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鋒
?
大學生失德行為博弈模型分析及防范策略
鄭海鋒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校學生失德現象越發(fā)嚴重,這極度影響了高校的正常管理與教學。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高校要加強道德教育,防范失德行為也一直是高校教學管理及學風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通過大學生失德行為“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來說明失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高校如何更好地防范大學生失德行為。
關鍵詞:博弈論;大學生失德行為;處罰;防范
鄭海鋒/閩江學院數學系助教,碩士(福建福州350001)。
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但是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相互攀比等失德現象日益嚴重,對于大學生的惡劣影響也日漸擴大,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優(yōu)秀品德的形成。筆者針對當前大學生失德行為的原因等進行問卷和訪談,從博弈論視角對大學生的失德行為進行分析,了解失德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為高校有效防范大學生失德行為的發(fā)生提出相應的建議和策略。
博弈模型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有失德行為的學生和對于這種失德行為的處罰者。做出失德行為的人就是選擇失德行為的大學生,而在高校能對其行為做出最直接處分的就是教師,他們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不難發(fā)現失德行為本質上是發(fā)生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博弈。因此,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模型的研究對象就是當事學生和教師。所以,有效防范失德行為的發(fā)生離不開對博弈雙方即當事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行為的有效分析。
在整個事件發(fā)生的過程當中,當事教師與學生的博弈雙方可選策略也是相應調整變化的。而影響當事雙方做出決策的最主要依據即可以獲得的利益和要付出的代價。
1.學生可選策略的影響因素。學生為什么會做出失德行為,究其原因就是有利可圖,所以結合問卷和訪談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果學生通過抄襲論文等可以使自己節(jié)約時間成本;又或者學生通過偽造貧困證明等材料使自己被認定為貧困生,記為S1。同時,學生在準備做出失德行為前,肯定要做一定的準備工作,如找人代寫論文要支付稿酬、花錢雇人偽造貧困材料等等,這些準備的成本如果過高或者說高過后期可能獲得的收益,那么學生就會考慮放棄,記為C1。而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堅守道德,肯定是感覺到有可能受到遠超過利益的處罰代價。如抄襲論文極有可能被檢測出來;騙取國家獎助學金有可能被二次審核發(fā)現,影響后期的信用等等,記為C2。當然,學生也會因為堅守道德為其帶來一定的收益,比如獨立完成論文帶來的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受到同學和老師的表揚、自信心增強等等,記為S2。
2.教師可選策略的影響因素。就學生做出堅守道德或者失德行為的決策,教師相應會做出不處罰或者處罰的決策,而教師決策是由教師在事件當中可以獲得的收益和要付出的代價決定的。
通過問卷和訪談,得知教師對學生失德行為做出處罰決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面對考試舞弊進行處罰將打擊投機取巧行為,維護了其他學生的權益,凈化了考試風氣;面對“偽貧困生”進行有效處理將更加公平公正地授予相應同學獎助學金等等,記為B。二是當事教師如果不處罰失德行為有可能會帶來如造假現象越來越嚴重及自己受到紀律處分的成本,記為T3。
教師對失德行為做出不處罰決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更多時候都是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具有強烈愛心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想傷害學生,記為T1。二是學生一旦受到了處罰,學??隙〞罱K“落板”到系院,系院領導不愿意看到該行為對系院造成負面影響,而這種態(tài)度將影響當事教師的決策,記為T2。
現可就學生是否做出失德行為的博弈邏輯分析如下,一是當學生選擇不發(fā)生失德行為,當事教師的最優(yōu)選擇是不做出處罰,那么學生肯定會選擇失德行為以圖獲得相關利益;二是當學生選擇失德行為,當事教師最優(yōu)的選擇是做出處罰,那么學生最優(yōu)的選擇就是不發(fā)生失德行為。
據此可以構建高校大學生失德行為的策略博弈模型。
圖1 高校大學生發(fā)生失德行為的策略博弈模型收益矩陣
由上述分析已知當事教師與學生的失德行為為“混合策略”博弈,博弈矩陣分析如下,假設P1為學生選擇失德策略的概率,P2為當事教師選擇處罰策略的概率。由圖(1)所示博弈收益矩陣可得:在當事教師處罰概率設定的情況下,選擇失德策略時學生將獲取的收益為:
(S1-C1-C2)+(S1-C1)(1-P2)=S1-C1-C2P2……(1)
選擇守德策略時學生將獲取的收益為:S2P2+S2(1-P2)=S2……(2)
聯合解式(1)(2)求解,可得:P2=(S1-C1-S2) /C2……(3)
在學生選擇失德策略的概率設定的情況下,選擇處罰策略的當事教師將獲取的收益為:(B-T1-T2)P1+(B-T1-T2)(1-P1)=B-T1-T2……(4)
選擇不處罰策略時當事教師將獲取的收益為:-T3P1+B(1-P1)……(5)
聯合解式 (4)(5)求解,可得:P1=(T1+T2)/ (T3+B)……(6)
由(3)(6)式可得大學生失德行為“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為 ((T1+T2)/(T3+B),(S1-C1-S2)/C2)。
上述分析所得的納什均衡對于當前如何有效防范大學生失德行為的發(fā)生具有現實指導作用,它揭示了P1和P2各自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所以只要能合理地把握其影響因素并充分考慮其影響因素的具體內容,然后結合實際調整其大小,歸納總結形成策略和建議的話,就會對實踐中防范失德行為的發(fā)生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且有可能使高校學生慢慢提升道德意識。
由博弈分析可知,要想使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堅守道德行為,就必須降低其失德的概率,也就是說必須降低T1和T2,提高T3和B的影響;而對于當事教師來說就必須適當加大懲處力度,以有效約束學生失德行為的發(fā)生,即適當提高S1,適度降低C1、S2和C2。
1.高校要加強道德教育宣傳力度,加大論文檢測、優(yōu)化獎助評定程序、防范作弊等方面的經費投入,間接降低學生失德行為的成本份額,從而降低C1,提高P2,進而引導學生堅守道德。
2.高校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典型人物宣傳、普法宣傳等手段促進其自覺自律,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榮譽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S2,避免因失德行為的發(fā)生而受到處罰。
3.學校或者相關部門不能過分處罰,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宗旨。當然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要嚴厲處罰。堅持輕重結合的處罰制度設計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也能有效降低當事教師處罰學生的心理負擔,進而影響C2,才可以有效扼制失德行為的發(fā)生。
4.高校應引導教師端正失德行為的處罰態(tài)度,使教師認識到處罰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害了學生,不會因為憐憫而放縱失德行為的發(fā)生,進而降低T1。
5.高校應建立院系教學管理工作的正確評價體系,不要單純地把學生失德行為當作院系負面評價指標,而應該有區(qū)分性地進行處理,使院系對學生失德行為敢于處罰、愿意處罰,而不是擔心由于處分學生過多過嚴而遭到上級部門的批評等,進而降低T2。
6.高校應加強對失德行為的第三方監(jiān)督,只有讓責任落到實處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當事教師感到責任的重大和紀律的嚴厲性,對失德行為做出合理處罰,而不是一味退讓,只有這樣才能提高T3,降低P1。
7.高校應提高當事教師嚴格、嚴肅處理失德行為的意識,對合理處罰失德行為的當事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增大當事教師從處罰失德行為獲得的收益B,從而降低學生失德行為發(fā)生的概率P1。
博弈論視角下對失德行為當事教師與學生策略行為的分析表明,只要學校能根據具體情況對當事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并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處罰制度,實現輕者輕罰、重者重罰,而不是一味嚴厲處罰失德行為,那么學生是很有可能堅守道德的;同樣,對于當事教師來說,只要學校及相關部門能夠建立并完善對教師的獎懲機制,那么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失德行為時是極其有可能做到很好且適當處理的,進而大大提高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毓.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2]張鋌.論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價值及實現途徑[J].教育探索,2012(4).
[3]盧雅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廉潔教育相結合[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5).
[4]王則柯.博弈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黃厚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主體問題:研究視角與改革路徑[J].高教探索,2010(2).
責任編輯:何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531(2016)06-0018-03