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強
(榮縣度佳水務站 四川自貢 643100)
強化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管理工作
黃詩強
(榮縣度佳水務站 四川自貢 643100)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對農業(yè)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以及農民收入的穩(wěn)定,因此近幾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農業(yè)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試圖構建完整的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條件。但農業(yè)水利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的發(fā)揮與管護制度的構建直接相關,本文介紹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特點,并根據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給出解決途徑。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管理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是農民抵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yè)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設施。從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管護制度入手,研究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的方式保障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可持續(xù)利用,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農村水利是指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和改善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農民生活條件服務的水利措施;農田水利是指防治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對農田實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總稱。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是屬于農村基礎設施中的一種。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交通、通訊、水利、能源、衛(wèi)生、基礎教育等設施的總稱,用來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農民增加收入、增強農業(yè)的生產效率并消除過剩產能、有效的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激活農村市場的基礎,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為縮短城鄉(xiāng)差距奠定基礎。農村基礎設施可以分為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農村公路、農用機械和設備、農村供電設施等;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郵電通訊涉水、學校和培訓設施、能源供給設施、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等。
2.1 工程型缺水問題突出,蓄水量少
(1)工程型缺水問題突出,供水保障能力低。存在病險水庫多、水源工程蓄水總量少、工程分布不均勻、配套設施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大部分水庫老化失修、淤積嚴重,不能充分發(fā)揮蓄水功能,效益衰減。已經完成的中、小型除險加固水庫仍有庫區(qū)存在滲漏問題。
(2)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御干旱災害能力弱。雖經建成了大批小壩塘、小水渠、小水管、小水池、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工程,但因調節(jié)能力小,普遍建設標準低,加之巖溶地區(qū)蓄水能力差,抵御旱災能力弱。
(3)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環(huán)節(jié)薄弱。由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等歷史原因影響,受限于觀念、物力、財力,早期已建水庫配套溝渠大部分為土渠,滲漏量大,水資源浪費嚴重。工程管理方面,重建輕管現(xiàn)象較普遍,特別是農村“五小水利”工程,建后管理不完善,效益有逐年衰減趨勢。
2.2 受人類活動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破壞
2.2.1 水土流失嚴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雖經多年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程度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地區(qū)水源地植被遭破壞或沒有完全恢復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造成山泉水逐年減少甚至枯竭。石漠化地區(qū)遇單點暴雨,易暴發(fā)山洪災害,產生水土流失,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2.2 中小河流污染嚴重
城鄉(xiāng)河道環(huán)境“臟、亂、阻”等問題依然嚴重,一些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垃圾隨意丟棄河道,對水質安全和河流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2.2.3 農田耕作方式不合理,擴大了面源污染
農田耕作多年來依靠化肥和農藥,土壤結構被破壞,生化指標紊亂,其根源是忽視了培肥地力,影響農作物安全性,對生命健康造成影響。
3.1 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1)對工程老化,不能滿足以需定供的村莊實行開源節(jié)流,同時培植水源,營造涵養(yǎng)水源林,增加地表水蓄積量,或增加飲水點和水源補充。滿足以需定供的村莊,對技術、經濟、水資源進行論證,合理配置水資源,確保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量。
(2)農村飲水安全至今未得到解決的村莊,一方面依靠自力更生,千方百計想辦法集資解決;另一方面依靠政策支持和補助,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3)工程技術措施。自來水工程,適用于出水點、山谷澗常流水,采用重力供水,興建取水池,安裝引水管道,興建蓄水池,配水到用戶;村莊位置高、水源位置低的地區(qū),采用提水工程,興建抽水站(吸水池),安裝輸水管道,興建蓄水池,配水到用戶;對無水源的地區(qū),采用集雨工程,興建水窖,供旱季使用。
3.2 加強水澆地工程建設
3.2.1 自流灌溉引水澆地工程
水源選擇山谷、溝道內泉水、塘庫,根據地形、位置、灌溉面積,配套引水量,引水點可造一個或多個水源點,安裝引水管道,采用管道灌溉或管池配套。興建蓄水池,安裝輸水管道,地塊間建小水池供農戶使用,形成“長藤結瓜”的形式。輸水管道埋入地下0.5~0.8m,水池布置就高不就低,方便群眾用臨時塑料管取水。
3.2.2 提水灌溉水澆地工程
若灌區(qū)處于高處而水源位于低處,可興建抽水站,以動力提水灌溉。揚程過大、投資太大的地方不宜興建。遵循客觀規(guī)律,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進行效益分析,量力而行。
3.2.3 集雨工程
以興建“五小水利”工程為主,總蓄水量應滿足人畜飲水和農作物灌溉“關鍵水”的水量,一般每個水窖灌溉0.4~0.47hm2旱地。
3.3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明確供給主體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是構建水利設施管護制度的基礎和保證,要達到水利設施的持續(xù)利用必須明確設施的供給主體。為保障農民能夠享受到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務,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國家應當加大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明確國家作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供給主體,同時激勵和引導農民參與投入和建設。
3.4 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管護責任主體
對于過去建成的存在產權糾紛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政府部門應當進行明晰和確認產權。對村民集體所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通過股份合作和組織創(chuàng)新的方式避免集體產權虛置的問題。①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將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確認為全體村民所有,以股份量化的方式賦予每位村民。村民可以所擁有的股權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的后續(xù)管理,并且可以將股權轉讓給村內的其他居民,建立股權的進入和退出機制。②完善農村的基層民主建設,成立農民用水協(xié)會、議事會等農民集體決策機構,發(fā)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通過集體協(xié)商方式對農村水利設施進行管理和維護。
3.5 建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多中心治理”機制
為避免中央政府集權或地方政府完全分權的單中心的制度安排,應當合理劃分政府內部在管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權責,構建多中心的治理機制。改變政府內傳統(tǒng)的上下級關系,改變上級政府完全指揮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對上級負責的現(xiàn)狀,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事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負責提供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地方政府的工作不僅受上級政府監(jiān)督,還要對轄區(qū)農民負責。
3.6 優(yōu)化資金籌措方式,保障管護資金來源
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是農業(yè)水利基礎設施管護制度的關鍵。①,政府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一部分資金專門用于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日常管護,資金在撥付過程中可以以財政補貼或財政激勵的方式,通過引導農民參與水利基礎設施的日常管理維護。②探索市場化的融資方式,達到盤活水利設施的目的。將水利設施的承包權、經營權等使用權益進行融資,鼓勵金融部門進入農業(yè)部門提供融資服務。對存在權屬障礙的水利設施,可以探索建立融資中介公司,以水利基礎設施的經營權進行融資。
瀘州市,位于四川省東南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川滇黔渝結合部區(qū)域性中心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致使境內水資源分布失衡,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以致水旱交災,危害連年。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擁有各類水利工程3.5萬余處,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7座,小Ⅰ型水庫38座,小Ⅱ型水庫117座,山塘河壩2.3萬處,達標堤防10km,防滲渠道1200多公里,中型電排站1處,裝機1120kW,小型堤灌站158處,裝機4902kW,人飲集中供水工程836處,基本形成“庫塘壩,灌引提”立體灌溉網絡,全市蓄引提水量已達2.67億m3,有效灌溉面積達36.5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6.7萬畝。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對地區(qū)發(fā)展的巨大影響。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不夠完善,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兩個方面,我們需要解決資金來源,優(yōu)化管理體制,加強監(jiān)督管理,強化飲水安全工程和水澆地工程建設。提高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保障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
[1]陳亞文.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途徑探討[J].特區(qū)經濟,2015(5):24~25.
[2]郭瑞萍.農村基礎設施養(yǎng)護機制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7):57~58.
[3]房桂芝,董禮剛.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存在問題的制度分析[J].農村經濟,2015(1):24~25.
S277.7
A
1004-7344(2016)17-0109-02
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