮進去,實際安全車(二)車上鋼軌重量最大值為30.34噸。在重車情況下理論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為14.74噸。如果再多增加配重5噸的情況下可以滿足重車極限(按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噸)行車條件。但是空車運行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之差為10.99噸則無法滿足鐵路車輛裝載加固要求(車輛縱向偏載小于10噸)。
2.2.6 解決方案
(1)在重車時加載臨時配重,在空車時取下臨時配重.結果表明,該方案能解決長軌車縱向偏載問題,但耗時耗力,極為不便。
(2)在安全(一)車上加載移動式配重,加裝的配重可在重車時移動至1端位,在空車運行的情況下配重移動至中位,具體方案如下:
安全(二)車配重后重車計算(假設移動式配重為5噸)。
2.2.7 簡化計算過程如下
(1)車上各部件總重(車體除外)
30.34+1.3+1.8×2+1.67+4.63=41.54噸
(2)2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2
N2×9=(1.8+20.1)×2.435+(1.67+4.63)×10-(1.8+5.2)X1.070+1.3×9
=53.3265+63-7.490+11.7=120.54
N2=13.4+5=18.4噸
(3)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N1
N1=41.54-18.4噸
N1=23.14噸
N1-N2=14.74噸
(4)2位心盤承載重量與1位心盤承載重量(車體除外)之差為5噸。
建議在該車上裝移動式配重,加裝的配重可在重車時移動至2端位,在空車運行的情況下配重移動至中位。從而徹底解決安全(二)車縱向偏載問題。
3 結論
綜上所述,由上面計算分析得出在安全一車上原有配重的基礎上再加裝7噸移動配重;在安全二車上原有配重的基礎上再加裝5噸移動配重,即可徹底解決長軌車安全車配重問題。
【參考文獻】
[1]T11BK型長鋼軌車列車組使用說明書(修改合成印刷稿08.06)[Z].
[2]鐵道部安全車配重方案[Z].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